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立强
1.把握数学的学科本质。
1.1对基本数学概念的理解。
小学阶段所涉及的数学概念都是非常基本、非常重要的,“越是简单的往往越是本质的”,因此对小学阶段的基本数学概念内涵的理解是如何学习数学、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恰当的数学观、真正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得以落实的载体。
所谓“对基本数学概念的理解”,是指了解为什么要学习这一概念,这一概念的现实原型是什么,这一概念特有的数学内涵、数学符号是什么,以这一概念为核心是否能构建“概念网络图”。
小学数学的基本数学概念主要有:十进位值制、单位(份)、用字母表示数、四则运算;位置、变换、平面图形;统计观念。
1.2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把握。
基本数学概念中往往蕴涵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的思想方法极其丰富,小学阶段主要涉及哪些数学思想方法呢?这些思想方法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呢?我们的基本观点是在学习数学概念和解决问题中落实。
小学阶段的重要思想方法有:分类思想、转化思想(叫“化归思想”可能更合适)、数形结合思想、一一对应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集合思想、符号化思想、类比法、不完全归纳法等。
1.3对数学特有思维方式的感悟。
每一学科都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世界的角度,数学也不例外,尤其数学享有“锻炼思维的体操、启迪智慧的钥匙”的美誉。小学阶段的主要思维方式有:比较、类比、抽象、概括、猜想、验证,其中“概括”是数学思维方式的核心。
2.把数的概念教学运用到现实生活情景中,使学生理解数的意义。
理解数的意义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数学本身是抽象的,但数学所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理解数的标志是能把这些数的概念与它们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建立联系,即把数的概念运用到现实的生活情景中。因此我们在教学数的认识时应该把数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现实生活中理解数,运用数。如低年级10以内数的认识,要让学生理解每一个数字所表示的意义,在认识1时,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1究竟是什么,1表示的数到底是多少,再在此基础上理解2、3……随着数的增大,让学生体会到“大”的感觉,比如让学生拎一拎1千克、5千克和10千克的重物……又如在教学万以内数时,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来到电器商城,了解电器的各类价钱,然后回到课堂上进行交流,使学生对数逐步形成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体会到万究竟有多大,可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看足球比赛,然后说明体育场内有大约一万观众。通过看一看、算一算、比一比,学生感受到一万是个大数目。再如在教学面积时,要培养学生对面积大小的数感,提问:1平方米究竟有多大?一块黑板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如果给你一根1米长的直尺,你能画的面积最大是多少?等等。通过这些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的例子,让学生建立直观的表象,形成数感,终生受益。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探究式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3.1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抓住学生的认识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期的效果。
3.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活动意识。
3.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3.4利用合理的提问与讨论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到目标。
4.营造“竞争”情境,激趣乐学。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及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我经常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竞争的情境,引入竞争机制,面向大多数学生,恰当地开展游戏竞赛活动,为学生创造竞争和成功的机会。把新知识寓于游戏竞赛活动中,通过游戏竞赛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教学中做到多鼓励学生,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用竞争消除课堂学习的枯燥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了北师大版第四册的混合运算后,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游戏:四人一组,每人出一张扑克牌,看谁先凑出24,谁算出来牌就归谁,最后谁的牌最多谁就获胜。这样不仅让学生复习了表内乘除法和运算顺序,而且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好胜心,让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更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5.引导学生猜想。
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典型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饶有兴趣地、自觉地去试验、观察,作出猜想;其次要通过一个个猜想的具体例子积累经验,概括出猜想的方法。如:“3的倍数的特征”——由此及彼猜想法。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当知识间有某种相似点、某种联系时,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进行迁移和类推,提出自己的猜想。在学习2、5的倍数的特征后,我让学生猜想“3的倍数的特征”,学生很自然地想到“3的倍数个位都是3、6、9”。而在百数表中圈出3的倍数后,学生又说:从表中,我发现前面的猜想是错误的,3的倍数个位上可以是0到9中的每个数字。有学生说:看来看个位上的数不能判断它是不是3的倍数,3的倍数可能有其他的特征。
乘法分配律教学之后,给出(a-b)×c、(a+b+c)×d,让学生说说会等于哪个算式,这也是由此及彼的类比猜想。类比猜想需要激活先前经验和寻找相似与关联。经常进行类比猜想能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呈现开放的态势,由此及彼才能知一闻十,才能形成稳固的知识结构。
教师要用一种期待、宽容和感谢的态度对待学生或许幼稚、或许不完整、或许错误的猜测。因为作出猜测本身就是学生创造力的体现。没有幼稚怎会有成熟?没有不完整怎会有严谨?没有错误怎会有正确?学生正是在不断猜想、探寻中才能逐步提高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