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忠波
教学预设是教师课前的一种期望或预期,是教学的起点。而生成则是教学过程中的发生、发展与变化,是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是统一的,要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必须双管齐下,齐头并进。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一、从教材和学生出发,备好课,为预设奠定基础
教学中,学生、教师、教材是必不可少的三要素,教师要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必须借助教材这一媒介而进行,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前充分备好课。就备课而言,传统教学中更多注重的是关注教师的讲授行为,而在新课改下则提倡“以学定教”,即通过对学生行为的关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其常见的操作方法是导学案的使用。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进行分析。
在备课中,教师所要思考的内容较多。以函数与方程的教学为例,首先,关于函数的零点要从函数零点的定义和几个等价关系进行引导。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函数的零点是不是函数y=f(x)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是否任意函数都有零点等问题。其实这是关于利用函数性质判定函数零点的问题,是对二分法的理解和应用。最后是对考点的引导,如函数零点个数的判断需要结合函数图象,根据零点存在定理求某些点的函数值,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判断函数的零点是否唯一等。关于确定函数零点的大致区间则要正确理解和运用函数零点的性质在函数零点所在区间的判断中的应用,若f(x)图象在[a,b]上连续,且f(a)f(b)
备课中对学生的了解首先要从学生的基础知识开始。如在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在学习了一次函数的概念和图象及直线的斜率后,学生刚开始学习解析几何,第一次用坐标来求方程会出现“数”与“形”相互转化的困难,另外考虑高中学生有探究问题的能力,故而教学中就需采用探究方式来引导学生通过推导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加深对用坐标求方程的理解,通过求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理解一个点和方向可以确定一条直线,通过求直线的斜截式方程,熟悉用待定系数法求k、b的过程。其次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样才能在教学中通过情境创设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
备好课和备好学生是生成的基础,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忽略了教材安排的意图,忽视了对学生的了解,预设就会被封闭起来,生成也就无从谈起。
二、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导,让生成激活课堂
1.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要通过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作为基础。众所周知,教学是师生的互动过程,师生间的互动是建立在感情基础上的,因此,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改变自己的角色来为课堂气氛的创设奠定基础。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权威者”,教学走的是“教师中心”路线,新课改下的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教学走的是“学生中心”路线。所以,教师要放下权威的尊贵之念,从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去,贴近学生,做学生的朋友和伙伴。这样才有利于课堂气氛的创设。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质疑问难。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那代表了学生在思考。只有当学生将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所获得收获表达出来,教师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了解自己的教学策略是否妥当,这样的教学才会有生成。
2.教学中教师要通过问题引导来促进课堂的生成。解决问题的方法永远不止一个,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有生成,教师就需以问题为引导,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如在解直角三角形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出示例题:已知∠B=45°,∠ACD=60°,BC=0cm,求AD。
教学中教师不妨从己知两角一边和己知两边一角来进行引导,即已知两个特殊角的情况下,己知AD、CD、AC、BC、AB、BD六条边中1条可求其余5条边和己知边角的三个特殊条件(必须有一边),求其余的边和角。如已知AD=,DC=1,∠B=45°,求其余的边角,那么,问题就可延伸出多种结果,形成生成性课堂。在对图形的变化中,教师也可用类比法、推广法、延伸法启发学生的思考,接着以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最终在讨论、探究中让学生明白只要已知条件适当,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是可解的。
在提问过程中,要注重在探究中找设问,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从而让生成在预设中酝酿。在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高中数学教学走向了“解题化”的极端,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甚至会省去一些知识的来源,抽象化地告诉学生,当学生无法理解时,只能靠背诵公式、反复地解题来熟悉。而在新课程理念中,数学课堂提倡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探究以问题的形式进行引导,从而让学生理解并消化所要学习的知识,最终成为一种技能。
总之,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是按照教师的预设而进行的,但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发展,生成也是自然而然的。教学中,教师要备好课,但又不能固守于既定的教学计划,要从学生主体出发来及时调整教学,从而为有效教学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