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它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英汉习语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瑰宝,由于其独特的文化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本文借助一些典型的例子进行比较与分析探讨了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之间存在的差异。本文讨论了直译、意译、代换法等翻译方法。
关键词:英汉习语 文化 文化差异 翻译原则 翻译方法
引言
语言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作为语言精华的习语,更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是语言的核心与精华,是语言反映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本民族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什么叫文化?根据《辞海》的解释,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复杂体,它包括了实物、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和习惯。”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社会风俗、思维方式无不在习语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习语是某种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其中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幽默、含蓄,或典雅、严肃,不仅形象生动,妙趣横生,而且言简意赅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然而由于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民族历史以及地理环境的差别,英汉习语承载着各自的民族文化信息和文化特色,它们与其文化传统紧密相连、融为一体。
一、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一)生存环境的差异
中西方地理环境的迥异,导致英语和汉语中存在着许多反映其地理环境特点的习语。由于英国独特的地理环境(英国是个岛国),其渔业和航海业在英国经济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此英语的习语中就出现了大量与航海和捕鱼有关的习语如,like a fish out of water比喻处在陌生的环境中不自在;burn ones boats比喻“破釜沉舟,自断退路”;all at sea表示“不知所措”的意思;spend money like water比喻花钱浪费。而中国的地理环境与其相差甚大(中国乃历史悠久的农业国家),所以在汉语的习语中与农产品相关的居多,如:“斩草除根”“瓜熟蒂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等。
(二)宗教信仰的文化差异
宗教在各民族的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人信仰的是佛教,而西方人信仰的基督教。因此,与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在中西方习语中也各不相同。在英美国家,大多数人信奉基督教,这在习语中也能体现出来如:Go to hell.“下地狱去”,也有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圣经》在基督教中地位显赫,被奉为经典主要在于《圣经》讲述了有关犹太人的传说故事、法典、宗教教规以及部分的史实、许多具有宗教色彩的神话等等。它反映了古人的喜怒哀乐、乞求与理想。因此,有大量的习语是与《圣经》相关的。如:Judas kiss“犹大之吻”,Jobs patience“极有耐心”,as wise as Solomon“智慧超群”,adaughter of Eve“女人”等等。从这就可以看出《圣经》在英美国家人们心中的地位了。在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一些来自佛教或与佛教有关的习语随着汉语的出现随之出现,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五体投地,闲时不烧香,回头是岸顶礼膜拜等等。
(三)习俗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中西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一些动物在中西方家庭的地位天壤之别,最典型的莫过于狗。狗在中国人眼中(传统的中国人)是一种卑微的动物,这一点在汉语与狗有关的习语中就体现得淋漓尽致,如:痛打落水狗,狗急跳墙,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狐朋狗党,狗腿子等。而在西方国家狗被当作家庭的一员,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这一点在英语谚语中也能得到证实,如: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人皆有出头日)等。而对于中国人而言,猫就如狗在西方担当的角色是一样的,所以又出现了这样的一些习语,如:A cat has nine lives(吉人自有天相),而在英语中,心地恶毒的女人又常和猫联系在一起,如:Cats hide their claws(知人知面不知心)。因此,想要准确理解一个句子必须要掌握其文化习俗。
(四)历史典故
中国与英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而习语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来源于此。如英语中“castle in the air”(空中楼阁)源于神话传说;“cross the Rubicon”“hang by a(孤注一掷)源于罗马历史故事;thread”(千钧一发)则源于希腊故事。这些习语言简意赅、形象生动、意义深远、结构凝练、含蓄幽默,且都具有很深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通常不能仅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如:cats paw若直译为猫爪子,可能我们并不能理解其用意,其实是用它来比喻“受人愚弄的人”或“被人当作工具使用的人”,其源自《伊索寓言》。而汉语中的大多数习语主要源于我国寓言故事,经传典籍和神话传说,比如“守株待兔”“叶公好龙”等源于寓言故事,“杯弓蛇影”“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等出自神话传说,“破釜沉舟”源自《史记项羽本纪》。这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古代文化精髓。
