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蕴
摘 要: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是分析检验及化工相关专业的重要实践课程。在分析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教学中,通过“师生共参与”的新型教学模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导性及发散性思维,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科学有序的规范性操作习惯,也能够加强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的团队合作及竞争意识。
关键词:分析化学实验;“师生共参与”;新型教学模式
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是分析检验及化工相关专业的重要实践课程。学生能否正确、熟练地掌握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理论及规范性操作,直接关系到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在分析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好奇求索、牵头主导及发散性思维等学习习惯以及自觉有序的规范性操作习惯,越来越多的实验教师都在潜心研究这项重要课题。通过一个学期的探索和试验,提出用“师生共参与”的新型教学模式(以下简称“新教学模式”)培育在校学习分析化学基本操作实验的学生。
一、新教学模式提出的背景
分析实验课程是以应用化工、环境监测、食品营养与检测及生化制药等专业为背景所开设的基础性职业能力课程。该课程不仅致力于满足化工、医药、食品等相关行业的操作性人才培养目标,也能够对在校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分析实验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以任务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目标,按照实际工作过程需求进行课程及任务的优化组合,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分析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课程通过分析实验的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后续胜任工作岗位打好基础,力争实现“零距离就业”。
一直以来,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层出不穷,多种教学方法也在不断的完善和改进之中。具体涉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时,首先,明确以培养学生分析实验操作技术为重点,同时按照分析检验项目为主体设计教学内容;其次,始终坚持与行业动态同步,联合企业来设计和开展实训课程;最后,分析实验课程的开发应当体现其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综合要求,让学生在完成课程的同时,能够把知识、技能、习惯、态度贯穿于实训练习始终,并在实验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道德素养。因此,结合日常实验课堂中的教学经验和个人对理论教学方法的思考和探索的前提下,我们尝试提出本文所提出的新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提前接触实际工作中常见的“师带徒”形式,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和融入未来工作岗位上的关系氛围。与此同时,引导学生在一种日常竞争机制中主动学习技能,高质量地汲取和传承指导教师的知识经验和操作技能,为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也更好地契合职业教育所倡导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殷切期望。
二、新教学模式的具体方法
由于普通日常教学与实际工作之间固有地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根据岗位特点以及学生的能力选取教材。教学内容应当具体结合检测项目的国家标准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和社会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培养,对理论知识和操作知识进行任务化分解,让教师扮演学生未来工作岗位上的“师傅”,真正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联系起来,使教学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由于不同的职业院校在其软硬件规格和水平上存在着良莠不齐的客观情况,本文所介绍的新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仍需要结合实际进行布置和安排。现将新教学模式中的主要关键环节和方法综述如下:
1.学生分组
实验的准备阶段,教师应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了解,根据实验教室的配置和仪器的数量,对学生进行分组。分组时应将动手能力和基础知识较强的学生与这两方面较弱的学生安排在同一组,充分发挥组内的影响互助,带动所有学生动手学习,并逐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最重要的是,教师应随堂作为“组员”身份参与到小组实验中去,与学生共同完成实验。
2.实验理论讲授
课堂实验操作开始之前,教师应对实验的原理和步骤等进行详细的讲解。在课程进行中,当部分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时,教师应针对当前实验的关键环节予以提问,引导学生回到课堂实验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解实验原理和过程,激发学生对实验操作的重视和兴趣。在学生自主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应仔细记录知识点的错误和缺漏,并以“组员”身份进行纠错和查漏补缺,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保证知识点传授的完整性和正
确性。
3.实验演示
对于实验规范操作,特别是分析基本操作,教师应充当实际工作场景中的“师傅”角色,为学生做规范演示。在实验过程中,充分利用CAI或操作录像等电子教学资源,由教师先给学生演示正确的操作步骤,再随机抽取学生重复演示操作步骤,让其他学生当场纠正操作错误并陈述理由,促使学生加深对规范操作的印象。
4.实验操作
实验原理和步骤传授清楚后,由教师安排学生按照分组开始实验。教师在学生准备实验时应先巡查实验相关试剂和仪器是否准备齐全,以“师傅”的角色随机参与实验组的实验工作,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及时纠正学生在实验当中的错误操作,并进行记录以便在实验结束时进行总结。同时,教师应以“组员”身份和学生同步实验,通过实验得出教师自己的实验数据。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认真完成实验;二是能为学生做出更准确的实验数据提供可对比的参考值。
5.实验报告
实验操作环节完成后,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学生应当堂完成实验报告并由教师现场批改和点评。首先,教师完成自己的实验报告,着重注意报告格式、数据记录与处理以及实验结果分析这三个重点内容。同时,教师需要监督每位学生独立完成报告,防止实验数据的抄袭。其次,教师拿到学生的实验报告后,和教师自己的实验报告进行对比,讲解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同时返还给学生让其修改不足之处。最后,对学生正确的实验数据进行“一对一”的核对,根据实验过程中记录学生的错误操作和误差,向学生讲解误差形成的原因,用实例说明如何在实验操作中降低误差的影响,逐步改进学生的实验方法及操作。
6.实验总结
学生实验完毕后,对实验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统一的归纳总结,指出学生操作中最容易出错的环节。实验结束时需要清扫卫生,教师以“组员”身份随机分配到清扫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对于这一堂课的收获和感受,同时及时地实验器具的存
放和卫生清洁做出细致的要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卫生
习惯。
对于分析实验课程来说,无论应用哪种教学方法,都是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技能水平。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的现状,经过一个学期“师生共参与”的新型教学模式的实践,我们注意到学生的主动性和发散性思维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时加强了学生的规范性操作习惯,最终也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闫盛.论项目教学法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中的应用[J].文艺理论,2010(21):167-169.
[2]窦建芝.滴定分析实训教学探究[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0(23):75-76.
(作者单位 重庆化工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