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媒体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作用

2013-04-29 07:06胡海
新闻世界 2013年6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胡海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记忆,是传统文化的根脉。电视媒体因其固有的影像记录手段,对宣传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结合实际,探讨电视媒体通过最为广泛的信息传播,积累珍贵的影像资料,深层关注并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担当 电视传播

当今时代,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文化形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落入社会文化的边缘,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走向消亡。非物质文化是民族的记忆,是传统文化的根脉。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电视媒体作为我国主流媒体之一,传承文化是它的重要使命之一。电视媒体如何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发挥作用?笔者结合电视业界与本台宣传工作实际,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发挥电视媒体的传播优势,宣传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以声音、形象、技艺为表现形式,依靠特定的民族、特定的个人,以身口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如民间曲艺、民间工艺、民风民俗等等。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定属性,传统的平面媒体无法形象、直观地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声、画记录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电视媒体,对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占最大比例的民间曲艺表演,不仅唱腔唱词,演员的动作、情态这些文字难以准确表述的表演元素,都能通过丰富的电视表现手段真实、形象、生动地予以再现。

电视媒体作为当代覆盖最为广泛的大众媒体,在众多的传播媒介中,始终拥有数量最多的受众。各路新媒体异军突起后,电视与新媒体的融合,使新媒体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拓展了电视节目的传播平台。由于电视特有的表现手段和广泛的影响力,非物质文化遗产藉由电视媒体在全国乃至世界得到了最有效的宣传。2001年7月中央电视台开播了戏曲专业频道,《曲苑杂坛》以戏曲和杂技为内容定位,成为该频道的品牌栏目。十多年来,全国各地的观众,通过这一平台了解了我国多种多样的民间曲艺形式,感受着丰富灿烂的民间传统文化,增添了国人的文化归属感和自豪感。2012年5月14日,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推出大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集中展示中国各地民间美食及文化,虽然纪录片只有7集,却在全国掀起了空前的纪录片收视热潮。《曲苑杂坛》和《舌尖上的中国》成为电视媒体参与宣传乃至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典范。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宣传和保护非物质文化热潮的兴起,全国各地的地方电视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宣传。正是由于电视媒体这一传播平台,才使各地成千上万的普通百姓,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广泛的形象认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保护意义有了深入的了解。

池州拥有古老的历史,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池州傩戏、青阳腔、东至花灯和九华山庙会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罗城民歌、文南词、目连戏等1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省级非遗名录。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断多年的池州傩戏、青阳腔、东至花灯等民间戏曲开始恢复演出。池州广播电视台对这些民间戏曲表演、风俗活动及与之相关的考察研究活动,进行了大量的新闻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启动后,对入选国家、省、市、县级保护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批次开设系列报道,进行了全景式展示。池州傩戏以其原始古朴的特征,被称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自古以来,傩戏演出遍及池州市贵池区的山区,史有“无傩不成村”的说法。近二十年来,池州广播电视台将其作为重点宣传项目,采取多种形式持续不断地对其进行宣传。傩戏演出时间为正月初七到十五,每年这个时间,台里都会派出记者,对演出情况进行组合式报道,并积极向上级台供稿。新年池州傩戏演出的新闻,已经成为池州在央视播出的传统外宣节目。在池州当地,傩戏视听形象可谓家喻户晓。

二、发挥电视媒体的纪实功能,记录珍贵的文化影像

2009年笔者在池州傩乡采访时,山里姚村老艺人姚家兴正在做着这样一件事:老人用厚厚的一本软面抄,对傩戏仪轨的每一个细小步骤、舞台表演每一个动作的规范进行详细记录。他说现在年轻人学戏很马虎,唱腔和舞台动作十分随意。他担心几年以后,原汁原味的傩戏没有人会表演了。他期待着以后如果有人要恢复傩戏的真实面目,可以照着他记录的内容去做。面对古老傩戏的现实处境,老人流露出深深的焦虑和无奈。

由于后继乏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记录,成为越来越来迫切的工作。电视媒体由于其特有的音像纪实功能,对此可以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2000年以来,池州广播电视台先后开设了《池州方圆》、《漫步秋浦》等文化栏目。栏目每年都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选题,精心策划,制作系列专题节目,报道内容涉及各种民间曲艺、民风民俗以及打铁、制秤、酿酒、制香、剪纸、农民画等大量日渐衰微的民间手工艺和民间艺术。节目采取纪实手法,对民间曲艺、民风民俗的内容与形式,对民间工艺与民间艺术的制作与创作流程进行生动的记录,完整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

