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迁移是学习的一种普遍现象,用迁移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本文从学习迁移的概念、内涵及其产生条件出发,论述学习迁移规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迁移 学习迁移 语文数学
一、学习迁移的概念与内涵
迁移是教育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学习的一种普遍现象。随着知识分类理论的提出以及学习理论的更新,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的提出,迁移的概念也在更新。当前,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三类迁移理论是学术界的主旋律,即认知结构迁移理论、产生式迁移理论和认知策略迁移理论。[1]
学习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动作技能、情感态度等对新的学习的影响。学习迁移也称为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2]关于学习中存在迁移的现象,《论语·述而》中早有记载:“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还要求学生要“由此以知彼”,这些都是指先前的学习对以后的学习的促进,是学习中的迁移现象,但孔子只是注意到了这种现象,并没有对其做出解释。
迁移是学习的一种普遍现象,根据迁移的作用,几乎所有的习得经验都能以各种复杂的方式相互联系起来。个体习得经验后,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应用所习得的经验来解决各种问题,新习得的经验有时可以改变原有的经验结构。诸如此类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都可以视为学习迁移现象。正因如此,学习迁移始终是心理学家研究的中心问题。了解迁移的规律,可以为提高教学效率提供有力的依据。[3]
二、影响学习迁移的条件
迁移并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学习者自身的特征、学习者最初的学习水平、学习材料的特征等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都会影响到迁移。关于影响学习迁移的条件的相关研究已非常深入完备,以下对其简要的概括说明。
首先,相似性是影响迁移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具体包括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较多的共同成分会产生较大的相似性,最终才能导致迁移的产生。
其次,原有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是比较常见的迁移方式。原有的学习包括原有的经验水平、原有经验的组织性以及原有经验的可利用性。原有经验的特征可以直接决定迁移的可能性和迁移的程度,而且,要产生迁移,原有的经验结构必须能够被有效地激活、提取。
最后,学习定势对迁移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即定势对迁移的影响既能促进也可阻碍,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作用。定势使得个体在认识方面与外显的行为方面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进行反应,使得个体在活动方向的选择方面会产生一定的倾向性。当以往经验与当前所面对的问题相符时,定势可以使得问题得到快速有效的解决,发挥积极作用。但是,定势有时也会阻碍学习者将其他方法迁移到目前问题的解决。另外功能固定,即把某种功能、作用赋予某种物体的心理倾向,从而难以发现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的潜在功能。定势对迁移的影响是积极还是消极关键还是取决于学习者对定势双重性的认识,既要考虑利用积极定势解决问题,又要打破僵化定势,具有创新精神,灵活解决问题。
三、学习迁移规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学习迁移广泛地存在于各种学习活动中,利用学习迁移规律指导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会学习,有意识地使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降低新知识的学习难度。
首先,强调先行组织者。奥苏伯尔提出的先行组织者,是指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由于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观念的可利用性,呈现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即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宜把所有教学内容不分轻重缓急地教给学生,而是要先选择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内容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掌握了这些基本内容之后,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许多与之相关的内容便不需要重新教学,而只需加以引导,学生即能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新知识。但是空谈概念、原理,相当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也无法实现学习迁移。要在教授概念、原理等抽象性、概括性较强的基本知识的同时,辅助以典型范例,并阐明概念、原理的使用条件,这样才有助于学习迁移的产生。
其次,注重各个学科知识之间的迁移。语文是一个内容庞杂的学科,经常涉及历史、哲学、音乐、科普等其他内容。教师在讲解相关内容时如果利用学生在其他学科课堂上已经学习的知识,不仅可以节省教育资源,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避免重复学习而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例如,讲解《陈涉世家》《范进中举》等古文时,就可以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进行学习迁移,而不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进行文章的背景分析。当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样哲学氛围浓厚的文章时,就可以利用学生在政治课上掌握的哲学知识进行教学。讲授《黄河之水天上来》《音乐之声》等文章时又可以借助音乐的渲染力量,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文学的魅力。
再次,要充分研究学情。无论是先行组织者策略,还是利用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内容进行教学,都要求教师充分研究学情,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明确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以及掌握到什么程度。只有充分研究学情,才能促进学习迁移的产生。
最后,师生都要具有迁移意识。教师在迁移教学中,利用迁移促进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同时,更应教会学生学会迁移。“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重要。当学生具有了迁移意识,掌握了迁移技巧之后,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有意识地将各学科、各阶段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虽然学习迁移规律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但并不是所有语文教师都能掌握迁移理论并加以运用,并且目前的教材依然是分章节、分科目编制,各章节、各科目之间的迁移规律及迁移内容、方式都需教师自行发掘利用。这不仅不利于教师利用学习迁移规律进行教学实践,甚至会使教师陷入迁移的误区:偏离教学目标,为了迁移而迁移;漠视学生学习差异,迁移目标整齐划一;迁移方法缺少变化,迁移模式固化单一;忽略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生硬迁移等等。
综上所述,学习迁移规律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广大语文教师宜有意识地学习迁移理论,并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
注释:
[1]余永聪:《迁移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2][3]冯忠良,伍新春,姚海林,王健敏:《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参考文献:
[1]冯忠良,伍新春,姚海林,王健敏.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余永聪.迁移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4).
[3]李凤麟.论迁移在中学语文阅读中的运用[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7,(3).
[4]王小芳.迁移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4).
(王红枫 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3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