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现状和展望

2013-04-29 17:26杜青花
散文百家·教育百家 2013年5期
关键词:课程设置职业教育民族

杜青花

【摘要】本文从西北地区出发,通过对职业院校相关课程设置的研究,对高职院校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分析,并结合现代职业人应具备的特征,提出了以提高职业岗位能力和个人持续发展能力为主线的三模块结构的课程设置方案,即专业技术基础、职业方向和人文科技素质。

【关键词】民族;职业教育;课程设置

我国的高等教育不仅需要造就一大批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的人才,同时也需要培养一大批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具备职业化特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高职教育正是为了满足后一种人才的需求而获得不断的发展。西北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民族职业院校的发展对当地人力资源的输出和推动经济的发展有直接的联系。但目前西北职业院校存在着对东部职业院校较强的依赖性和课程设置的大众化,没有突出符合当地发展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所以职业院校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家长不信赖高职院校的情况。因此,探讨如何建立适合现代社会需求的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对于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提高就业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分析

(一)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面向职业培养人才,职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对从事该职业的人有着客观的要求。所以,研究职业及其发展,对职业教育人才知识结构的确定是十分必要的。人才的知识结构要与所服务的地方的需求相关的职业岗位技术标准相适应,我国出台的一系列职业岗位技术标准是制定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前提基础;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大多到中小企业就业,他们的员工培训成本低,希望招进人员马上可顶岗,这就要求学生就业前能受到全面的综合职业素质训练;此外,越来越多的现代企业开始意识到,员工良好的思想道德是一种延续性强并能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生产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精髓。诚信与责任,是个人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因此,现代企业将高尚的品格,诚信、正直作为录用人才的首要原则。学校教育必须适应现代企业用人标准的需求。

(二)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虽不是学科教育,但某一职业往往是以某一个或几个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作为基础的。因此,人才的知识结构应能满足岗位技能需求,并体现基于应用的(非学科)知识与技能的系统性。如对于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随着计算机学科理论与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普及速度不断加快,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在逐步提高,人才知识结构的确定应能明显区分计算机学科知识的大众文化取向部分与信息技术取向部

(三)适应学生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学生在高中阶段及其以前初步形成的各种素质需要巩固、完善和全面提高,学生在校期间需要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人才知识结构的确定应能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需求,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由于高职院校生源复杂、层次不齐,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较大的个性差异,课程体系应能适应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需求,使学生能够按照不同的职业方向个性化成才;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同时也是学历教育,学生的个体发展是与社会的发展交织在一起的。人才知识结构的确定不但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而且还要适应社会发展,使学生的交往合作能力、职业行为能力、自我完善与发展能力等得到全面提高,以保证学生目前和未来的社会生活需要。

二、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基于以上分析,为了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现代职业人的特征,高职院校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一是现代职业岗位素质。即相应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理沦知识、操作技能和专门技术。二是现代职业意识和职业观念。能从观念上解决个人职业生涯的方向问题。三是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顾全大局、做事专注,有职业责任,有职业信誉,享有做事的机会。四是现代职业礼仪。能尊重他人,仪表优雅、大方,行为举止规范,谈吐健康得体,享有机会的优先权。五是现代职业精神。乐观自信,追求卓越;勇于开拓创新,突破自我;胜不骄、败不馁,有责任感,享有永恒竞争力。六是适应变化。善于与他人沟通,善于推销自我和人际交往,懂得换位思维和赞扬他人,善于收集信息,并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不断提升自己。现代职业素质是建立高职人才知识结构的基本依据,上述内容可以概括为两部分,即现代职业岗位素质和人文科技素质。高职人才应具备的能力相应可表述为:职业岗位能力和个人持续发展能力。

三、能力分析及高职院校课程的设置

职业岗位能力,是指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专门技术的应用能力,主要包括核心技术、基本操什技能和职业方向专门技术的应用能力;个人持续发展能力,是指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现代企业用人单位的需求,具有终生就业的机会和能力,主要包括适应变化和自我开发能力。根据能力分解可得到相应的知识模块,即专业技术基础模块、职业方向模块和人文科技素质模块以高职计算技术与应用专业为例,说明以职业能力为本的高职人才知识结构的建立。

四、以职业能力为本的课程设置特征分析

(一)体现了以能力为本、基于应用的系统性。人才知识结构的确定是从人才市场对本专业的实际要求出发,确定职业方向模块,再按职业岗位技术要求,分析职业素质和能力,确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而后进行课程组织形成知识模块,体现了基于应用的系统性。

(二)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化成才。不同职业方向子模块的设定,分别体现实际操作型、技术应用型和应用技术型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以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兴趣学生顺利完成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真正做到人人成才;人文与科技素质模块的设定,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交往合作能力、职业行为能力、自我完善与发展能力,保证学生目前和未来的社会生活需要。

(三)实现了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有机结合。职业方向模块的设定体现了职业教育特征,人文与科技素质和专业技术基础模块的设定体现了学历教育特征,二者的结合搭建了一个完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平台。

(四)课程子模块目标明确且灵活性高。职业方向模块的设定反映了相应职业岗位的技能需求,对学生择业具有直接的导向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职业岗位人才需求的变化,职业方向子模块的增减或课程的调整灵活方便,不影响课程体系结构;专业技术基础模块包含的两个子模块,基本上分别反映了信息技术取向和大众文化取向,随着学科发展可做相对调整;人文与科技素质课程的设定可以保持自己的特色。

猜你喜欢
课程设置职业教育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