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样爱下去

2013-04-29 00:44孟晶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3年5期
关键词:致橡树舒婷主题

孟晶

摘要:爱情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常吟咏的主题。时常听见妇女追求解放的声音,看到女性争取独立的故事。然而在人类历史上,女性从来就没有真正地赢得过自身的独立,在爱情的世界中更是如此,始终扮演着被动与被欺侮的角色。由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意识的觉醒,妇女解放与自由的意识不断深入。中国朦胧派代表诗人舒婷在反思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写出了《致橡树》这一经典作品,提出了一种崭新的爱情观。但是在今天,我们对《致橡树》进行主题分析,不仅仅是在解读诗歌本身,同时也是在为艺术院校的表演专业进行一种台词课堂教学的新探讨。

关键词:舒婷 《致橡树》 主题 爱情 女性

《致橡树》是中国当代诗人舒婷的代表作之一,1979年4月初发表于《诗刊》。这首诗一经推出,即以清新瑰丽的风格、对爱情的真诚呼唤、鲜明的女性意识和崇高的人格思想被广大读者所推崇。今天,我们对《致橡树》进行新的解读,同时也将这部作品选用到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台词教学篇目中。在此,也在尝试对台词课堂教学进行新模式和方法的探讨。

一、《致橡树》的内容与语言表达

《致橡树》是一首深沉悠扬的抒情诗歌。诗人用了“木棉”和“橡树”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这两个意象蕴含了一种委婉细腻和刚劲挺拔互相缠绕的情感。纵观整首诗,橡树高大挺拔的形象跃然纸上。在所有的花树中,橡树是最高的,因此用它去表现男性的阳刚之美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且看“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来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在诗人看来,凌霄花依附于高枝,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而另外一个意象木棉,则凸显了女性的性格,“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橡树和木棉两个意象形象迥异,橡树充满着男性的阳刚之气,英姿勃发;木棉充满着女性的阴柔个性,鲜美娇艳。诗人突出地描写了两个意象比肩而立和相互扶持,传达出崭新的爱情观、鲜明的女性意识和崇高的人格思想。

那么,在对该作品进行朗诵等语言处理时,首先应该注意到两种意象表达状态的变化,其次则是重音、停顿等各种语言表达技巧的运用。

二、文本的爱情观与行动的外化

爱情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有人羡慕“山无陵,天地合,才敢与君绝”的长相厮守;有人叹惜“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爱恨别离;有人吟咏仓央嘉措“那一世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的专情。而在中国文坛上也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爱情诗句,如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白居易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等。这些诗句情丝婉转,读起来,总是让人刻骨铭心,充满深哀寄托的意味。爱情却始终缺少了平等,而本文所谈的《致橡树》正好弥补了这一缺憾。

也许是由于《致橡树》写作背景的特殊性,即在经历了文革的十年浩劫,见过许多虚伪与自利之后,从阴影中走出来的舒婷开始思考爱情的模样与人格的独立。当然,这也是我们应该进行深刻思考的问题。诗歌在开篇就以一种二元对立的艺术思考结构,来表达对爱情的思考。诗歌先是从女性角度来写,用“木棉”的口吻含蓄而坚定地向自己的爱人“橡树”展开了爱情的表达。由“我如果爱你”领起,开始了鲜明个性而发自肺腑的表达。先是否定了凌霄花的“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否定了这带有鲜明功利性的爱;然后还否定了鸟儿的“为绿荫重复着单调的歌曲”,否定了那痴情而缺少个性的爱。在她看来,男女之间的情感是十分微妙的,爱情应该突破传统的模式,因疏离而更加独立,因独立而相互欣赏。

与依附而不独立的爱情观相对的是乐于奉献的爱情观。为爱情奉献是一种高尚的行为,无论是付出的一方,还是接受的那一方都能感到幸福和满足。付出的一方是满足自身的行为,而接受的一方则会因为对方的无私而满怀感动和幸福。对于这样一种关系,诗人写道:“也不止像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不,这些都不够!”的确,爱情需要奉献,热恋中的人儿都可能会产生奉献欲这样一种心理状态。然而作者并不愿意在爱情中迷失了自己,不愿意做一厢情愿的泉源,也不愿用自己去衬托对方。甚至是日光和春雨,也无法达到她的理想。这与中国传统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截然不同。诗人追求的是平等的爱情观,相互扶持的爱情观,突出了女性独立的个性。只有这样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

在对这首诗歌进行语言表达的时候,常常会给人一种气势恢弘的感觉。而且这些语言具有极强的舞台行动性和极强的表达外化力。所以,在台词表达中,我们常常要求同学们在此处添加肢体动作,语言以便有助于诗歌内容的表达。

三、诗歌的意象营造与优美的语言表达

一首优秀的诗,除了应具备诗人情感上的冲动之外,还需要精巧、恰到好处的意象作为表现诗人情思的载体。《致橡树》比较特别,诗人不是用一个意象,而是用一组意象。正是借助这些意象,诗人成功地完成了内心充沛情感的表达。因此,《致橡树》不仅仅是爱情的表达,还是女性独立意识有力的宣言。在诗中,诗人选取了一系列的美好事物,作为情感寄托的对象,鲜明地表达了女性在爱情上的原则与立场。而且在表达这些情感的时候,诗人是一气呵成的,让人读起来大有酣畅淋漓之感。

