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别忘了学困生

2013-04-29 13:47林小原
考试周刊 2013年6期
关键词:学困生探究活动

林小原

在实施新课改、打造高效课堂的背景下,许多政治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了合作探究活动环节。笔者发现,不少政治课引入合作探究活动,课堂热闹了,学困生却被遗忘了。

一、学困生在合作探究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据笔者观察了解,学困生对政治课中的合作探究活动态度消极、无心参与,其表现可归纳为以下三种类型:

1.捣乱型。A

在合作探究讨论时,要么大声喊叫,要么与其他“调皮生”互逗,要么调侃与探究问题无关的话题,以引人关注、发笑为乐。

2.冷漠型。

对合作探究活动不屑一顾,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参与热情不高,往往冷眼旁观,成为探究活动的观众。

3.云游型。

在探究活动中恍恍惚惚,心不在焉,注意力游离于课堂外,思维僵滞,神情呆若木鸡,近乎木偶。

二、学困生在合作探究活动中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

学困生在合作探究活动中存在上述问题,既有内因,又有外因。

1.学困生个人内在因素影响。

(1)思想认识不到位。学习态度不端正,停留在“要我学”、“为父母、老师学”的思想状态。对合作探究活动帮助自己理解知识、培养能力、提升个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作用认识不足,以致对探究活动缺乏热情。

(2)知识能力有局限。基础知识较薄弱,思维反应较慢,对探究问题还未弄懂,就听到其他同学发言,自然难以参与其中。

(3)缺乏自信。因未能认识自己的潜能而心灰意冷,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害怕自己发言出洋相、闹笑话、被别人说自己笨,丧失参与探究活动的信心,于是沉默是金。

2.教师、同学的外在因素影响。

(1)教师对学困生重视不够,影响参与热度。一些老师只关注探究活动的耗费时间和探究结果,为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在活动成果展示时,往往只提问表现活跃、“信得过”的少数优秀生,至于学困生是否参与、参与程度如何并未予以重视,以致学困生成为探究活动中的“无业游民”。

(2)设问过难,探究时间仓促,影响参与深度。不少探究活动设置的问题过难,缺乏梯度性,学困生较难理解。同时,老师为赶教学进度,安排的探究时间较短,学生思考浮于表面,缺乏思想碰撞,探究流于形式,往往是稍展开即匆匆收场,学困生根本来不及深入思考。

(3)合作伙伴机会分配不均,影响参与力度。在热热闹闹的探究活动中,学生间缺乏合作互助,各自为政,一些思维敏捷、能言善道的学生牢牢控制着话语权,他们侃侃而谈,生硬地剥夺了学困生的话语权、思考权,使得学困生难以有效参与,于是懒得思考,懒得发言,成了忠实听众、沉默看客,变为探究活动的局外人。

(4)评价机制存在缺陷,影响参与信度。一些老师对探究活动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在合作探究评价阶段往往是“一言堂”,简单地对合作小组进行裁定,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导致学困生难以成功体验到合作探究的快乐,对探究活动的信任度大为降低。

三、处理学困生合作探究活动中存在问题的原则

1.关爱。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发出来,才能直击心灵深处。爱是最伟大、最有效的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学困生对探究活动的冷漠源于爱的缺失。学困生并非“无情物”,关键是老师有没有不带功利地真心关爱学困生,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热心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心理上的困难与困惑。怀揣大爱之心,就能师爱如水,涓涓细流,浇灌学困生的心田,润物无声,就能打开学困生心灵的窗户,让其激情迸发。

2.尊重。

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尊重学困生要真正做到“沟通从心开始”,信任学困生,尊重人格,尊重差异,尊重个性。老师亲切的微笑、关爱的目光都能让学困生感到莫大的尊重和鼓励。

3.平等。

老师必须树立平等观念,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俯下身子与学困生平等对话,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做学困生的知心朋友,使之亲其师,听其言,信其道。

4.宽容。

老师换位思考,承认学困生认知上的差异,包容其缺点,用宽容温暖、感化学困生,用真心、真情敲开学困生冰冷的心门,使学困生通过老师的博大宽容激发出探究的热情。

四、促成学困生有效参与合作探究活动的对策

没有学困生真正参与的合作探究不是公平、有效的教学活动,违背让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课程理念。笔者认为,抓好“七个点”(兴奋点、切入点、参与点、兴趣点、合作点、支撑点、驱动点),能有效促成学困生真正参与合作探究活动。

