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伟华 杨鹏
【摘 要】自从2011年8月,中央五部门提出在全国新闻行业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以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在内容上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变化为地方台时政新闻指明了发展方向。
【关键词】走转改 时政新闻 电视新闻
2011年8月,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五部门召开会议,提出在全国新闻行业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自此,从中央媒体到地方媒体,从时政新闻到民生新闻,全国各地的新闻节目都从形式和内容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特别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一改以中央领导出行、会议活动为主的报道内容,先后推出了《新春走基层》《回家的礼物》等“走转改”特别报道,将主流媒体的视角对准普通百姓,记录普通人的真实生活、捕捉身边的感动,令受众耳目一新。作为全国时政新闻的标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形态和报道内容的变化为地方时政新闻“如何改”“怎么转”指明了发展方向。
一、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践行“走转改”发生的新变化
1、程序性报道减少,民生类报道增加
时政新闻历来是以领导活动为主的新闻报道。长期以来都是长篇累牍地报道各个领导的出行、走访、会议等活动,文稿则多是某某领导指出、强调之类的“八股文”。随着“走转改”活动的不断推进和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的出台,如今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国家领导人活动类的报道数量明显减少、篇幅明显缩短。以今年1月份播出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为例,包括《国内联播快讯》和《国际联播快讯》在内共播发新闻 673条,其中国家领导人活动仅有64条,不到总发稿量份额的10%,创历史同期最低。更为可喜的变化是:向来以国家领导人活动作为头条的中央台《新闻联播》开始在头条说起了普通百姓的事。《直击春运购票 铁路春运迎来购票高峰》、《新春走基层 河南郑州:一碗面温暖一座城》等新闻都成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头条。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在减少程序性报道的同时,视角更加关注民生。比如在今年春运时,《新闻联播》及时开辟了“春运服务台”“直击春运”等专栏,报道有关春运的动态消息、为群众提供服务资讯。再如,在今年初全国物价出现上涨时,及时推出“菜价观察”、“起起落落看物价”等专栏。这样的节目不仅让受众觉得报道很真实、贴近百姓生活,还能通过新闻让受众了解到对生活有帮助的资讯信息,让媒体真正起到引导舆论、服务社会的作用。
2、假大空的套话少了,真小实的语言多了
长期以来在受众心中,时政新闻都是领导讲话或者会议上工作报告的翻版,语言都是政治色彩浓厚、高高在上、说教式的风格。人们总结包括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在内的大量的官话套话,例如:“开会没有不隆重的,闭幕没有不胜利的,讲话没有不重要的,鼓掌没有不热烈的,领导没有不重视的,看望没有不亲切的,接见没有不亲自的……”,等等。这样“假大空”的套话,并不符合反映“国计民生”的真实需求。自开展“走转改”活动以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文风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闻报道开始俯下身、沉下心;讲老百姓的事、说老百姓的话。比如2013年2月4日播出的“新春走基层·‘回家的礼物大包小包情谊满满”报道中,记者从农民工周斌在火车站候车、上车一直跟拍到他下车,记录了周斌千里迢迢从上海为四川老家的爸爸带回一包中华烟的故事。其中周斌把中华烟贴身放在上衣里面的口袋里以及望着窗外谈想家感受的场景让观众为之感动。当记者问到 “想家吗”的时候,周斌突然一改侃侃而谈的状态沉默了,然后凝重地望着窗外动情地说出一段肺腑之言,此时音乐渐起,周斌内心的独白、舒缓的钢琴曲让人潸然泪下。
同时一些时政类报道也开始改变文风。比如在今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报道更平实。特别是在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会开幕的时候,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头条标题为“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幕会召开”,一改“隆重召开”字眼。再如,2012年11月17日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的《把十八大精神带到基层》,报道中大量运用跟拍、现场实况,真实生动地记录全国各地十八大党代表,回到基层后第一时间向群众传达十八大精神的场景。
3、表层新闻报道少了,深度新闻报道多了
长期以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传统套路一向被视为经典传统,似乎不可动摇。杨伟光在《新闻联播20年》一书的序言中说:《新闻联播》同观众的要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比如新闻太长,信息量不够,会议报道太多,真正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不足等。这不仅仅是《新闻联播》的毛病,也是中国电视新闻整体的顽疾所在。
