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亭
【摘要】“下宫之难”作为《赵氏孤儿》故事的本事,是晋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在此事件过程中,赵氏遭受了族诛之祸。赵氏家族作为晋国历史上一支强有力的政治力量,而且与晋国公室的关系非同一般,“下宫之难”产生的原因绝非简单。笔者根据所掌握的有限材料,从内因、外因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探究。
【关键词】“下宫之难;赵氏;卿族;公族;赵庄姬
《赵氏孤儿》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其本事是春秋战国时期一段真实的史实,当时晋国的卿族“赵氏”的发展正值如日中天之际,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浩劫使赵氏几乎全族覆没。这就是晋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下宫之难”,在此事件中,赵氏遭遇了其家族入晋以来的重大挫折,遭受了族诛之祸。关于此段史实,《春秋经》《左传》《史记》等均有记载。然而,赵氏家族作为晋国历史上一支强有力的政治力量,而且与晋国公室的关系非同一般,《左传》载:“文公妻赵衰,生原同、屏括、楼婴”,“赵有侧室曰穿,晋君之婿也”,“晋赵婴通于赵庄姬(庄为赵朔的谥号)”。赵衰、赵穿、赵朔都曾娶晋国公室之女,有如此地位和背景的赵氏,为什么会被诛族,这的确令人费解!
有关“下宫之难”发生的原因,《左传》和《史记》给出的是不同答案。《左传》认为此事件的原因主要是“孟姬之馋”——“晋赵庄姬为赵婴之亡故,谮之于晋侯,曰:‘原、屏将为乱。栾、郤为徵。六月,晋讨赵同、赵括”。《史记?赵世家》则认为是晋司寇屠岸贾,“将作乱,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也就是“赵盾弑其君”的遗留问题造成的。然而,稍微经过推敲就会发现,无论是《左传》还是《史记》给出的原因都过于单薄,如此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原因怎么会如此简单?
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一般都会从内因、外因两个方面进行。“下宫之难”作为一个历史事件,也是适用的。下面,笔者就从内外因两个方面尝试着对这一事件的原因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下宫之难”外因
“下宫之难”的外因,主要是缘于赵氏家族与晋国公族以及其他卿族(如栾、郤二族)的矛盾和利益冲突。
(一)赵氏与栾、郤诸旧族的矛盾
栾、郤二族皆属姬姓,虽与当时的晋国公室没有什么血缘关系,却是旧时晋国公室支系的后裔,其与代表晋国异姓卿族的赵氏之间天然存在着某种利益冲突[1]。
赵盾作为赵氏的重要继承人,他曾独掌晋国政权达二十年。虽然赵盾在内政上总体算得上公正,执行诸如“本秩礼,续常职,出滞淹”之类的政策,努力协调诸卿族之间的关系。例如,韩厥就是赵盾提拔上来的,《国语·晋语五》有相关记载。但是赵盾作为执政者,执法过于严厉,也埋下了赵氏与其他卿族有嫌隙的隐患。《左传·文公七年》载:狐射姑在回答狄相酆舒之问“赵衰、赵盾孰贤”时回答“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夏日之日给人以严酷之感,赵盾执政严厉可见一斑。
赵盾去世后,赵氏家族的发展出现了冒进的势头。首先是其子赵朔任职为卿,其后他的异母兄弟赵同、赵括以及赵婴齐分别任职为中军大夫和下君大夫[2];在赵朔去世后,赵同、赵括分别升任为卿,此外赵穿之子赵旃也被任职为卿。赵氏一族三卿,加上赵婴齐,其势力在晋国可谓是首屈一指的。赵氏势力的急剧膨胀,未免为其他的卿族所侧目,尤其是受到栾、郤二氏的嫉妒。赵盾去世后,栾、郤二氏在政治上逐渐地占据上风。成公二年,郤缺执政;随后,荀林父和士会相续短暂地任职中军将,接着为郤克执政;郤克以后,栾书执政。赵氏虽三卿,但是却无人升任主要执政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赵氏不知低调行事,就极容易与其他卿族,尤其是执政的栾、郤二氏发生冲突。
(二)赵氏与晋国公族的矛盾
晋国在赵盾执政期间,一度出现了“政在大夫”的局势。晋灵公与赵盾争权,失败被弑;新即位的晋成公,根基不稳,施行“宦卿之嫡以为公族”的制度以笼络诸卿族;赵盾去世的第二年,晋成公薨,景公即位,赵氏的势力依旧在朝弥漫。
