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境·感知·激情

2013-04-29 05:30:26夏雪萍
新课程·中旬 2013年6期
关键词:石油能源德育

夏雪萍

一、背景分析

《能源》这一块内容一直是初三科学教学的盲点,只因它在中考考试范围内已被圈为选修教材。在这个恨不得将一分钟掰成两分钟用的特殊阶段,许多教师往往从功利角度出发,在中考指挥棒的挥舞之下,砍掉枝枝杈杈,突出主干,根据经验,挑选考试要点,将其他内容当成自学材料,甚至弃之不顾。这套应试的教法也许能使学生争夺到更多的分数,但却违背了教育的初衷。科学是一门研究人与自然的学科,它不仅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有一定的道德素养。这节内容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经验、开阔视野、活化知识,而且它可以成为我们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载体。笔者认为,对该节内容进行适当安排,灵活处理教材,可以达到曲径通幽,别有一番风情。所以德育教学不只是班主任和政教处的事,在我们的教材中也渗透了丰富的德育思想,只有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道德素养,才能和自然和谐相处。笔者以《能源》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最主要的德育素养——爱国激情。

二、案例展示

1.追本溯源,情景铺垫

在课堂教学之前,我事先布置一个作业,请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通过各种途径查找各种有关我国煤和石油发展的史实资料,以便课堂讨论。这原本是我的一个不成熟的尝试,我认为学生不可能得到太多有用的资料。可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利用图书馆、书店、网络等途径得到了许多我所不曾拥有的内容。于是,我就此开展分组讨论,让他们综合本组的内容,选派代表上台阐述。其中有一组学生的表述是这样的:我国是能源比较丰富的国家,我国煤的储藏量达6000亿吨,居世界第三位,石油的储藏量居世界第八位。我国是最早发现和开采利用煤、石油的国家。远在3000年以前,我国已经开始采煤,用这种黑色的石头来取暖、烧饭。早在1800多年前,我国汉朝历史学家班固写的《汉书·地理志》中说:“高奴有洧水,肥可燃。”就是指延安附近一条河漂着一层油可以燃烧,这油便是石油。在三、四世纪,我国玉门一带的人民已经开始利用石油来点灯。但是解放以前,我国的能源生产是十分落后的。所以,很长一段时間,只能从国外高价购买石油,任由他人剥削,民间称为“洋油”。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我们民族奋发图强,找矿藏,进设备,学技术,全国能源生产总量增长了26倍。这一段表述,激发了学生澎湃的爱国激情,课堂内气氛热烈。教师借势利导,让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的常规能源,并进行适当的分析其利弊。

2.了解现状,启发思考

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我及时提点:“我国的资源很丰富,看来我们很幸福,不需为能源问题担忧了……”下面马上形成一片反驳声,学生七嘴八舌地争说理由,道理懂,但说的不全面,于是我出示一些数据,帮助他们理解。我给学生列举了我国人均煤的储藏量为:6000亿吨/13亿人≈462吨/人的数据,启发学生思考,我国煤的储藏量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储藏量约462吨,远远小于世界平均水平,原因何在?再有,能源的储藏量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地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要。像石油,只可以开采几十年,煤也只能开采几百年。由于传统能源在50年后因储量减少而将大幅度减少,如果现在再不加以重视,那么届时很可能发生能源断档。

面对这些惊人的数据,学生心中对能源的理解加深了,开始感受到了能源的危机感,懂得控制人口增长、节约能源的必要性。然后,请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尽可能节约能源,及时渗透合理使用能源的观念。这样,就使课本知识不再只是无用的纸上谈兵,而是密切结合生活,在生活中升华知识,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3.展望未来,升华情感

进一步设疑:“煤和石油等常规能源总有要用完的一天,仅靠节约使用能从根本上解决能源短缺问题吗?”

通过引导,学生开始思索,答案是一致的——“不能”。

思考:“如果有一天所有的能源都消失了,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联系生活的经验,学生开始想象,从衣食住行、自然现象等方面展开讨论,生动而形象。向学生再次强调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之一。而能源危机在我国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急迫问题。

“如何才能解决能源短缺问题呢?”

通过引导,学生想到了开发新能源,如,原子能、太阳能等。开发和利用新能源是人类解决能源问题的主要出路。学生开始探讨核能、太阳能、风能等的开发、利用及前景。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到新能源大多是洁净的可再生能源,是未来的主要能源形式,是当前国际上研究和开发的热点。通过展示我国在新能源开发方面的成果和技术,整堂课高潮迭起。课堂中很自然地点燃了学生的激情,激励学生为祖国能源建设和开发利用做出贡献。这让学生感觉到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寄托在他们的身上,爱国热情和民族尊严感自然就流露在他们的心中。通过本课教学将能源科学与社会、经济等问题结合起来,从而为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引出打下伏笔。

4.活动延伸,励志教育

在课外举行了一个小型的故事比赛,让学生每组分别推荐一位本组的“故事大王”,每个学生针对我国几位在能源开发和利用上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如钱三强、邓稼先等的伟大事迹及个人生平收集资料,由他们汇总,编成故事,在班上比赛。通过这些优秀科学家的感人事迹以及他们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发愤图强的工作精神教育学生,及时地进行励志教育。

三、案例反思

笔者认为,本章教学不必完全拘泥于教材,对于煤和石油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组成、形成原因等等,没必要深入阐述,只要学生有所了解就可以了。毕竟,我们的学生将来又有几人是从事与煤或石油有关的工作呢?如果通过教学,能够让学生了解我们伟大民族的光辉历史,从而激发民族自豪感,并引导他们辨证地看待历史上屈辱的一面,增强个人使命感,这一爱国的激情将促使他们认真学习,以免重蹈历史覆辙。我想,这远比一堂枯燥无味的科学说教要有意义的多。所谓教无定法,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我尝试将课堂交给学生,在学生演绎课堂的过程中体验情感的起伏,引发学生间强烈的激情共鸣,将民族情感凌驾于课堂知识上,渗透于课堂实施中。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有疑问才能引发思考。教师要有效利用疑问作为引线,引导学生在对知识进行探索和讨论的过程中,实现情感的层层提升,最后将课堂推向高潮。整堂课学生的热情高涨,课堂讨论的参与率非常高,学生在体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很自然地理解和掌握了相关的科学知识。在活动、讨论、交流中展现了学生的个性,表露了个人的情感和价值取向。

笔者个人认为,本节课仅只是一种尝试,是对应试教育的一种冲击。课堂不能总是像一潭死水般,循规蹈矩地“满堂灌”,对学生也是一种折磨,课堂要出新才能求活。每一个教师应该做一个有心人,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反思,注意积累资料,注重挖掘教学内容。必须从教材本身的特点出发,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学情,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注意避免为教育而教育的空洞说教,防止牵强附会,喧宾夺主。要有职业的特殊使命感,寓德育于正常的教学过程中,润物细无声。

(作者单位 宁波市象山港书院)

猜你喜欢
石油能源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石油石化展会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奇妙的石油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小学科学(2020年5期)2020-05-25 02:58:24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家教世界(2019年4期)2019-02-26 13:44:20
延长石油:奋力追赶超越 再铸百年辉煌
西部大开发(2017年7期)2017-06-26 03:13:58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