电视传媒就报道职能而言,以新闻为本位是不言而喻的。近年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在担负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任务的同时,以“新闻为本位”的特性也逐渐凸显。中央台《新闻联播》一改长期停留在政治事实的套路化表达层面报道模式,新闻价值被强化。向来以宏观报道为主的时政新闻里多了不少纪实性的跟踪报道,真实的人物、感人的细节多了。一些突发事件、调查式报道、关注社会热点难点的报道也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里播出。比如在今年一月份针对社会上轰动一时的“假鱼翅”事件,中央电视台在三天的新闻中分别播发了《揭秘假鱼翅》、《问题鱼翅再追踪》、《假鱼翅畅销 谁之过?》等连续报道,从假鱼翅事件调查、如何鉴别真假鱼翅、职能部门要加强鱼翅市场监管等多个角度真实、全面的报道了“假鱼翅”事件。这样的深度报道既能满足受众的求知欲,又能引起职能部门深思,具有良好的播出效应。对于国家领导会议类新闻报道,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也不再拘于“某某领导出席某某会议”的表层报道,而是突出其中关乎“国计民生”的信息的宣传。
正是因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在以上几方面发生了变化,所以现在越来越接地气。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转变也为各地方台时政新闻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地方时政新闻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打破常规以领导活动为主的传统报道模式
长期以来地方台时政新闻,尤其是地方媒体的时政新闻,还停留在整档(整版)新闻都是领导活动报道的传统报道模式上。会议报道还停留在以主要领导是否出席作为报道与否和报道规格的唯一标准。节目长期停留在政治事实的套路化表达层面,新闻价值的标准被弱化,政治宣传的角色被强化。这样就会出现一整档新闻千篇一律、信息量小、新闻价值低的问题。其实,对于同时承担新闻报道和宣传职能的时政报道,领导活动并不是绕不开的“主题”。地方时政新闻可以压缩领导活动中议程性的报道,放大领导活动中关乎民生民情的内容;加大对党政决策背后的决策过程、施政行为的原因以及新政策对百姓生活的重要意义等内容的报道。针对领导活动中提出的新观点、新举措等可以及时采访相关部门进行政策解读,让信息及时准确的传递给受众。可以配发新政策出台的背景新闻,让受众更了解新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此让新闻报道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2、增加深度新闻报道和舆论监督报道
时政新闻要拉近报道对象与受众的关系,让百姓爱看,百姓喜欢,就要从民生、民情出发,想百姓之所想,把讲政治融入百姓生活中。这就需要在时政新闻中增加深度报道、舆论监督报道等受众喜闻乐见的报道形式。地方时政新闻应当针对社会关注程度高的热点、重点、难点等问题进行深度报道,通过展现典型人物、分析典型事件、剖析难点问题等来拓展新闻价值、传播先进思想、颂扬高尚精神,让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新闻报道更生动更有效地宣传下去。
新闻媒介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有责任有义务对社会上的一些不法行为进行科学、依法、客观、全面的报道。地方时政新闻可以增开《百姓关注》、《群众利益无小事》等专栏,通过“热线追踪”等方式畅通群众的诉求渠道,让媒体人真正肩负起“铁肩担道义”的舆论监督职责,为老百姓办实事、解难题。
3、让“走转改”精神贯穿新闻报道始终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新闻宣传工作“三贴近”原则的延伸。“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报道是深入群众生产生活,走进群众内心世界,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社情民意,真心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报道。新闻报道只有深入实践,深入基层,才能具有源源不绝的生命力。地方时政新闻应当把“走转改”要求全面落实到日常宣传报道中;要把“走转改”要求融入新闻采编全过程;要善于抓住党和政府重视、人民群众关切的重大问题,深入分析研究,以小见大、以事喻理,以此提升“走转改”报道的思想内涵,使新闻报道更加厚重、更加深刻;更加具有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地方台应当建立完善“走转改”的长效机制。定期不定期地策划、开展大型“走转改”报道活动,把新闻的触角延伸到基层和群众中,让记者深入工矿企业、乡镇社区、田间地头,体会普通群众的工作生活、记录普通群众的苦与乐。同时通过畅通采访渠道、拓宽采访领域、健全时段保障机制和走转改活动资金保障等措施,在时政新闻中长期开辟“走转改”专栏,增强时政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笔者相信如果地方台时政新闻能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为引领,在减少领导程序性报道、增加深度报道和舆论监督报道、坚持“走转改”活动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改进的话,那么届时将会涌现出更多“说实话、说新话、说老百姓的话”的优秀报道,呈现出更加生动鲜活、贴近群众的新闻节目。
(作者单位:潘伟华,淮北市广播电视台;杨鹏,濉溪县广播电视台)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