1.更新观念,关注学困生,诱发其兴奋点。

“关注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因此,教师要牢牢树立“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教育教学理念,改变关注视角,从关注考试分数转变为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发展,从关注学困生问题转向关注学困生进步。要做个有心人,时时关注学困生,给走神的学困生友善的提醒,给压抑的学困生及时的心理辅导,关注学困生的思维状态和活动体验,充分挖掘其内在潜能与闪光点,使学困生兴奋地看到自己的潜力,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

2.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探究氛围,选好其切入点。

新课标指出:“使学生在充满民主气息的教育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和谐的课堂才是有活力的课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探究氛围,消除学困生的畏惧心理。要相信学困生的自然禀赋,为他们创造机会,引导学困生想说、敢说、会说,鼓励学困生“无中生有”、“异想天开”,促使学困生做真理的发现者和探索者。

3.精心设计,留足探究活动时间,保证其参与点。

教师作为课堂主导者,要认真研究课标、教材,充分了解学情,周密思考,充分预设,为探究活动留足时间,给学困生提供足够的思考空间,保证探究的实效性,防止蜻蜓点水、匆匆而过的表面热闹,否则,对学困生而言,“欲速则不达”。

4.创设探究情景,设计问题兼顾学困生,引发其兴趣点。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会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布鲁纳强调:“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因此,探究活动要从学困生最感兴趣、最能拨动心弦的地方入手,筛选鲜活的时代素材,按照新颖、有趣、煽情的要求,创设一种身临其境、具体生动的探究情境,唤醒学困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其探究兴趣。

教师在预设探究问题时既要考虑优秀生,又要照顾学困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作为设问原则,按照科学性、梯度性、启发性的要求,紧扣社会热点,充分考虑学困生的知识、能力,着眼于学困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精心编织问题的珍珠链,充分赋予学困生逻辑思维的阶梯,让学困生“跳一跳,摘得到”。学困生有自己的认识和思考,自然思绪飞扬、兴趣盎然,产生探究的冲动。

5.相互信任,合理分工,找准其合作点。

要教育学生悦纳、尊重、欣赏他人,相互信任,共享学习乐趣。在划分探究小组时,要针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进行搭配,以4人为一组,设组长、副组长、记录员、发言代表,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每一位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角色,各显其能,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惊喜效果。成果展示可适当多安排学困生作发言代表,对其正确回答给予充分肯定,让他们体验成就感。

6.培养学习能力,适时肯定,提高信心,增强其支撑点。

学困生的“困”在于学习能力。对此,“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加强对学困生的学法指导,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的思维逻辑,引导学困生学会厘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发现认知规律,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获取知识和迁移知识、分析现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鼓励与赞美能使白痴变天才,批评与谩骂会使天才变白痴。在学困生心目中,老师的鼓励胜过千言万语。因此,要把苏霍姆林斯基的“要相信孩子”作为对待学困生的座右铭,实施赏识教育,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应用放大镜放大其闪光点,慷慨地给予赞扬。鼓舞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发自肺腑的鼓励、赞许的眼神、热烈的掌声、有力的大拇指,都会让学困生情绪高涨,鼓起尘封的斗志,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从而走出自卑的峡谷,大胆、自信地参与探究活动。

7.实施人文性评价机制,激发其驱动点。

人文性教学评价是激发学困生参与探究的有效手段。笔者认为,“五三二”综合评定法可行有效。具体说,学生成绩分三部分:一是期末考试得分,占50%(即五);二是合作探究活动得分,占30%(即三);三是思想态度、行为表现得分,占20%(即二)。对第二部分探究活动的操作方法:每回答一个问题得1分,被评为当堂最佳合作探究小组的成员每人加1分,直到满30分为止。对第三部分,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评价和老师评价(各占25%)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分。这样评价,充满人文关怀,能有效驱动学困生参与探究活动,提高其品行表现、学习能力、学业成绩。

政治教师就像乐队指挥,学生就像乐手。只有让每一个乐手都热情参与、合作有序地演奏,才能奏出一曲美妙悦耳的乐章。新课改下的政治课堂,别忘了学困生。

猜你喜欢
学困生探究活动
“六小”活动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