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中秘密重建天安门城楼纪实

2013-04-29 01:00王梦悦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2013年6期
关键词:国徽天安门城楼城楼

王梦悦

雄伟的天安门城楼以其金碧辉煌、气势磅礴、熠熠生辉而著称,每逢国庆盛典更是受到世人瞩目。可谁又会想到,今天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天安门城楼,40多年前曾秘密重建过,而这段历史至今鲜为人知……

为确保毛主席的安全,天安门城楼应重新翻建

在新中国成立前,天安门城楼与整个北京城一样,已经是伤痕累累,破旧不堪。解放后,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曾进行过几次修缮,但那只是简单的维修。天安门城楼自1465年(明成化元年)建成后到上世纪60年代,已有500年历史。5个世纪的风霜雨雪和无数次的自然灾害,已使得建筑结构严重坏损变形,主体已经开始下沉。虽经多次维修加固,但未能彻底解决问题,尤其是1965年邢台地区发生的那次强烈地震,致使天安门城楼损坏变形更为严重。

天安门城楼的建筑安全隐患一直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和北京市委关注的重点难题。1968年3月,天安门管理处向市委紧急报告称:“天安门是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检阅广大革命群众的地方……为了保卫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绝对安全,向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负责,我们建议,要下定决心,采取治本的办法,对城楼进行重新翻建。”尽管这个报告带有那个时代的思维和行文特色,但它反映的情况是真实的,意见也是正确的。

1968年3月初,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工交城建组召开会议,决定调集最好的技术力量组成检查组,于3月11日至23日对城楼的主要承重构架进行全面检查。检查人员在城楼内部近半个月攀爬查验,发现木结构的毁坏程度大大超过原先的预想。大厅内金柱已有两根糟朽,其中一根柱心通朽,另一根已朽空过半。

检查人员还发现,所有的檩、枋绝大部分脱榫,有的榫头被切断,有的歪闪出位,有的跨间下垂或糟朽、断裂。检查小组最后的结论是:城楼结构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合理和用材不当,加之历史上曾多次遭受较强烈地震的冲击,在屋面渗漏,长期缺乏维护的情况下,整个木构架的变形越来越大,糟朽等情况日趋严重。糟朽的大金柱已经直接威胁到毛主席的人身安全。

施工人员“根正苗红”、政治可靠、技术硬

重建天安门城楼的工程经周总理亲自批准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组成了由总参、北京卫戍区、北京市革命委员会等有关部门组成的“天安门城楼重建领导小组”。承担这项任务的是北京市第五建筑工程公司(简称“五建”,现北京建工集团五建公司)。“五建”之所以能进入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视野,与木工师傅姚来泉不无关系。姚来泉是八级木工,他与天安门似有一种天定的缘分,因为在此之前,天安门每年搞国庆大游行,那些彩车的模型就是他领衔制作的。姚师傅在这一领域久负盛名。1969年国庆20周年大游行,姚师傅制作了一个最大的“祖国山河一片红”的模型车,后来曾先后出现在邮票、日历和香烟盒上。

接受任务后,“五建”选派了一批“根正苗红”、政治可靠、技术过硬的精兵强将组成施工队。施工队伍按军队编制管理,组成了木工连、瓦工连、彩油连、架子工连和混合连5个施工分队,施工人员总计约500人。为保证施工过程的绝对安全,有关部门还调派了北京卫戍区两个连的解放军战士加入到工人队伍,参与施工,防止坏人破坏。整个工程是在极端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的,所有参与这项工程的人员不得透露内情,对家人也要守口如瓶。

为了确保工程秘密进行,整个天安门城楼必须要用苇席严密遮盖起来。天安门城楼长66米、宽37米、高32米,要将这个庞然大物整个罩起来,为它做“世纪手术”,其难度可想而知。如果用钢管搭架,需一个月。工期紧任务重,架子工人突破以往的传统方法,用数根杉篙绑在一起,层层连接,用苇席搭起一个天棚,将城楼包裹得严严实实,留出送料的循环马道。不到10天便搭好“天棚”,其跨度之大,从当时资料看绝无仅有,堪称世界之最。同时,冬季施工需要保温,技术人员又想出一个办法,在中山公园内临时建起一座锅炉房(当时公园已不对外开放)。上下水管道直通城楼,苇篙四周铺设几层取暖管,尽管是隆冬,但棚里在零摄氏度以上,昼夜灯火通明。

拆城楼前首先要进行测量,五建公司选派了懂经纬仪的木工姚来泉配合测量局的技术人员一同工作。他们将城楼所有的斗、拱、梁、柱及端门等,一一进行了精确的测量。之后,凡拆下的每一件木构件,都拍成照片,按顺序编号,交由北京建筑设计院画图,再按照图纸进行木构件加工。由于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配合默契,拆旧城楼仅用了7天时间。姚师傅回忆说:“那时连家人都不知我在哪儿干活儿,测量的数据不准和任何人说,这可是政治任务啊。”后来将测量的数据报告给毛主席,主席批示:原样不动,尺寸不变。

