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芳
摘要:针对目前小学生作文内容乏味、缺乏新意的问题,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探索“生活化作文”教学。从观察生活中事物、体验生活中情境、抓住生活中契机、扮演生活中角色等方面着手,让学生习作更具体、生动、有新意。
关键词:生活教育;作文教学;融入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摇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163-02
目前的小学作文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作文内容简单乏味,缺乏新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开展生活化教学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是现实的需求。只有引导学生充分地关注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才能更好地解决“源泉”问题,让作文的“活水”长流长新。
一、观察生活中事物,把作文写具体
陶行知先生说:“事该怎样做便该怎样学,该怎样学便该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在教学生写状物类作文时,教师首先应该以阅读文本为范本,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法指导,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事物,运用眼看、耳听、手摸、鼻闻、口尝等方法细心观察,掌握素材,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摸到的、尝到的写下来,使作文更加具体。例如,三年级上册《石榴》这篇课文有一个仿写练习,要求学生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水果。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看石榴子儿的图片,仔细观察,说说看到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从不同方面说自己看到的。然后,我再让学生读读课文,思考课文中是怎样把石榴子儿的特点写清楚,写具体的。指导学生体会课文按照样子、颜色、味道的顺序来描写石榴子儿,“玛瑙般”、“紧偎”写的是样子,“红白相间”、“晶莹透亮”写的是颜色,“酸溜溜”、“甜津津”、“清爽无比”写的是味道。让学生明白,写一种水果要按照样子、颜色、味道几个方面有条理地写清楚、写具体。有了方法的指导,接下来就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去观察生活中自己喜欢的水果。我设计了一张表格,要求学生填写自己喜爱的水果,写出样子、颜色、味道。并且让学生在生活中做一个观察记录,然后按照顺序有条理地写下来。经过这样的指导,学生的习作不仅条理清晰,而且每一方面的介绍都具体到位,突出了水果的特点。
二、体验生活中情境,把作文写生动
陶行知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到:“必须以大自然为生物园,才能有丰富的收获……真教育是在大自然与大社会里办,不能常到大自然里去,还能算是生活教育吗?”的确,如果我们不让孩子亲近自然,就如把他们困在象牙塔里,关在笼子里,视野狭隘、思维禁锢,严重扼杀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作文怎能生动?解放学生的手脚吧,让他们到自然中去奔跑,滚一身泥巴,出一身臭汗,抱抱大树、亲亲小草、和蝴蝶共舞、与小鸟同唱,这些独特的情感体验一旦融入语言表达,一定是生动有趣、充满童真的。例如:三年级下册习作三是让学生写自己的发现,于是我就将课堂搬到了校园里,开展了一次“我是火眼金睛”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这样一个生活情境中积累习作的素材。有的学生来到了花坛中,正炫耀着自己找到了西瓜虫,他们围在一起,有胆大的还用手指去碰一碰,西瓜虫卷成了“小西瓜”;有的学生手拉手围抱着校园里的大樟树,耳朵贴着粗壮的树干,是在倾听树语吗?有的在各种树木之间穿梭,一定是发现了什么小秘密……有了这些切身体验后,孩子们连习作题目都是那么生动,引人注目:《我发现了变形小虫》、《香樟树的演说》、《树叶时装秀》……“一身喜庆的枫树叶闪亮登场了,它以最经典的中国红向人们展示着永久的流行色。手掌般的外形,只要来一点点微风,它就风度翩翩地向人们招手,远远望去,真是‘霜叶红于二月花。”(选自《树叶时装秀》)给孩子自由的体验,孩子还你意外的惊喜,这就是融入生活的教育力量。
三、抓住生活中契机,让作文有新意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的教育是以生活为教育,就是生活中才可求到教育。”“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当学生“临卷苦无言,搔破脑瓜皮”的时候,我们不妨创造一些生活中的契机,给学生提供一个创造的支点,把握时机拨动他们心弦,让孩子们体悟到生活充满乐趣,就会写出富有新意,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文章。记得我市特级教师高子阳老师在一次教师培训会上给我们举了他作文教学中的一个实例,我至今难忘。高老师让班上的学生写日记,一开始孩子们在日记中都记录了自己一天的学习活动,大同小异,没啥新意。有一天,碰巧班上的一个孩子过生日,高老师问这个孩子过几岁生日啦,孩子很调皮,说自己100岁了。这时,高老师就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孩子们说说,当某某100岁的时候,他的生活该是怎样的呀?于是,孩子们众说纷纭,有些想法非常有意思。高老师就让孩子们以“某某今天100岁”为题写一篇作文。第二天来到学校交流时,大家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写出了各个版本的《某某今天100岁》。高老师索性继续问这个孩子,今天你几岁了呀?孩子依旧调皮地回答:“今天我0岁!”哈,一个新的话题产生了,孩子们对这个题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凭借着自己对0岁的认识,又写出了各具特色的文章。就这样,连续一周,某某经历了各个年龄段,班上的同学们则写出了某某各个年龄段的不同生活状态。高老师很好地抓住了生活中的一个契机,适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体验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是一个非常成功过的案例。
四、扮演生活中角色,让作文有情意
陶行知先生主张“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爱迪生由无数次的试验才发明了电灯。婴儿明白火烫手,也是从实际经验得来。所以教育应培养行动,应当培养知识。陶老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行”是首当其冲的。在作文教学中,我尝试着让学生先“行”——扮演生活中角色,然后“知”——有了深刻的感官感知和心灵感受,最后才能行文如行云流水,流淌着真我的情感。
例如:四年级下册习作七是写一篇体验作文,我让学生体验的是做一回盲人。课前我搜集了有关盲人的生活片段的视频,利用班会课的时间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初步了解盲人的生活状态,并进行了关爱残疾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作文课上,我就让学生扮演盲人,体验盲人倒水喝这件生活小事。我要求每位学生用布蒙住自己的眼睛,然后拿着水杯,从自己的座位上起身走到班级的饮水机前,接好半杯水再回到自己的座位。在整个过程中,一些坐得离饮水机较远的学生找不到饮水机的准确位置,或者接好了水找不到自己的座位;一些学生接水的时候不知道半杯要接多少时间,要么太满,要么就接了一点点。这个角色扮演完成后,我便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蒙上眼睛一片漆黑的时候是什么感受?找不到饮水机时是什么感受?接水的时候是什么感受?找不到座位的时候是什么感受?终于回到座位上是什么感受?每位学生都有自己深刻的情感体验,在他们的作文中,有着丰富的心理活动描写,注入了真情实感。有一位学生在最后一段这样写到:“今天我当了一回盲人,就连接半杯水这样的小事都那么难完成。我不禁对盲人有了新的认识,他们虽然失去了光明,但是他们却在黑暗中寻找到了光明——积极、乐观、坚强……这些东西足以照亮他们前进的道路,也照亮我们的心灵!”一次生活小事的角色扮演,能够让学生有如此深刻的感悟,笔尖流淌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一种浓浓的情意。要让我们的作文“活”起来,就要带着学生做生活的主人,用生活的源泉浇灌出一朵朵美丽的习作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