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雷
曾经我给自己这样定位:每节课都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学生能够听懂,并且能够熟练应用,教学成绩突出,做一个优秀的施教者.每节课我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讲授,去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成绩确实不错,卓有成效.但一年下来,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在课堂上,我总显得太强势.新课程创新课堂教学思路,改革教材教法的精神,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尝试新的、有效的教学方案,其“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的核心内容就是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些教师习惯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很多时候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而忽视学生的回答,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觉得自己是一个优秀的演员,在学生面前呈现一场场精彩的演出.其实对于课堂而言,学生才应该是真正的主宰者,而教师只是必要时候的点拨人.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现在上课还是那个老习惯,教师讲,学生听.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己学是无论如何都学不好的.”
老师们,请解放自己吧,同时也解放学生.解放老师的思维,使学生能思考;解放老师的要求,使学生能创新.
教学片断一:
由“2008奥运会金牌的结构是金镶玉(背面由合金与白玉、青玉、青白玉构成).假设玉所在圆环的外圆半径R=3.5cm,内圆的半径r=1.5cm,你能快速求出一块金牌中白玉所在的圆环面积吗?(π取3.14)”引入.
学生列式:s=πR■-πr■=3.14×3.5■-3.14×1.5■.
老师问:你有简便算法吗?
学生A:可以提取π,变成π(R■-r■)=3.14×(3.5■-1.5■),然后进行计算.
学生B:还可以继续等于3.14×(3.5+1.5)(3.5-1.5)进行计算.
老师:很好!你很聪明!
老师继续进行下一环节,引入如果将外圆的半径变为a,内圆的半径变为b,则得到的式子如何因式分解呢?
教学片断二:
在学习完简单地利用公式法因式分解以后,小组讨论以下两题.
(1)a■-16
(2)(a+b)■-(a+c)■
然后学生展开讨论,效果不是很好.第一题,很多同学只分解到了(a■+4)(a■-4),没有收到预想的效果.第二题,很多同学做完以后没有注意到合并同类项.
课后点评:本节课总体流程是顺畅的,导入比较有新意,但是本节课有很多生成的机会并没有抓住.
(针对片段一)当学生回答出还可以分解成3.14×(3.5+1.5)(3.5-1.5)进行简便运算的时候,这是一个机会.应该抓住这种课堂中动态的生成,然后沿着学生的思路延续本节课的教学.比如:可以问问学生是如何知道呢?然后顺着学生的回答进行.而并不需要再引入如果将外圆的半径变为a,内圆的半径变为b,这样的重复完全没有必要.要抓住课堂上闪光的瞬间,使课堂充满活力.(针对片段二)课堂教学中的小组讨论不能流于形式,而应该体现实效性.在开展讨论问题之前,应该给学生自己思考的空间,然后将自己的想法与同伴交流.由于在前边的讲解中已经有类似的问题,应该及时抓住这个机会,进行反复强化,如果做好前面的铺垫,这两题不经讨论,学生也是完全可以自己解决的.
个人思考:课堂教学是预设和生成的有机统一,在课堂上的重要标志就是“活”.
全国特级教师西山先生在《在学中教异步达标》中提到:“因势利导中的势,未必全在教师备课的设想内.不变的是预设,充满变数的是有学生参与的课堂.在脱离学生可能发生的思维状态之后,备课越细致,则对实际课堂教学带来的危害,可能就越大.”对于很多教师来说,由于经验、习惯、越来越多的情况放弃了学生的亮点,而去“成就”自己的课堂.“新基础教育”提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而课堂教学生命活力是在“师生互动,动态生成”中体现出来的.
教学片断三:
例题展示:
例3:已知三角形ABC中,∠A=30°,∠C=50°,求分别与∠B、∠C相邻的一个外角的度数.
例4:如图,已知∠BAC=70°,D是△ABC的边BC上的一点,且∠CAD=∠C,∠ADB=80°,求∠C,∠B的度数.
提高练习:BP、CP分别是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一个外角的平分线,试探究∠BPC与∠A的关系.
例题3图 例题4图 提高练习图
情况说明:例3是基础题,学生找到∠B、∠C的外角后,很顺利地求出了其相应的度数,然后呈现例4.
老师:同学们,这道题有思路吗?(过了1分钟,有几名同学举起了手.)
老师:(继续启发)题中给的∠ADB=80°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呢?(很多同学恍然大悟地“哦”了一声,但是还有少数同学没有头绪.)
老师:小组讨论一下,要明确∠CAD=∠C,∠ADB=80°两条件给出的用意.(等待2分钟时间)就这样,用5分钟的时间才算基本解决这道题.
针对“提高练习”这道题目,学生更是一头雾水,他们眉头紧锁.由于时间关系,我并没有完成这道题的讲解,而是留作课后思考.
课后点评:例3很简单,而例4同学们做起来有些困难.如果将例3中AD连接,这样的过渡比较自然,然后进行分析.已知∠ABD=80°和∠A=30°,求∠C的度数,然后变形到例4,同学们觉得简单多了.同时使同学们记住了这个三角形的外角基本图形,其实这是简单问题复杂化的过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时是必需的.
不建议用提高练习,对于刚接触三角形内角和、外角和的学生而言,难度太大.可以选取一些相对简单能起到巩固作用的题目,因为对于刚学习的内容,老师应该先把学生吸引过来,让他们觉得简单从而乐学;相反的,如果刚入门就做难题,一旦学生怕了,再让学生喜欢就难了.这就需要教师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个人思考:教育家普罗塔克说过,孩子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缸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善于利用可用的资源.比如例3只需要再连接一条线段,就能够顺利地完成例4,有效突破难点.在“二期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对于教材的把握显得尤为关键.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全国初中数学特级教师叶锦义先生在一次报告中提出:“用好教材的含义就是要发展它,‘变要适应新的情况.”教师不应该是日复一日填满缸子的人,而应该是那个点燃火种的创造者.
数学教学其实是一个不断思考与适应的过程,教师应该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改变自己,适应这个时代对教育要求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孙迎光.主体教育理论的哲学思考[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2]郑金洲.问题教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3.
[3]孙企平.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4]陈凤伟等.利用互动反馈技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的策略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10):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