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隽珏 周先鹏
新课程理念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学案导学模式是课改的产物,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和组织调控下,学生自学阅读教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讨论学案中的问题,深入理解和认识要学习的内容。
一、新课程理念与学案导学模式整合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传统备课考虑的是教师要如何教,学案导学模式中编写学案考虑的是学生要如何学,所以教师必须确定全过程指导学生自学的思想,这样才能以学定教,编出适合学生自学的“学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
2.问题性原则。学案导学模式要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问题化)、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
3.参与性原则。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在学案导学模式中应考虑让学生进行参与性学习,在课堂上通过学案激发人人参与的兴趣,培养人人参与的能力,提高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成功,内化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将课堂还给学生。
4.方法性原则。学案导学模式的题例决定着学习的质量,要通过学案导学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同时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与发展性。在引导学生形成基础性学习方法的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让学生能够用己学方法去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等。
5.层次性原则。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认知水平的高低层次,在实施学案导学模式时应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复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每阶层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新课程理念与学案导学模式的实践整合
1.学案的设计。学案是教师为学生设计的有目标、有程序、有题例的课堂学习活动的方案,既是教师的教案,又是学生学习的文本。设计学案是实施学案导学重要的一环,好的学案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案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1)依纲靠本。在内容选择、活动设计上要依据教学大纲,紧扣书本,充分体现新课程的新理念。(2)学案的设计要重在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以课堂学习为主,兼顾课前预习、课后作业等学习活动,要努力突出学习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开放性、创造性。(3)设计的问题和活动,要有探索性,要既能够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问题,感受规律,又能够有助于学生对概念、规则、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为学生自主学习、问题探究提供材料和指导。学案包括这几个内容:(1)知识目标、能力目标;(2)学法指导;(3)课前知识准备;(4)课堂学习步骤及问题设置;(5)达标检测;(6)学习过程小组评议表。
2.学案导学模式的课堂组织。众所周知,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同时,也是学案导学模式的主阵地,其课堂流程一般如下。当然,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内容其具体操作流程也有所不同。
(1)目标展示、自主学习。先由学生认真阅读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学法指导等内容,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及实现任务的途径,在了解目标和学法的基础上,结合学案中的导学提纲认真地自学,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归纳、梳理、感悟,完成学案中所涉及的问题。对于自学中遇到的困惑和疑难或标记或整理,为下一步教师的精讲点拨提供素材。
(2)合作探究、成果展示。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将遇到一定的困难,此时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自身的独立深思解决不足,或是与同学合作完成相关不足的解答。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参与到各学习小组中去,体验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过程,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从而有效提高教师教学的效率,实现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3)师生互动、引导点拨。教师在学生自主预习的同时,要收集好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困惑和疑难,然后迅速理顺这些问题以便进行精讲。精讲的形式有多种,或者教师进行点拨或者学生进行讲解。最后一般由后进生进行归纳,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
(4)当堂反馈、巩固训练。为了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完成研学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学案上的课堂反馈,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展示,形成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语言表达能力。
(5)思维延伸、拓展提高。现在的考试对学生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较多,且与生活联系紧密,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就要靠平时多接触、多训练。由于现实的教学课时和教材篇幅有限,这一部分内容可以在学案中以阅读材料的形式出现,并配以相关的思考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点拨,既节省了时间,又达到了教学目标和效果,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很好地体现了学案课堂延续和补充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