景公三年,晋楚为争夺对郑国的控制权,发生了著名的邲之战。此战中,以晋中军帅荀林父为首的多数将领都不欲与势头正劲的楚国争锋,而中军佐先榖自以为是,擅自率其部渡河,迫使晋军全军与楚对阵。赵氏兄弟同、括却不识时务地追随先榖:“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克敌,得属,又何俟,必从彘子(先榖)!”此时,同、括尚未为卿,其敢在如此重大军事决策上与众卿表达相违意见,可见其骄横无知。第二年,晋国追究邲之战的责任,“归罪于先縠而杀之,尽灭其族”。对于邲之战的败绩,赵氏兄弟也难辞其咎,但并未受到追究。除了赵氏与晋公族的姻亲关系外,赵氏势力的强盛恐怕也是即位不久的晋景公对之容忍的一个重要原因。景公十三年,晋国擢升下军将栾书为执政正卿,公室旧支的突显应是景公深思熟虑的结果,欲借此遏制异姓卿族赵氏的目的已经非常明显。
二、“下宫之难”的内因
“下宫之难”的内因则主要是赵氏兄弟肆意妄为,赵氏内乱以及“孟姬之馋”等原因。
(一)赵氏兄弟的肆意妄为
赵氏兄弟同、括倚仗他们与晋国公室的姻亲关系(其母赵姬为晋文公之女),骄横无知而肆意妄为。在晋楚邲之战战败后,先榖的族灭并未使赵同、赵括警醒而有所收敛。
景公十二年,晋国欲与楚媾和,“晋人归楚公子榖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最终双方达成协议,可见晋楚双方均有求成的意愿。景公十五年,为争夺郑、蔡二国,晋楚之师于绕角及桑隧遭遇,赵同、赵括却再次主战,并与荀首等将领再次对立。赵氏兄弟不领会景公意图,张扬跋扈,一味主战,这就必然加剧景公对赵氏的反感。景公谋求与楚结盟的就是为了处心积虑地对付国内卿族,而以赵同、赵括兄弟为代表的族大势盛又不懂审时度势的赵氏,无疑会成为景公首要打击的目标。
(二)赵氏内乱及“孟姬之馋”
赵盾在之前晋成公实施“宦卿之嫡而为之田,以为公族”的过程中,将“嫡”的位置让给了赵括,其目的有二:一是报答赵衰之妻赵姬的提携之恩。[3]二是赵氏家族内部权力能够平衡,使赵氏家族众人能够和衷共济,维护整个家族的整体利益。
赵朔妻庄姬,为成公女,景公之姊。她出身公族,身份高贵,但是由于赵盾的让嫡之举,成为了赵氏支庶,在赵朔生前由于其职位较之赵同、赵括要高,所以赵庄姬从心理上还比较平衡。但是赵朔的早逝,使得她和赵武的地位在赵氏家族中的地位一落千丈。成公四年,“晋(下转第12页)(上接第7页)赵婴通于赵庄姬”,“成公五年,春,原、屏放诸齐”。赵婴齐对其两位兄长告饶:“我在,故栾氏不作。我亡,吾二昆其忧哉!”但是由于赵同、赵括兄弟很可能在此前已经对赵婴齐颇有意见。从晋楚邲之战,赵婴齐“使其徒先具舟与河,故败而先济”,可见他事先已经预料到战争的结局,从这点来看他的能力要远在其两位兄长之上。而现在赵婴齐又与赵朔遗孀赵庄姬关系非浅,这就更令赵同、赵括心生猜忌。而“我亡,吾二昆其忧哉”的说辞,对于刚愎无知、骄纵跋扈的赵同、赵括来说,根本毫无警醒作用。赵婴齐被放逐,正是赵氏宗族内部矛盾的反映。赵婴齐被放逐,赵庄姬心怀怨恨,加上一直萦绕于其心头的没落于支庶的遗憾,《左传?成公八年》:“晋赵庄姬为赵婴之亡故,谮之于晋侯,曰:‘原、屏将为乱。”景公以此事征之于栾、郤二氏,二氏自然抓住机会出具伪证、落井下石。“六月,晋讨赵同、赵括。武从姬氏畜于公宫”。最终,这场赵氏几乎被族的“下宫之难”,只因赵庄姬与景公的关系,得以遗留下赵武一脉,埋下了赵氏再次复兴的种子。
总之,这场“下宫之难”是内外因共同造成的,内因起于赵氏内乱,外因起于赵氏势力的膨胀打破了晋国卿族与公族以及各个卿族之间的平衡格局。
注释:
[1]栾氏之祖栾宾为晋靖侯之孙,曾为曲沃桓叔之傅,见《左传·桓公二年》;郤氏之为晋公族,属晋姬氏,见于《潜夫论·志氏姓》。
[2]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
[3]《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载:“赵姬请逆盾与其母,子余辞。姬曰:‘得宠而忘旧,何以使人?必逆之。固请,许之。来,以盾为才,固请于公,以为嫡子,使其三子下之,以叔隗为内子而己下之。”
【参考文献】
[1]沈长云,魏建震等著.赵国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清]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1979.
[4]单承彬.先秦两汉文学史论[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7.
[5]白国红.“下宫之难”探析[J].史学集刊,2006(2).
[6]郝良真,孙继民.“赵氏孤儿”考辨[J].中国史研究,19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