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淑芬
摘 要: 作者撰写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指导高三政治教师的高考《经济生活》部分计算题的讲解,使学生能熟练地解答高考政治计算题,提高得分率。经过高三教学实践证明,本文中介绍的方法成效显著,学生高考中计算题部分基本不失分。
关键词: 高考 数学知识 《经济生活》理论
近几年,高考政治试题无论全国卷和还是地方卷,对计算题的考查屡见不鲜,而此类题一直是文科学生认为的难点。为突破此难点,我就这一问题结合几类计算题教学生如何把数学的加、减、乘、除灵活运用到《经济生活》的计算题中,达到与《经济生活》理论的巧妙结合。方法是:一般题中“提高”用加法;“降低”用减法,题中经济生活理论上存在同方向变动的用乘法;存在反方向变动的用除法。下面我对这一方法结合近几年高考试题进行解读。
例题1:(2008年高考宁夏卷12)某国2007年生产M商品10亿件,价值总额为100亿元。如果2008年从事M商品生产的劳动者数量增加10%,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2008年M商品的价值总额为(?摇?摇 )
A.110亿元 ?摇?摇 B.120亿元?摇 ?摇
C.130亿元?摇?摇 D.132亿元
解析:价值总额=单位价值量×产品数量,由题中可得出2007年单位价值量=100/10=10元,2008年从事M商品生产的劳动者数量增加10%,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经济理论是单位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二者是反方向变动),所以用除法。2008年单位价值量=10/1+20%,从事M商品生产的劳动者数量增加不影响单位价值量,但劳动者增加产品数量就增加(二者是同方向变动)所以用乘法,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该国M商品的产品数量就增加(二者是同方向变动)所以用乘法,这样2008年产品数量=10×(1+10%)×(1+20%)。学生知识掌握好得可以知道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影响该国的M商品的价值总额,就可以直接计算成100×(1+10%),所以答案为A。
例题2:(2009年海南1)假设2007年1单位M国货币/1单位N国货币为1:5.5。2008年,M国的通货膨胀率10%,其他条件不变,从购买力角度来看,则两国间的汇率为(?摇 ?摇)
A.1:4.95 B.1:5
C.1:5.6 D.1:6.05
解析:经济理论是当发生通货膨胀时物价上涨(膨胀与上涨二者是同方向变动),所以已知通货膨胀率和物价上涨率求物价时用乘法,2007年1单位M国货币,2008年,M国的通货膨胀率10%,其他条件不变,这时就应该是1×(1+10%),所以两国间的汇率为1×(1+10%):5.5=1:5,答案為B。
例题3:(2010年全国Ⅰ卷24)假设某国2009年甲产品的总产量是100万件。每件产品价值用货币表示为10元。2010年生产甲产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在货币价值不变和通货膨胀率为20%的不同情况下,甲产品2010年的价格分别是( ?摇?摇)
A.5元6元?摇 ?摇B.10元12元
C.20元24元?摇?摇 D.8元16元
解析:经济理论是单位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二者是反方向变动),所以用除法,结合题意,“2010年生产甲产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则甲产品的价值量用货币表示为:10÷(1+100%)=5(元)。其实计算到这里,答案已经出来了,因为4个选项只有一个选项在货币价值不变的情况下为5元。经济理论是当发生时通货膨胀物价上涨(通胀与上涨二者是同方向变动)所以已知通货膨胀率和物价求物价时用乘法“通货膨胀率为20%”,则该情况下产品的价格应为5×(1+20%)=6(元)。综上,答案为A。
例题4:(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12.2010年某企业的生产条件处于全行业平均水平,其单位产品的价值量为132元,产量为10万件。如果2011年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0%,而全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该企业2011年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为(?摇 ?摇)
A.1452万元 B.1320万元
C.1210万元 D.1100万元
解析:价值总额=单位价值量×产品数量,2011年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0%,而全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经济理论是单位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二者是反方向变动)所以用除法,2011年单位价值量=132/1+20%。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是个别劳动生产率不影响单位价值量,但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该企业的产品数量增加(二者是同方向变动)所以用乘法,2011年该企业的产品数量=10×(1+10%),所以答案为C。
例5:(2012高考海南卷)M国2011年货币供应量为15亿元,同期商品价格总额为30万亿元。回答1~2题。
(2012高考海南卷1题)假设该国货币供需均衡且货币价值稳定,那么,可推算出M国当年货币流通速度为(?摇 ?摇)
A.0.5次/年?摇?摇 B.1次/年
C.2次/年?摇?摇 D.3次/年
解析:本题直接用流通中货币量公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答案为C。
(2012高考海南卷2题)若M国货币流通速度加快20%,国内生产扩大1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该国物价水平的变化大致是( ?摇?摇)
A.下降10%?摇?摇 B.上升10%
C.上升30%?摇 ?摇D.上升50%
解析:本题直接用流通中货币量公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商品价格总额与生产规模同方向变动,所以用乘法),根据题意货币流通速度加快20%,国内生产扩大10%,15亿元=30×(1+10%+X)/2×(1+20%),所以答案为B。
例6:(2013高考海南卷1题)2012年某国国民经济总体上是平衡的。假设2013年该国待售商品量增加14%,货币流通速度提高5%,物价水平上涨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国民经济要保持平衡,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币量:(?摇 ?摇)
A.减少11.8%?摇?摇 B.增加11.8%?摇?摇
C.减少16.2%?摇 ?摇D.增加16.2%
解析:本题直接用流通中货币量公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但学生还要明确一个数学知识:商品价格总额=单位价格×待售商品量;另一个是要把2012年的都假设为1,这样根据题中假设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变化为x,根据经济生活流通中货币量公式计算:1+x=(1+3%)(1+14%)/(1+5%),最后计算结果为+0.118,所以增加11.8%,答案为B。
(此题不是高考题但却是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难点)例7.假定2009年我国某款工艺品价值用人民币表示为1330元,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为1美元=7元人民币。如果2010年生产该款工艺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50%,纸币流通速度提高50%,且人民币兑美元升值5%,其他条件不变,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若该款工艺品以美元标价,则其价格为( )
A.199.5美元?摇?摇 B.200美元?摇?摇
C.192美元?摇 D.200.5美元
解析:题中2010年生产该款工艺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纸币流通速度提高50%,这两个条件相互抵消,因为经济理论中单位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二者是反方向变动)所以用除法,就是1330/1+50%;纸币流通速度提高50%,就相当于物价要上涨50%(二者是同方向变动),所以用乘法,这样工艺品价值就是1330/1+50%×(1+50%)=1330元。由此此题关键是让学生掌握汇率求法中为什么有时用乘法有时用除法。这类题是把人民币兑美元升值5%表示的含义说明,它表示1美元可以换更少的人民币(升值和更少变动方向是反方向),所以用除法,此时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为1美元=7/1+5%元人民币。最后该款工艺品以美元标价,则其价格为1330÷7/1+5%=199.5美元,所以答案是A。
综合上述高考试题的解析,教师教学中不是要学生死背经济理论,而是让学生灵活地把数学知识与经济生活理论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做好高考中的政治计算题,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本文例题选自2008年——2013年全国各省高考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