二、英汉习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关于翻译的标准,中外翻译理论家们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严复在他的《天演论》中说:“译道三难:信、达、雅。”鲁迅对翻译标准的主要观点是:“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持着原作的丰姿。”傅雷则认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该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钱钟书则提出:“文化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的翻译概念是:“翻译就是接受语言复制出与原语信息最接近的语言等值体——首先是就其意义而言,其次是就其风格而言。”这些主张虽然侧重点不同,但中心要旨都是译文要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义,保持原作的风格,重视反映原作的风貌。忠实准确,实际上指的是透过一种语言去再现另一种语言所反映的思想和文化。
纵览中外翻译史,“直译”与意译之争均赫然在目。争论的实质可用一句话概括: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原文的表达形式问题。其实,直译与意译是相对的,两者之间相互联系,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只要一种语言忠实传达了另一种语言的思想文化,则不论直译还是意译都是可取的。
翻译是再现原作的过程,能忠实地再现原作的全部内容和特点的译文就是好的译文。好的译作总是结合各种翻译方法。在习语的翻译上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一)直译法
有的习语英汉语上基本一致(基本对应并不是说完全对等)我们可采用直译的方式以保持原文的特点。如:
(1)一帆风顺smooth sailing
(2)易如反掌as easy as turning ones hand
(3)三三两两in twos and threes
(4)不可理喻be impervious to reason
(5)New wine in old bottles旧瓶装新酒
(6)to show ones card摊牌
(7)clench ones teeth咬牙切齿
(8)dark horse黑马
(9)Easy come easy go来得容易去得快
(二)意译法
有些习语的表达含有本国特有的历史典故或文化背景,若直译则可能会牵强,也可能不被中国读者所理解。因此我们会采用意译,例如:
(1)To break the ice打破沉默
(2)Born with a silver spoon in ones mouth生长在富贵之家
(3)Wet blanket令人扫兴
(4)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人多智慧大
(5)Teach fish to swim班门弄斧
(6)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无风不起浪
(7)Drink like a fish牛饮
(三)代换法
由于中西文化传统、社会结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不同,有些英语习语所承载的寓意无法在汉语中找到相对应的词来体现。此时就要改换喻体,用读者较熟悉的物体,从而产生与原语相近的或相似的寓意来达到相同或相近的表达效果。
(1)The proof of the pudding is the eating.
如要译成“要检验布丁就要吃一吃”也无可非议,但是“布丁”毕竟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没有的东西,译成“亲身下河方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更富有汉语的色彩。
(2)as timid as rabbit.
翻译时我们不能直译为胆小如兔,而在汉语中我们经常会说“胆小如鼠”。由此可见,习语乃人类各民族文化中最古老、最有价值的语言表示形式之一,它经过长期积累不断丰富,富有民族性等特点,成为民族文化中的瑰宝。所以想要正确理解英语的习语就必须奠定一定的文化基础,否则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四)套用法
习语大都是名言警句,它们积累概括了人类文化的精华,触及到人类生活最基本的问题。因此,在不同语言中能找到类似的习语。它们有着类似的内容与表达方式,如果把它们用在习语互译中,看起来就像是直译一样。例如:
(1)隔墙有耳Walls have ears.
(2)趁热打铁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3)说时容易做时难Easier said than done.
(4)福无双至Good luck would never come in pairs.
双方完全相同的习语:
(5)To praise to the skies捧上天去
(6)To add fuel to the fire火上浇油
(7)Walls have ears隔墙有耳
双方拥有的大体相同的习语
(8)A drop in the oceans沧海一粟
(9)To be out at elbows捉襟见肘
(10)At six and sevens七颠八倒,乱七八糟
(11)One boy is a boy,two boys half a boy,three boys no boys.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但是套译法的使用非常有限,只有当我们对两国的习语都非常了解时才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
(五)注释法
在英汉习语中,有一些是源于历史典故。如果直译,则很难理解;如果意译,则不能保持原文的特色。为了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给译文加注释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例如:可以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译为“Siam Zhaos ill intent is known to all-the villains design is obvious”,“门可罗雀”译为“You can catch sparrows on the doorstep-visitors are few and far-between”,“Achilles heel”译为“阿喀琉斯的脚后跟——致命的弱点”,“Apple of discord”为“不和的金苹果——引起仇恨争吵的祸根”。 “三请诸葛亮”直译成ask you three times,like Choke Liang,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可以加注说明诸葛亮其人其事:Choke Liang was a hero of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He had to be asked three times before he would grant an interview to Liu Pei,whom he afterwards served,and helped to become emperor.
