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的课时划分策略

2013-04-29 00:44赵朝霞
家教世界·下半月 2013年5期

赵朝霞

摘 要: 有效划分课时,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本文针对当前语文课堂出现的课时划分问题,探索有效课时划分的策略。“三读”策略,即研读标准,揣摩教材;研读课文,设计目标;研究学生,分析学情。按课文目标有效课时划分策略,包括目标梯度划分和精选目标版块设计。按课文内容有效课时划分策略,包括根据文本结构、情感发展、行文线索、课后习题等。课时划分策略不能孤立考虑,还应体现整合性、灵活性和生本性。

关键词: 课时划分;课时目标;划分策略

最近听了几节公开课,都是教学第一课时。但是,我发现有些老师阅读课的课时划分存在问题。

一、有效课时划分存在的问题

语文课有着自己的独特性,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除了略读课文、选学课文之外,一篇课文的教学时间都安排二至三课时(人教版)。这二至三课时该如何分配,势必应考虑划分切割的问题。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为课时划分而苦恼的声音。目前课时划分有这样几种现象:第一、课时划分不匀。课时分配不均,内容过于集中,一堂高密度的课,学生势必要高负荷运作,很容易疲劳,影响学习效率。第二、课时划分无序。开无轨电车,上到哪儿是哪儿,明天接着上。备课教案里也只有课文的总目标,没有课时目标。第三、课时划分随意。

老师从备课资料库或教参书中找到已切割分好的教学内容拿来就用,没有思考过为什么要这样划分课时,也没有思考是否适合本班学生。

导致这种不正常现象的深层原因,是语文教师缺乏明确的课时观,没按“季节”规律与课时目标“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因此,如何让课堂更有效性,让学生更有收获,一线老师规划好每一堂课,定好每一堂课的课时目标,划分好每一篇课文课时,有效的课时划分策略的探寻和运用显得至关重要。

二、有效划分课时的策略研究

有效课时划分是在了解学情、研读目标,研读文本的基础上合理划分课时。合理的授课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学习目标更明朗。“三读”策略是有效课时划分的基础策略。

1、“三读”有效课时划分的策略

“三读”策略,包括研读标准,揣摩教材;研读课文,设计目标;研究学生,分析学情。首先、研读标准,揣摩教材。研读课标,钻研教材,让标准与教材结合,为课文解读课时划分找到第一步骤。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手段,用学生的角度审视教材,从教学目标、教材编排规律、编者意图上整体把握教材,要认识教材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其次、研读课文,设计目标。课时目标是指每课时教师依据课程目标、单元目标、教科书和学生实际及教学条件等设立的师生在课内将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它对教学活动的设计起着指导作用,对教学活动过程起着控制和中介作用。课时目标要在研读课文基础上进行设计。研读课文,应该联系本单元的几篇文章进行整合与思考。再次、研究学生,分析学情。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不同年龄的学生因其生活和学习经历不同,接受新知能力也就不同。即使相同学习经历的学生,因为学习努力程度和接受知识能力的不同,而对相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感受。

2、按课文目标有效课时划分的策略

每篇课文都有各自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在研读课文的基础上,按课文目标课时划分,合理找到课时之间的划分点,显得至关重要。

(1)按目标梯度有效课时划分。语文阅读教学如登山,第一课时是山脚,第二、第三课时是山腰和山顶。识字学词,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应是第一课时的份内目标;读懂课文,品味词句,体会情感,领悟表达无疑是第二课时的主要追求。我们既不能把本该第二课时才学习的教学内容提前到第一课时,也不能使第一课时该落实的教学目标遭到旁落或匆匆走个过场。按目标梯度划分课时,循序渐进。

(2)按重点目标有效课时划分。阅读课教学不少教师教学容量过大,觉得时间不够用,课堂教学节奏前松后紧,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能匆忙地草草收场。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处理好课时目标中的“重点”与“一般”的关系。一篇课文往往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特别到了小学高年级,课文中出现了大量的“长文”,如果我们不分轻重,面面俱到地进行逐句逐段的讲课分析,显然课堂教学时间是不够用的,这就需要我们适当运用“剪枝”艺术,对教学内容作出合理的取舍。

3、按课文内容有效课时划分的策略

(1)根据文本结构来划分。结构是文本的骨架,是布局谋篇的手段。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赵州桥》,通俗一点说,这篇课文就是典型的总分总结构。在教学时可以是这样安排,第一课时在孩子把生字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的基础上,梳理文章的结构,归纳赵州桥的特点,并把结构图展示在黑板上,感受总分总的结构美。第二课时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去感悟赵州桥雄伟和坚固美观,领略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热爱祖国历史遗产。

根据文本结构来划分课时,学生的思维清晰,习得了布局谋篇和遣词造句的方法。给学生的发展留下了许多空间。

(2)根据行文线索来划分

线索,可以把文章内容有机地连缀起来,它是贯穿在整篇文章中的情节脉络,它像链条一样,串联文章中的人、事、景、物等。人教版五下《桥》可以分两课时来教学,第一课时整体感知。学习课文14个生字;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第二课时通过找内容、品句子感受老汉热爱人民群众,视群众的生命高于一切的高尚品德。在交流中体会课文表达的特色与表达效果。根据行文的线索进行划分,于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正确把握文本线索,准确地理解、剖析文章。

三、有效课时划分策略的思考

任何内容课时划分不是孤立考虑的,要多研究教材,在“三读”策略的基础上,根据课文目标和内容以及单元特色和学生学习的兴趣点进行课时划分,应体现整合性、灵活性和生本性。

1.课时划分策略的整合运用

有效课时划分的策略很多,我们不能孤立僵化地运用策略,要善于把各种策略综合起来考虑,整合运用,根据课文内容不同、学习目标和学生的学习起点进行有效课时划分。

2.课时划分策略的灵活运用

第七册第四单元教材中还特别安排了侧重学习表达的“作家笔下的动物”。《白鹅》和《白公鹅》,两位作家笔下的白鹅,特点是那样相同,形象都栩栩如生,但表达方法和语言风格又迥然不同;老舍的《猫》和《母鸡》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但写法完全不一样,课时安排时要打破常规,整合安排,灵活运用,可以把两篇课文整合在一起进行统筹教学,通过对比阅读,学生会受到很多启发。

3.课时划分策略的生本需求

划分课时的方法有许多,但是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要关注学情,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划分课时。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趣点,弹性分配时间,帮助和指导不同起点的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

有效课时划分的过程,事实上是对教材内容再创造的过程。语文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并不是呆板的、机械的,而是可以相当灵活的、能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教材有关内容,在学生熟悉课文的基础上,从崭新的角度提出问题,对教材原有的内容进行再创造,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开启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科学的的思考方法和良好的思考习惯。在后续的教学与研究实践中,需要深入地总结、反思,系统地思考有效划分问题。

参考文献

[1]杨九俊:《语文教学艺术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于锡阳:《语文教师,请增强目标意识》,浙江教学月刊社出版,小学版. 2010.4

[3]黎奇等主编:《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