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涨地价应牺牲十地财政
近期地市供需两旺,高价地再次引来全国关注。无需对市场产生恐慌性预期,因为地市没有达到所谓“高烧”的地步,部分地王其实并非住宅用地,溢价率虽有所上升,但市场并未出现不理性的情绪。
不过,一波土地热背后,房企的拿地逻辑值得深思。由于近年来房价涨势大好,政府调控屡屡难以奏效,开发商对未来房价走势预期良好,拿地意愿有增无减。不少中小型房企通过信托基金等方式借债拿地,引来市场质疑。
要斩断地价涨推动房价涨这一循环链条,并非易事。除了开发商应理性拿地外,对政府部门来说,需要多管齐下、多点联动,包括住建部、财政部、国土部等有效配合。
在这当中,国土部门和建设部门能否默契配合十分关键。有业内人士就直言:“房价不是住建部说了算,有什么理由让国土部坐着收钱,住建部站着挨骂。”此话虽不尽然,但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前楼市地市的尴尬现状。如何有效对接国土部门和建设部门,有待出台良性机制。
在土地供应的源头上,政府应有让利精神。比如在土地供应节奏上,现在地方政府供地过于“市场化”,市场不好就惜地不供,市场好就大幅推地。调控之下,地方政府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供地计划,合理把握土地出让节奏。对于一些优质地块,除了叫停之外,能否进行更有效地调整,而不是去调高门槛等。
在土地出让方式上,也应如此。今年北京市国土局推出了多种土地供应方式,包括陆续试点采用了“不设评标委员会的招标”方式及“限房价、竞地价”方式,后一种方式可能会大面积推广,这都体现了政府部门调控的诚意。
此外,还应考虑是否能更进一步,比如相比“限房价、竞地价”、“竞配建”等,“限地价、竞房价”的模式,是在政府地价既定的前提下竞房价,价低者得,似乎更能体现政府部门让利的诚意。各地地方政府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通过适当让利的土地出让方式,有效促进市场平稳发展。
止涨地价需要多管齐下,除了加大土地供应、整治囤地等常规方式,还需要政府在牺牲土地财政上,进行一系列的让利改革,此外,还要有后续一系列信贷、税收等配套政策的跟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