翻译英语习语非常复杂,难学更难译,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相同的意思。准确地翻译习语,要求我们要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文化基础,要多读有关中西方的历史、风俗习惯、地理等方面的书籍。在阅读中积累知识,以便更好地进行翻译,翻译更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另外还需要译者间的相互交流。
(六)省略法
有时两个表示同一个意思的汉语习语连用在一起,在修辞上起了美化音调、形式以及加强语气的作用。英译时这种连用的习语往往没有兼收并蓄的必要,可酌情译出两者之一就行了。例如,我们写文章时常把同义习语“取之不尽”和“用之不竭”连用在一起。英译时仅用inexhaustible或abundant等一个词就可概括它们的全部意义了。另外,汉语习语有的是对称四字词组,在这四字词组中前后两对往往在含义上重复,在修辞上很优美匀称。但在英语中一般没有这种形式,因此英译时只须译出其中的一对。例如,“贪官污吏”是对称词组,其中“贪官”和“污吏”指的是同一种人物,只须英译为corrupt officials就够了。又如习语“暴风骤雨”作比喻用时,“暴风”和“骤雨”是代表同一概念,即“猛烈”的意思,可以简单明了地译为tornado或tempest等。如拘泥于前后的表面意思,把它译为tornado or tempest,反而显得累赘无力。例如:
(1)忽闻有人在牡丹亭畔,长吁短叹。(罗贯中《三国演义》)
Suddenly he heard a rustle in the peony pavilion and some sighing deeply.
长吁”和“短叹”在这里表示的是同一概念,所以,只要译成sighing deeply概括两者之意就可以了。
(2)马二先生还走着,见茶铺里一个油头粉面的女人招呼他喝茶。(吴敬梓《儒林外史》)
A highly-painted woman in one of the tea shops invited Ma er in.
“油头”和“粉面”都形容一个女人的浓妆,即擦脂抹粉之意,两者实际上只表示一个概念,所以译成highly-painted概括两者的意思即可。
(七)增添法
有时,为了帮助读者更充分地理解汉语习语原文的意思,翻译时除了把习语直译成英语外,还必须结合上下文的需要和原文内涵,在译文中增添一些原文所没有的词。例如:
(1)修桥补道,尽摊人家官工,你这叫借香敬佛。(周立波《暴风骤雨》)
You contracted for the building of bridges and repairing of roads,but you forced poor men to work without pay.That was borrowing joss-sticks from a neighbor and burning them before Buddha for your own sake.
习语“借香敬佛”也可结合上下文的内容全部意译出来,但会失去原文的生动形象。如仅仅按字面直译为to borrow joss-sticks and offer them to Buddha,又未能把配合上下文的全部含义引伸出来。外国读者仍会不了解这里的“烧香”和“敬佛”是为了什么,译文borrow joss-sticks from a neighbor and burning them before Buddha for your own sake中的from a neighbor(从邻居那里)以及for your own sake(为了你自己)都是增添的词,它们突出了假公济私、自私自利的含义。
(2)他们的后台总是靠不住的,一旦树倒猢狲散,全局就改观了。(《毛泽东选集》,第751页)
The ire wire-pulling bosses are not reliable;once the tree falls,the monkeys on it will flee helter-skelter,and the whole situation will change.
