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紧贴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高职教育需正面新形势,迎接新挑战,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高职人才,因而在传统的理论教学之外, 应更重视实践教学。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中应包含着大量的实训、实验与实习成分,构建与时俱进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以确保课程的实效性。
1 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发展趋势研究,实现新构建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教学过程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产业为导向,加强学科的建设,积极探索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方案。认真研究和构建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和发挥已有学科教育资源的优势,在理论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教学资源的优势,运用科学的方法有效整合各实践教学环节,增强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在职业技能养成中的作用,使理论在实践中得以运用与验证,同时也使实践获得理论的支撑,构建“理论-实践-理论”的综合实践能力养成的目标体系,最终通过各实践环节的反复练习与改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达到学生整体培养目标的实现。
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为出发点,通过校企合作项目、顶岗实习等,邀请企业参与专业设置,总结与合作企业合作的经验,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目标与核心能力的论证,为学生提供更现实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模拟操作中学习成长,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紧密结合起来,以使学生具备适应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素质要求。
2 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需着力加以改进的方面
2.1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实现新突破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及时吸纳和反映本专业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根据实施方式的不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分为校内模拟实训方式和社会顶岗实训方式两种。在实际的教学中,一般院校多采取简单易行的校内模拟实训方式,主要是借助电子培训软件(如HRM教学模拟软件)来模拟企业的相关人力资源管理流程。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认识并获得初步的实践经验。但是,模拟的信度和效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授课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授课质量,而且,使用培训软件的需要高职院校具备相应的客观物质基础和相应的条件。学生无法深入掌握相关知识,面对具体复杂案例时往往不知所措。对于企业进行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企业既定的战略目标和具体目标,它不仅具有规律性,也同样具有复杂性和灵活性,这就要求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与企业合作,探索合作模式,让学生走进社会走上工作岗位,进行顶岗实训,以获得最真实的感受和经验。学校应积极“走出去,请进来”,以课程开发、改造为契机,教师主动参与市场、企业调研,与企业有经验的管理者、专家共同设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开发、审查和评估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及其实施过程,建立动态的、多元的课程结构和内容,创新教学模式,确保课程讲授内容的更新。
2.2 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视,加大投入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正是通过提供现实与虚拟仿真的实践平台,达到专业化所需特定的工作情境,是摆脱目前我国普遍的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这就需要高职院校高度重视并加深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理解,在高职院校办学经费有限的前提下加大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开展需要上的投入,改变目前很多的高职院校受一些主客观认识的片面性的影响所导致的教学形式单一、内容贫乏的现象,形成能依据课程特点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
2.3 加强校外实践平台建设,拓宽实践教学指导形式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所需现实的实践环境往往需要企业的助力。然而,很多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要么以企业人力资源状况保密为由拒绝接收实习生,要么收取较高额度的实习费用让院校望而却步;即使接收了专业对口实习生,也只是当作廉价劳动力,而不对学生进行任何崗位培训或指导,仅分配些简单的任务。鉴于此种现状,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能够给出支持实习生去企业进行专业对口实习的政策和措施,高职院校多方拓展企业资源建立能够满足专业所需的校外实践基地。此外,校外实习期间学生过于分散,老师很难进行及时、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而且现在企业很多从事人力资源的工作人员大多未受过正规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显然光靠他们指导学生既不现实也不够,更难达不到实践教学的目的。这就需要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在学生校外实习指导方面可将专任教师指导与企业工作人员指导相结合,不拘泥于指导的形式,并拓展新的指导模式。
2.4 加强对专任教师的培养,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操作能力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人事管理制度相对比较保守,多数专任教师从未有过从事企业的经营管理的经历,不具备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经验,这也就不可避免地在教学中大多习惯性的先讲授理论知识然后再进行相关案例分析,甚少有教师进行一些管理游戏和情景模拟。正是由于专任教师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离的倾向,就需要高职院校加强对专任教师的培养,通过职业培训、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际操作能力,建立一支具有较强教学能力、较高科研水平、较强实训技能的专任教师队伍。另外,高职院校在人才引进方面应灵活、变通的用人标准,利用社会资源,优化教师队伍。高职院校可根据专业教学需要聘请资深专业人士、企业技术人员担任讲师,通过定期讲座或校内兼职任教等方式,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的“零对接”,促进人力资源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
3 构建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途径
3.1 转换教学观念,完善教学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首先转换教学观念,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逐步实由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由注重共性教育向强调个性教育、由重视理论的系统性向倡导应用的综合性转变。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创新实践为导向,优化整合现有的教学体系。具体的说就是,制定科学的完善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先进的教学方法;选择最具特色实务教材、最有实践意义的案例和前瞻性的参考资料;采用科学的模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尤其重视实习和实验教学设计。
3.2完善实践教学方法,强调仿真与互动性
在实践教学方法上,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从实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教学手段必须考究,做到案例教学注重本土与国际相接轨,及时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最新动态;情景模拟教学与实验室建设相结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改善情景模拟教学的效果;同时,实践教学应按照学生能力形成的规律,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知识的掌握与深化——基本实验能力的形成——创新能力的培养”来逐步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过渡,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此外,还要保证学生在情景模拟和实践教学中角色扮演的真实性。
3.3创新实践教学平台,
在实际教学中,创建实践教学平台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这部分工作就是要通过各种途径选择恰当的校外实习基地与学生的课程理论学习对接,使学生能够在理论学习结束后进入校外实习基地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全方位感知人力资源管理的实务。高职院校可尝试性地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共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专家委员会为学生提供咨询、培训和毕业生优选等服务,并签署构建实践平台协议。这样,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就有保障。一方面,在协议时间内可安排学生到协议企业进行参观、见习等实习活动;另一方面,还可聘请协议企业相关部门的人力资源主管進行专题座谈、演讲、答疑、研讨或有针对性的实践操作活动,保持学生与社会各界人士之间交流和学习实践,随时掌握行业最新动态。这一做法目前在国内一些高职院校已初见成效,可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创新的经验加以推广。
3.4 转换教师观念,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要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尤其需要重视实践教学。这也就给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其次,教师要努力使自身具备较强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教学实践操作的侧重点的把握,灵活操作,科学使用实践技能。最后,教师还要注重跟踪相关行业的前沿发展动态。此外,校方更应以实际行动重视实践教学,提供教师相关的校内外培训,最好是派教师到企业去了解情况,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师实践操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润兴,刘志林.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分析[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 16(1):105-107.
[2] 陈浩.地方性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与改革[J].大众科技, 2010(7): 201- 202.
[3] 黄维德,李燃.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法的案例方法与实验方法[J].人才开发, 2008(10):28- 29.
[4] 杨海光.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8, 21(3):116-120.
【作者简介】陈晓婷,女,1983年12月生,籍贯福建南安,厦门华厦职业学院?本科学历,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