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起学生问题意识 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2013-04-29 13:13:05王淑芬
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52期
关键词:发现解决问题意识

王淑芬

摘要:《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著名教育家布鲁巴克也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紧扣新课标要求,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精心设计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唤起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问题意识;发现;解决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107-02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著名教育家布鲁巴克也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可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在教学中,如何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一、巧用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无从“探究”。在课堂教学中,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也就不会深入地思考,那么学习就只能浮于表面,要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探究,教师要善于巧妙地把数学教学内容转化成一连串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激起对数学知识的强烈探究欲望。如吴正宪老师教《求平均数》一课时,出示“上海五一期间东方明珠电视塔售出门票统计图”,让学生观察得出五花八门的数学信息后,问:“面对这么多信息,你还想了解什么?”学生纷纷发问:“五天内平均每天售出多少张?”“五天一共收入多少钱?”“为什么1日、2日参观的人数多,后几天一直在下降?”……吴老师把身边鲜活的生活数学问题引入课堂讨论,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我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关键是“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好学多问”是孩子的一种天性,但是,他们往往怕出错,怕没面子等,课堂上表现为“不敢说、不敢问”。要让学生提问,就要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勇气和胆量。下面再以吴正宪老师的《求平均数》为例。在导入环节,吴老师设置了拍球比赛的游戏。她把全班分成甲、乙两组,每组派3名代表参赛。结果甲队的拍球次数胜过了乙队,这时吴老师自告奋勇地加入乙队,并把拍球数计入乙队,然后,宣布乙队获胜。此时乙队欢呼,甲队则没有反应。吴老师耐心等待后,问:“你们真的没有什么想法?”“这不公平,他们队4人,我们队3人。”“怎样才能公平呢?”“甲队也再增加1人。”“如果不允许加人呢?”矛盾激化了,有个孩子站起来说:“把每队几个人拍球的个数匀乎匀乎……”比赛不公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求平均数”的问题。在这个环节中,师生共同参与了游戏,创设了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平等、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敢于质疑、勇于提出问题。在这样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既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增强了学生敢于提问的信心,实现了自主提出问题的学习行为。正如学生说的:“我们最喜欢上数学课,上课时想说就说,说错了也没关系。”

三、教给质疑方法,提高问题质量

要提高学生提问的质量,除了要让学生发现问题、敢于发问外,还要让学生会问。首先,教师要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思维方式,明确提问的种类。思维方式:①追问法——在某个问题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顺着其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刨根究底继续发问,其表现形式一般是“为什么?”。②反问法——据教材或教师所讲的内容,从相反的方向把问题提出,其表现形式一般是“难道……”。③类比法——根据某些相似的概念、定律、性质的相关联系,通过比较和类推提出问题。④联系实际法——结合某个知识点,通过对实际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出问题。提问的种类:按照布卢姆目标分类法,提问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其中知识提问、理解提问和运用提问属于低层次的提问;而分析提问、综合提问和评价提问属于高层次的提问。低层次的提问有利于知识的巩固,高层次的提问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适时诱导点拨和示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在让学生尝试提出数学问题时,学生可能提的问题很肤浅,问题很大很空泛,甚至还有的学生不知如何提出问题等情况。教师要从学生五花八门的问题中,挑选出一些具有思考性、启发性的问题做示例,在课上与全班同学共同分享,让学生讨论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训练,学生就慢慢学会了提问,逐步总结出提出问题的方法。

四、探索有效途径,自主解决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仅仅是教学的开始,而让学生灵活地解决问题是“问题解决”的核心内容。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代替;学生自己能够思考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那么,如何恰到好处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呢?

1.成立学习小组,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而一个班几十个学生,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不平衡,“问题解决”过程中面临着学生学习水平不一致的问题。如何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在组建学习小组时,应注意把学习水平上、中、下的学生合理搭配,然后选择一个学习水平较高、协调能力强的学生为组长,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组内交流、合作及组间交流,解决问题。老师一边巡视了解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一边有意识地收集学生在讨论中不理解的知识、思维活动以及学习态度等信息,以便适时点拨。

2.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认识一个客体,必须动之以手。”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来解决。例如,在认识圆柱时,当学生提出“圆柱上下两个面都是圆形,它们的大小相等吗?”的问题时,让学生们讨论:看谁有办法检验圆柱上下底面的大小相等。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中,得出了多种的检验办法:有的把两个面剪下来,重叠在一起进行比较;有的只剪下其中的一个面,与另一个面对比;也有的不用剪刀,先在纸上描出一个面,再与另一个面对比。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动手、动脑、动口、动眼,用他们自己理解的方式解决了数学问题,进行了有效探究。

总之,要唤起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紧扣新课标要求,精心设计课堂,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潜能、个性品质得以展现。

参考文献:

[1]史宁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洪海明.略谈“问题解决”与小学数学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0,(08).

猜你喜欢
发现解决问题意识
当代网络音乐的困境与突破
戏剧之家(2016年21期)2016-11-23 18:40:21
怎样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理导航(2016年30期)2016-11-12 14:51:47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2:17:22
浅谈乡镇猪场的防疫问题及处理措施
我国银行业风险简述及对策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6:08:54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8:53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48:04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