池州傩乡很多村落都有傩戏演出,演出剧本和演出风格各有不同,各村都有那么几个老艺人身怀绝技。除了演出艺术,他们的身上都蕴藏着与傩戏相关的动人故事,这些都是傩戏文化的组成部分。多年来,每当傩戏演出时候,我们都会对各村班社的傩戏演出进行巡回拍摄,对老艺人们的表演进行重点拍摄采访。除了新闻或专题报道外,还保留下大量的影像素材。

为了广泛搜集和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与池州各地民间艺人以及民间文化爱好者建立紧密联系,或及时了解信息,或直接参与到活动的发动、策划与组织中,创造性开展宣传与保护工作。

目连戏,是曾流传于安徽、江西、浙江等地的民间大型宗教戏曲,因演绎“目连僧救母”的故事而得名,通常只在庙会、重要祭祀活动中演出。数十年来,完整的目连戏演出在池州已经极其少见。2003年秋的一天,《漫步秋浦》栏目组得到消息,贵池区和青阳县交界的长垅村桂氏宗祠上樑,周边的民间老艺人重整旗鼓,搭建草台,准备演出目连戏。栏目制片人带领一名摄像人员,驱车几十公里赶到长垅村,用了三个多小时,将整台演出完整地录制了下来。时至今日,目连戏在这一地区再也没有演出过,当年演出的老艺人很多已经过世。栏目组拍摄的演出内容,尽管无法作为节目完整地播出,却成为池州目连戏珍贵的演出资料。2008年春季,为了将罗城民歌真实还原于农民的劳动生活,《漫步秋浦》栏目与罗城民歌艺人共同策划,组织村民结合劳动场景,在田间、茶山实地录制了大量充满乡土生活气息的罗城民歌。这些视频资料,随后多次用于反映池州乡土文化的电视节目中。

这些年来,池州广播电视台通过持续不断的采访报道、拍摄记录工作,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强力宣传的同时,积累下大量影像资料,留下一部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志,这些资料无论对当代还是后人研究、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三、透视现实,吸引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层关注

由于多种因素的交织,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困难重重,作为媒体工作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与保护工作,不仅在于对其内容的宣传与记录,更要对其生存状态给予深层关注,持续呼吁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一步重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探寻出路。

池州广播电视台一直关注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傩戏的生存状态。资金的匮乏、年轻农民外出打工、表演形式的传统、现代娱乐文化的冲击,使傩戏的影响力在傩乡日渐衰弱。针对这一问题,本台新闻热点栏目《视点》、文化栏目《漫步秋浦》都曾多次深入傩乡,进行跟踪调查,制作了多篇深度报道和纪实性节目。2010年春节,《漫步秋浦》栏目派出采访组,深入傩乡山里、山外姚村,对当地傩戏的组织、演出情况进行了全程的拍摄采访,制作播出了纪实性专题《渐远的乡傩》,真实再现了山里、山外姚村新年傩戏演出的艰难处境、傩戏艺人对祖传戏曲的执着情怀和对傩戏未来的焦虑。节目播出后引起了池州各界人士的关注。同年,节目获评安徽省广播电视奖一等奖,全国“展现辉煌”纪实性节目评选银奖。这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层次报道,促使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的人们,对日渐式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切实的再认识,激发人们对民间传统文化的再思考,从而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发挥了电视媒体应有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的建设,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是人们思维、意识、审美的外化,蕴含着民族的精神,是民间传统文化的历史血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文化自觉的重要体现,也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由于多重复杂的现实因素,尽管国家对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高度重视,但要真正做好这项工作,却任重而道远。作为电视媒体,在这项系统繁杂的工程中,要一如既往地担负起神圣的职责,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创造性开展宣传工作,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①高秀娟,《电视媒体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与思考》,《视听纵横》2010(6)

②薛荣伟,《发挥电视优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听纵横》,2006(1)

(作者单位:池州广播电视台)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现今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非遗”图像——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拍摄
刍议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
唐山皮影在新媒体网络中的传播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