施工方案颇具政治色彩,处处为最高领袖着想

1968年8月,北京市革委会计划组、工交城建组就提出:天安门城楼是伟大领袖毛主席检阅无产阶级革命大军的庄严场所。因此,建筑结构必须确保安全,翻修工程必须按期完成。

在设计方案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考虑到毛主席在天安门检阅时,要从城楼前廊下三步台阶才能走到正中的检阅位置,就准备将前廊台地面坡度适当加大,同时把廊前城台地面适当提高,使这三步台阶变为一步台阶。后来觉得留下这一步台阶也不便,干脆将前廊台向前推至女儿墙的扶手处,取消了台阶,栏板移至扶手位置,不顾及后排人能否观礼。

由于以往天安门城楼照明灯具条件差、光亮度不足,不能反映毛主席接见革命群众和外宾时的全景,中央新闻电影纪录制片厂提出,为了在电影、电视中表现出伟大领袖的光辉形象,建议适当增加碘钨灯,电气回路增加至12个,容量增加近4万瓦。

天安门城楼前檐女儿墙距检阅台扶手仅有50公分,摄影记者在此空间进行拍照,由于距离太近,拍摄领袖人物的照片比例不合适。同时空间狭窄,记者转身行走很困难。为了保证毛主席的图像完美,拟将50公分厚的女儿墙减为30公分,以增大女儿墙与扶手间的宽度,改善摄影条件。

还有人提出,当毛主席由城楼走向前廊城台时,由于通往城台的台阶窄小,两墙栏板又高,记者不能从两侧拍照,都挤堵在正面,影响主席和广场革命群众的视线,因此又建议拟将靠台阶两端栏板的长度适当改小,台阶内移20公分。

这些施工方案在当时的条件下已达到近乎完美的地步。譬如毛泽东常用的休息室,原来安装日光灯,就因为担心日光灯容易出毛病,届时影响毛泽东的安全和使用,技术人员衡量再三,决定采用更稳妥的小花灯。原来大厅内纵横交错的明设电线全部改为暗装,易渗水结冻的水暖管道变成暗沟,电热开水炉由后廊移到槛墙内……这些不起眼的小措施,都是从根子上消除了不安全的隐患,显现出了当时人们高度的政治责任感。

为保持天安门城楼原貌,重大问题由周总理亲自审定

天安门主体建筑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巍峨的大殿和楼顶,下层是巨大的汉白玉城台。城楼全为木结构,大殿飞檐下的斗拱和梁枋,排列有序而又令人眼花缭乱。斗拱是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中独有的建筑形式,是斗形木弓形横木组成的具有翘、昂、拱特点的木制构件,因制作难度甚高,其工艺在民间早已不再流行。整个城楼的每个部位、部件,无论是制作组装还是彩绘贴金,都需要尖端的古建技术。这给重建留下了无数的难题。

天安门城楼究竟由多少块木料组成,谁也说不清。被拆下的木料堆满了天安门后面和端门大院,拆下的斗、拱相互咬合,上下垒叠,环环紧扣,严丝合缝,不管多大的木结构都找不出一颗钉子。这么复杂的工艺是怎么做的呢?八级木工姚师傅都直挠头。他们用塔吊先将城楼西南一个整角吊起,拉到中山公园水榭北侧,每拆一根,在旁边按原样码好,可拆完了,就是码不出原样。后来把拆下的每一根木料都按顺序编号,画草图、拍照片,并写清内、外、上、下、左、右,把拆下的东西反反复复按原样码了几遍,直到弄明白为止。

据北京古建筑公司的工人们回忆,重建天安门城楼时,斗拱所用木料都是楠木,来源于东直门城楼。所有木构件都作了防腐、防虫、防火的化学处理。至于天安门城楼究竟由多少块木料组成,谁也没有专门统计过,只知道有上千种规格,上万个部件,上下垒叠,纵横交错。

天安门城楼有60多根柱子,每根12米长。那些重7吨以上的,一辆载重15吨的卡车也只能拉一根。当时曾在海南岛和西双版纳原始森林找到了质地较好甚至更大的原木,但运输成了问题:火车时间太长,直升飞机吊不起来,两架飞机一块吊又太危险。最后,许多木料都从加蓬和北婆罗洲进口。这种木材似红木,质坚,遇火不着,只冒烟。