本句中的“树倒猢狲散”译为once the tree falls,the monkeys on it will flee helter-skelter,and the whole situation will change,其中helter-skelter是翻译时添加进去的成分,作“狼狈”“慌慌张张”等解释,原文虽无其字而有其意,习语翻译时采用添法,加强了原文应有的贬意,使形象更为突出,使其更有声有色。
(八)还原法
汉语中有一部分常用习语是从英语中直译过来的外来习语。翻译时只须把这一类习语还原到原来的英语习语就可以了,这种翻译方法称为还原法。例如:
(1)他只好硬着头皮,装出也不在乎的态度,实际上是勉勉强强地给她牵着鼻子走。(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He had no alternative but to brazen it out and pretend that he did not care,either,though the fact of the matter was that he was being reluctantly led by the nose.
“牵着鼻子走”是从英语直译过来的外来语,现在只要把它还原为led by the nose即可。人们早就利用鼻圈或笼头等物牵着马、牛等牲口的头部行走,这就是这个英语习语的来源,它具体的引伸的隐义是“唯命是从”或“盲目服从”等意思。
(2)原来被捕的同志全押在这里,像沙丁鱼罐头一样,挤得紧紧的。(曲波《林海雪原》)
Here the captured comrades were jammed together like sardines.
“像沙丁鱼罐头一样,挤得紧紧的”意思就是“挤得像罐头沙丁鱼”,这一习语也是从英语直译过来的,这里把它还原为jammed together like sardines(= packed like sardines)。
(九)借用法
由于人类在感情、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社会经历等方面不免存在相似之处,所以英汉习语中存在着少量相同或近似的习语,这些习语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近似,隐含意义则完全相同,也就是说,此类习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这样的习语则可以采用借用法进行互译。如英语中的“practice makes perfect”与汉语中的“熟能生巧”,又如汉语中的“破釜沉舟”与英语中的“burn ones boats”都来源于两国的军事策略,因此用法和含义都相同。
(十)节译法
在汉语习语中,常有并列的对偶结构,即用两个不同的喻体表达相同的寓意,前后含义重复,遇到这种情况就可用节译法处理,省去并列重复部分,如“铜墙铁壁”译为“wall of bronze”,不必说成“wall of copper and iron”,长吁短叹用节译法译为“sighing deeply”。
(十一)修辞法
习语是各种修辞手段的集中表现。因此,习语的翻译除了要考虑民族形式和正确表达原意外,最好也要照顾到译文的美化,采用汉语习语所常用的修辞手段,如对称、韵脚、双声、格调、词的重复等修辞手段,使译文不但字句美丽而且韵味十足,读来铿锵有力,或将汉语习语作一些创造性的加工,使它符合某些英语习语的修辞形式,成为更容易理解和传播的东西。例如:
抓人、押人、查夜、跑腿,是得力人手;论领导,还年轻。俗话说:“嘴上没毛,说话不牢,”再过上六七年也许差不多。(柳青《铜墙铁壁》)
He is good at nabbing criminals, escorting them under guard,night control,messenger work…,As the old saying goes:“Downy lips make thoughtless slips.”Maybe in five or six years he will be ready for it.
“嘴上没毛,说话不牢”译为Downy lips make thoughtless slips.其中lips和slips押韵,全句又有抑扬(trochee)的格调,译文千脆利落,使其带有一般英语习语的味道。
(十二)粗俗语回避法
汉语习语中有一部分俗语,特别是常用的骂人语等,是很粗俗的,这类习语在汉译英时应当如何处理是一个值得加以注意和探讨的问题。对许多粗俗的习语来说,直译法是不宜采用的,可以采用英语同义词习语或意译等方法来回避较为粗俗的比喻。例如,“他妈的”是一句很普通的骂人的话,在我国近代各种小说的人物对话中屡见不鲜,译成英语时我们可以借用英文中的同义骂人语“Go to hell”或“What the hell”等来表达。“他妈的”和“Go to hell”实际上都已失去了字面上原有的意义,现在它们只表示“我对你发脾气”等,所以在翻译时没有必要把它的真实意义译出来,如果勉强把“他妈的”直译成英语,译文会显得不伦不类,反而会曲解其真实意义。这不仅仅局限于骂人语,许多一般的习语中也常常有粗俗语出现,如“屁”“屎”“尿”“屌”等等,英译时也应当设法回避。例如:
(1)狗屁的会!陈老八,他是放狗屁的农民协会的委员;他自己也放印子钱,怎么我放的债就让乡下人白赖呢!”(茅盾《子夜》)
“Blast their association!”he roared.“chen Lao-pa—I know hes a committee member of that confounded peasantsassociation.Hes a money-lender himself,and he allows them to get away their debts to me.”
