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曙光
教育竞争力体现在各级各类教育活动的全部过程和指标要素中,包括教育的投入、规模、效益、产出等硬指标,以及教育的理念、制度、政策、方法等软指标,还包括教育发展及演变的各个环节及过程。由于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因此教育竞争力最终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教育系统所培养出来的人得综合素质与竞争能力,以及通过教育所形成的人力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程度。
一、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构建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将教育竞争力指标分为主观性和客观性两方面。教育竞争力的主观性指标来源于他们对世界各国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教育体系、大学教育、经济知识普及、教育资金、合格工程师、知识转让六个方面。教育竞争力的客观性指标包括全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例、初等教师生师比、中等教育生师比、中等教育入学率等。
以IMD的教育竞争力客观性指标为基础,并结合其他组织的研究成果,我们构建了以下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了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层次,在范围上涵盖了教育资源、教育投入、教育规模、教育效率和教育产出5个方面。
根据此次IMD数据调查,如表1所示,表中罗列部分国家2012年教育竞争力评分。
二、教育竞争力存在问题探讨
从上述分析数据可看出,我国的教育竞争力整体水平不高,并且存在较大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中国教育竞争力整体水平不高,尤其在经济领域教育方面薄弱,金融教育不够充分。究其原因主要是经验不足与教育发展地区不平衡引起,中国市场经济起步晚于发达国家,相应的金融教育经验不足,同时我国教育管理体制地区发展不平衡,部分地方仍然还在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教育管理方法,这样就限制了国家教育整体发展。
2、教育投入居所选国家末位。教育投入作为教育竞争力的潜在竞争力和未来竞争力会间接产生作用。从对所选国家的教育投入情况分析来看,中国的教育投入排在末位,成为中国教育竞争力发展的制约因素。
3、中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与国际有差距,国民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仍需提高。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虽然居世界第一,但是每百万居民中在校大学生人数仍然不高,在53 个国家中仅排名第47位。高等教育的发展要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把重点放在提高办学质量上。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既保持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又能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稳步提高,则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数据及问题分析可见,我国只有少数教育指标达到或超过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大多数指标偏低。我国教育资金投入在总量、比例和人均指标上,严重偏低,与我国的经济实力不相称,也不适应教育扩张的需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是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竞争力的关键。我国教育产出的情况有喜有忧,一方面,义务教育的若干数量和质量的指标达到或略高于全世界及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在同类国家中居领先地位,但由于历史欠帐较多,我国成人识字率和人均受教育年限偏低,因此劳动者素质亟待努力提高;另一方面,我国中、高等教育的总量虽然已十分可观,但高中、大学入学率离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随着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及社会的转型,加大高等教育发展力度已成为必然选择。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具有时间性,教育成果转化有一个或长或短的时间过程。教育竞争力弱,短期来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不会太明显,但长期来看影响巨大而深远。教育竞争力会从整体从长远上影响到综合国力,因此要提高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必须逐步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