诗人进一步表现了自己的观点,又列举了一组意象“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甚至在这些词语前加上了“不止”这一词语,虽然这些意象能带给对方温暖和关怀,衬托对方,但是女性还是处于陪衬的地位,女性独立的人格还是没得到体现。随后,诗人便及时地表达了自己理想中的爱情,发出了关于女性独立人格的呐喊——“你是伟岸挺拔的橡树,我是清秀瑰丽的木棉,我们相互并排地站着,却互相独立。我不是你的附庸与陪衬,我有我的价值和美感。”这些诗句鲜明地体现了木棉树作为女性形象的独立与自尊。随后,诗人描绘了一幅爱情蓝图。分担寒潮、共享雾霭,同甘共苦,这才是诗人向往的独立、平等的爱情。虽然是一位女性诗人,但把这种爱与祖国、人民联系在一起,这种爱情进一步得到了升华。至此,这种女性的独特爱情观和独特的人格意识让我们为之动容。

四、诗歌的现实意义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

是的,《致橡树》是一首爱情诗,但绝不止于爱情,更是透过爱情深入到女性人格。这是它的独特之处。作为爱情诗,它歌颂了平等、相互尊重的爱情;而通过爱情诗,诗人突出地展现了女性的独立人格和鲜明的意识。因此,《致橡树》的主题是双重的,而这两个主题又是相互渗透的。舒婷在诗中提出的平等的爱情观和独立的人格意识,时常在耳畔回响,对现在的年轻人仍然有着现实的意义。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女性意识在国内外也不断得到强调。法律也明确给予了保障。由于受到社会风气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代许多年轻男女的爱情观成为了许多人诟病的对象。结婚变成了一件复杂的事情,由纯粹的感情流落到在房子、车子、票子等物质方面的衡量。前几年,《蜗居》、《裸婚时代》等电视剧的产生更是深深地冲击了这一代年轻人的爱情观和婚姻观。尽管现在有许多女性骨子里仍然流淌着传统的观念,一部分女性缺少了独立的意识。有的认为“学得好不如嫁得好”,想通过婚姻来一跃龙门,从而得到自己的幸福。有的想凭借自己的外貌希望赢得富贵般的爱情。有的则太过痴情,盲目地付出爱情。有的则试图用自己全部的温柔和体贴来留住对方。甚至有更极端的现象,如婚前试婚、屡次离婚、啃老族、甚至做第三者的现象。这与传统爱情观念相背离。更有年轻的女孩,总是幻想有不劳而获的爱情。

因此,我们首先要树立自尊、自立的人格意识,不追求盲目的爱情。趁着年轻,应该有奋斗的目标,双方一起奋斗,才能经营长久的幸福。1992年,舒婷的一位德国朋友在看到这首诗之后,认为诗歌表现的思想十分先进。可见,《致橡树》中体现的女性独立意识和独立人格,对女性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现实中,我们或许难以碰到像木棉、橡树那么完美的对象。当然,我们不应该在这个问题上纠结。只要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提升自我的人格意识,深入了解对方,培养双方共同的爱好和理念,同甘共苦,勇于承担生活中的责任。遇到感情的困惑时,学习《致橡树》的爱情观与价值观,怀着一颗从容的心,一直爱下去。

五、结语

总之,《致橡树》是一首爱情诗,以抒写平等的爱情观为主题,然而在诗歌的字里行间,折射出女性独立的个性、高尚的人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人格主义中一朵别样的浪花。它代表了一种女性尊严的觉醒,新一代的女性为幸福和爱情而努力着。在诗人的爱情宣言中,还能读出一种对于祖国和人民的爱,加上清新瑰丽的意象,使得这首诗广为流传,成为脍炙人口的诗歌。如果像《致橡树》中的木棉与橡树这样爱下去,那么人类真正实现解放、获得真正的爱情的愿望就为时不远了。

我们很庆幸在为表演专业的学生进行台词教学的时候,选择了这样一部作品作为语言表达材料,不仅在课堂上学习了各种语言表达的技巧,同时也体会了超凡脱俗的感情境界。

参考文献

[1]钱谷融.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下卷[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37.

[2]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3]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4]王娟.舒婷诗歌研究综述[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03).

[5]黄晓东.舒婷的文学创作与女性主义[J].当代文坛,2010(02).

[6]方伟等.演员艺术语言基本技巧.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9).

猜你喜欢
致橡树舒婷主题
舒婷《致橡树》(节选)
舒婷的鼓浪屿
致橡树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高中语文中《致橡树》文本细读兼论当代意义
平行研究视角下的《致橡树》和《我愿意是急流》之比较
岩井俊二的青春片摭谈
近十年武侠电影主题的新探索
诗人舒婷的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