木工活完毕,便是油漆彩画。所有描龙画凤的制作都经过严格的1麻5灰等13道工序。最后的一道工序是贴金箔,重修天安门城楼共用去6公斤黄金。俗话说“一两黄金盖一亩”。此话虽然夸张,但却道出了黄金具有极好的延展性。

周恩来总理自始至终都关注着天安门城楼的重建工程。为了保持天安门城楼的原貌,一些重大问题都是由周总理亲自审定。例如,在施工当中,当时的北京市领导人谢富治曾要求把老檐、小檐下面的木制斗拱改成玻璃钢的,这使工程指挥部很为难,于是拿着模型去请示周总理。总理指示:照原来的木斗拱样式制作。

又如,天安门正脊两端的大吻原来是龙的形状。但在重建时,对图案和彩画的处理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古建筑应当按照传统的方式修建;另一种意见是,传统的都是“四旧”,属于封建内容,新中国的天安门应具有革命意义,要用葵花向阳和延安宝塔等图案来代替。两种意见相持不下,只得都上报到周总理处。周恩来看完报告后说:“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原主体部分不要改。”并批示:天安门彩画整体用朴素的“大丽花和玺”,勾头等小型琉璃瓦件可用向日葵图案,其余一切照旧。

重新翻建的天安门城楼,斗拱尺寸加大,又调整了屋顶的举架,增加了屋面的坡度,在两檐之间加高87厘米。这种加高是根据木结构建筑因年久下沉的比例作出的调整,目的是让天安门恢复到原有的高度。加高后的天安门城楼,人们很难察觉到前后的差别,这是因为设计人员和工人师傅们在施工中吸收了明朝的建筑手法,即加高了斗拱的斗头部分,使飞檐更加上翘。这样,不仅使天安门显得更加雄伟高大,而且还使挂在重檐之间的国徽得以昂头,显得更加庄重。

天安门城楼的重建工程自1969年12月15日开工,到1970年“五一”前竣工,整个工期112天,全部木柱木梁皆为整体木材,多为进口。这项工程仅琉璃瓦就制作了近100种规格;10万余件油漆彩绘,磨砖对缝,都是当时高水平的技术活儿。重建天安门城楼,按9级抗震能力设防。除重建城楼外,还有东西卷棚和城台加高、女儿墙减薄、标语板更换、电梯安装等附属工程,同时还增设了供电照明、上下水、暖气、电话、电视广播、新闻摄影等现代化设施。据统计,工程有中央和全国21个省市的共计216个部门参与,每个工种、每道工序的人员各司其职,相互之间不许打听。整个现场施工一步接一步,一环扣一环,速度之快,质量之高,举世罕见。

悬挂国徽要对准北京的中轴线

天安门城楼竣工前夕,悬挂国徽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在悬挂之前,周总理特别指示:挂国徽一定要派可靠的人。这项任务又落在了姚来泉的肩上。悬挂前,周总理特意把姚来泉等人叫去,给他们交了个底。周总理严肃地说,天安门是马列主义的大讲台,国徽必须要挂得正,绝对不能有一点儿偏差。否则,外国人来了,说你们连国徽都挂不正,这就造成不好的国际影响了。

国徽是由北京雕刻厂制作的,直径1.7米,需要8个人来抬。姚师傅检查时发现,国徽背后有铅笔写的抬国徽的人名和日期。根据领导指示:国徽上不能有任何痕迹,于是他用细砂纸打磨掉了字迹。随后,国徽被左右两个滑轮吊到固定位置。按要求,国徽的位置要对准北京的中轴线,而且一丝一毫也不能偏离。此时,技术人员站在纪念碑前的中轴线上,用经纬仪对准天安门城楼,准确地说,经纬仪中的线要和国徽上细如发丝的中心线重合。姚师傅则根据对方左右手示意的两面黄旗,不断地调整着国徽的位置,这样,整整用了一个上午才把国徽准确无误地挂在了北京中轴线的位置上。

天安门城楼被神秘大棚密封后的第110天深夜,几万根杉篙,近3000立方米席棚和脚手架被拆除了。

清晨,一座崭新的天安门城楼迎着朝霞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1970年“五一”节前,周总理来到天安门城楼视察。在城楼上,他高声地对施工人员说:“同志们辛苦了!我来看望大家,你们用这么短的时间把天安门城楼建设得这么好!谢谢你们。”

〔本刊责任编辑 袁小玲〕

〔原载《文史精华》总第272期〕

猜你喜欢
国徽天安门城楼城楼
登西安城楼
古城楼复建工程结构设计
你了解国徽的使用规范吗?
藏在国徽里的窃听器
一封信推动天安门城楼开放
张择端站在城楼观街景
国徽上的澳大利亚宝贝
天安门城楼开放30年
水调歌头·遵义城楼
雄伟的天安门城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