“狗屁的”前后酌情分别译为blast(动词)和confounded(形容词),它们和原文表示同样的意义,但使译文回避了英国读者所不习惯的、并且也难于直译的粗俗语“狗屁的”。
(2)你们他妈的尽办些拉屎不揩脸的啰嗦事。(曲波《林海雪原》)
You idiots are always pulling stupid tricks like this.
这里把“他妈的”译为idiots,把“办些拉屎不揩脸的啰嗦事”译为are pulling stupid tricks,从而回避了原文的粗俗语。
(3)混蛋!再打一个电话去!叫他马上来见我!(茅盾《子夜》)
You blasted idiots!Go and ring him up again and tell him to come round at once!
本句中把“混蛋”译为you blasted idiots,回避了原文的粗俗语。
(4)杀千刀的大风!(茅盾《子夜》)
Oh,what a beast of a wind!
诅咒语“杀千刀的”也很粗俗,并且很难直译,现在把它英译为a beast of,其字面意义是“像畜牲一般的”,实际意义是“可恶的”“讨厌的”等,和原文同义。
三、翻译中的主要因素
(一)常见的阻碍
既然英语习语反应出其独特的文化,译者应该试图保持原作的风姿,保留其丰富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但是译者经常会遇到一些障碍,例如词义不符或者是语义空缺。产生这些障碍的原因主要是中英人民在诸多方面的不同点,如经济、文化、地理坏境、生活风俗等。
(二)词义不符
词义不符是指在中英文中,一个词有相同的字面意思,但其蕴含意义有一点不同或完全不同。以“狗”为例,在大部分的英语习语中“狗”通常含有褒义,例如,a lucky dog幸运儿,a top dog优胜者,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出头日。英国人以爱狗而出名,他们甚至将好朋友的名字为狗命名。然而在汉语中,狗通常含有贬义,如下列表达:狗仗人势,狗东西,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三)语义空缺
在英语中,一些动物形象有着独特的文化意义,但中文中却没有相对应的延伸意义或形象意义。例如:在圣经和希腊神话中的动物,nightingale(夜莺)即侦探的意思;Swan(天鹅)杰出的诗人或歌唱家。
结语
综上说述,习语是语言中独特而固定的部分,是语言的精华,而且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它们简洁生动,在日常生活中被频繁使用。但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使英汉习语中体现出很大的文化差异,因此也给翻译带来了困难。习语的翻译既要有科学的精神,又要有艺术的风格,将二者融为一体,才能使译文再现原文之美。此外,好的习语译文还可达到促进英汉文化交流的目的。
习语是语言中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它是语言中的特殊成分以及民族形式和各种修辞手段的集中表现,因此习语的处理在翻译中是非常重要的。习语的翻译有时虽比较困难,但它的可译性仍然是肯定的。译者在防止逐字死译和滥用同义习语的两种偏向时必须认识到直译的一定价值。习语的翻译虽有各种不同的方法可采用,但没有一定的公式和绝对正确的定义可以套用,主要还是依靠自己的认真严肃的创造性劳动,根据形式和内容相统一的原则在不同的具体情况下作灵活的处理。往往同一个汉语习语在不同的上下文里就必须用不同的译法来处理。总之,汉语习语丰富,对于汉语习语的翻译是不同文化交流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谢天振.中西翻译简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2]杨志红,王克非.翻译及其研究[J].外语教学,2010,(6).
[3]徐丽娜.语境与释义[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5).
[4]冯亚武,刘全福.“文化转向”与文化翻译范式[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4).
[5]卢秋萍.文化图式在大学外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8).
[6]李长拴.非文学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李振 山东日照 曲阜师范大学东方语言与翻译学院 276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