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和翻译

2013-04-29 00:44邓佳
考试周刊 2013年53期
关键词:文化差异翻译

邓佳

摘 要: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和文化信息。习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文章从英汉文化差异着手,对英汉习语的翻译做出了探索。

关键词: 英语习语 文化差异 翻译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每个民族、国家的文化都不同于另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中西文化存在差别是显而易见的。美国人类学家鲍阿司指出,各个社会具有各自独特的文化,正因为这样,他们才具有不同于其他社会的风俗、习惯、信仰和社会机制。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一个民族丰富的文化现象,特定的文化常把某种文化烙印加到语言上。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习俗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是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等,尽管近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欧美人把狗看作家庭的一员,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比喻人的行为。比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与此相反,猫在中国的文化内涵中一般指其可爱精灵的特性,人们常用“馋猫”比喻人贪吃,常有亲昵的成分。在西方文化中,“cat”是魔鬼的化身,所以She is a cat是指“她是一个包藏祸心的女人”。

(二)宗教信仰方面

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中国是一个以信仰佛教为主的国家,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道教的“玉帝”,佛教的“阎王”,神话的“龙王”,有“开天辟地”的盘古和“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爷,这些概念在欧美文化中并不存在。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这样的诅咒。对于中西宗教文化方面存在的差异,在翻译时应特别留神,否则就会出现失当现象。如英国翻译家大卫·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中的刘姥姥说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话时,把它翻译成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汉语成语巧对英语谚语似乎形神兼备,由于两者存在不同的宗教背景和深层的文化差异,译文就有使刘姥姥由信佛教变成西方基督教的嫌疑。严格来说,此例文中的“天”与“God”并不完全对应,应译成“Man proposes, Heaven proposes”似更忠于原文。

(三)历史典故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理解和翻译的。例如“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他在中国读者的心目中是智慧的象征。英美读者未必知道他是何许人也,与“臭皮匠”又有什么关系,因此,只有采取直译和增译相结合的方法,才能使原语的文化信息得以充分再现,故该句可译成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 Geliang,the mastermind.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的弱点),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等。

(四)生存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等,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骄阳似火”常被用来描述夏天。英国地处西半球,“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喻成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二、英汉习语翻译的方法

在翻译的方法上,直译与意译一直是翻译理论界争论的焦点。直译与意译是相对的,两者之间相互联系,且没有绝对的界限。

(一)直译

由于人们在感情、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会有相似之处,英汉习语中有少量相同或近似的习语,这些习语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近似,隐含意义相同。也就是说,此类习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可以互译。如: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等。相近似的有spend money like water“挥金如土”,都源于军事家策略的,汉语成语“破釜沉舟”与英语burn ones boats。兩个习语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近似,略有差别,隐含意义相同,形象意义互译。此类习语直译,保存了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保留了原文的风格,译文读者很容易理解、接受,是一种较佳方式。当原习语的隐含意义很明显或很容易推断时,读者可以通过字面领悟它的含义,直译字面意义。All roads lead to Rome译成“条条大道通罗马”,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汉语中的“纸老虎”直译成paper tiger,外国人看起来能够明白其中的含义,并且会觉得很传神,所以现已成为正式的英美民族语言。另外,“丢脸”被直译成lose face,“走狗”译成running dog,大受外国人欢迎的“功夫”,英译成kongfu也算是直译法的一种。类似这样的习语译文,读者只要用心体会,就会明白其隐含意义,不但保留了原文的形象,而且增加了阅读的趣味。

(二)意译

有些习语由于受文化因素的影响,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可将原文的形象更换成另一个读者所熟悉的形象,从而传达出原文的语用目的,译出隐含意义。如何自然教授在《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中举的一个例子: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如果按字面意义直译,人们会问为什么是罗马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其实它的隐含意义就是“入乡随俗”,若译成“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则更为形象生动,至于译成以上两者中的哪一个,要视原文文体、上下文语境而定。“龙”在英汉两种文化中的意义完全不同,所以汉语“望子成龙”的形象在英译时不能保留,可意译为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有些习语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文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只能译出它的隐含意义,如“天有不测风云”,因为汉语中“风云”的文化含义西方人一般很难理解,若把它的隐含意义译出,就会一目了然:Something unexpected may happen any time.这种情况在源于典故的习语中比较常见,如Achilles heel若直译为“阿克勒斯的脚后跟”,并不能让大多数人理解,而译出它的隐含意义“唯一致命的弱點”更恰当。有些习语含有褒贬义,翻译时不可随意对应。如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will appear,而汉语谚语中“说曹操”并无贬义,把“雨后春笋”与like mushrooms相对应是不合适的,前者指好的事物大量出现,且有很强的生命力,而英语中的mushroom往往同时含有“生长迅速,灭亡也迅速”的意思。本文从历史典故、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和生存环境等方面分析了习语中的英汉文化差异,提出在英语习语翻译中首先要保证原文隐含意义的准确传达,即翻译出原文的真正含义,在没有文化冲突的情况下兼顾形象意义和字面意义,并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正确译出原文的褒贬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中国翻译,1999(3).

[2]朱耀先.谈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中国翻译,1997(4).

[3]孟建钢.文化·翻译·语用等值—兼谈符号学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中国科技翻译,2000(2).

[4]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5]刘川,段跃萍.跨文化差异与词汇翻译.中国翻译,1996(1).

猜你喜欢
文化差异翻译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从《楚汉骄雄》和《勇敢的心》看中西悲剧英雄形象异同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