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的最后8年

2013-04-29 00:44左凤荣武云溥等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2013年6期
关键词:赫鲁晓夫斯大林苏联

左凤荣 武云溥等

斯大林: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

1953年3月5日21时50分,约瑟夫·斯大林去世,距今已经60年了。中国有句俗语:盖棺论定,但60多年来关于斯大林的看法与评价却难以定论,分歧至今仍然很大。2013年3月5日,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与2001年相比,对斯大林表示赞赏、好感、尊敬者的比例下降了2个百分点,从38%下降至36%,在对斯大林抱有好感的人中,60岁以上者多于其他年龄者。同时,对斯大林表示恶感、可怕、愤怒、厌恶、仇恨者的比重下降更多,从44%降至25%。对此漠不关心者上升了,从13%升至30%。除自民党和共产党的支持者外,其他人都认为斯大林对国家的坏作用多于好作用,45%的被调查者认为斯大林对国家的作用好坏参半。

人们之所以对斯大林的评价大相径庭,主要是因为斯大林个人活动的复杂f生造成的。斯大林无疑是一位对20世纪世界历史和俄国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人物,在苏联最高领导人中执政时间最长,长达30年。在执政期间,斯大林全力推行工业化,把苏联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苏联有了世界上最庞大的军队

和最先进的武器,成了世界第二强国。斯大林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领袖,苏联是打败德国法西斯的主力。但是,斯大林这些成就又是通过残酷的手段取得的,其中甚至有不可饶恕的罪恶。为了保证工业化,斯大林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用强迫手段消灭了农民阶级,把农民赶进集体农庄。许多在新经济政策条件下致富的农民在斯大林“消灭富农”的口号下被消灭,受冲击者用斯大林自己的话说达1000万。在斯大林统治时期,苏联的大清洗连续不断,受害者难以计数,被杀和被判刑者保守估计也在2000万一3000万,成为苏联社会难以愈合的伤口。党内知名领袖、有才干者多被杀害,造成人才的严重损失,苏联红军成了一支没有优秀指挥官的乌合之众,导致卫国战争初期的严重失利。斯大林在二战前后迫迁十几个少数民族,其中包括人数众多的鞑靼人和德意志民族。留下了严重的民族问题,对后来苏联的解体有很大影响。斯大林把世界革命作为重要战略目标,千涉其他国家的内政,促进了冷战的爆发,败坏了社会主义的形象。斯大林建立了严格的书报检查制,以思想言论定罪成为普遍现象,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斯大林使社会科学成为意识形态的工具,严重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发展及其功能的发挥等。

斯大林把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理变成教条。又借马克思主义的名义,提出了许多具有自己特色的理论。斯大林教条主义地理解公有制,把国有制等同于马恩所说的建立在生产社会化基础上的公有制,不顾

苏联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实际,强行追求生产资料的公有化。斯大林把党当成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称无

产阶级政党是“圣剑骑士团”,其内部不能有意见分歧,并提出“党是靠清洗自己队伍中的机会主义分子而巩固起来的”,在党内实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1929年在社会主义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提出了“阶级斗争尖锐化”理论,他强调,“我们的进展愈大,胜利愈多,被击溃了的剥削阶级残余也会愈加凶恶,他们愈要采用更尖锐的斗争形式。他们愈要危害苏维埃国家,他们愈要抓住最绝望的斗争手段来作最后的挣扎。”这完全是把个人的报复心理用于分析社会现象,这种人为激起阶级斗争的方式对社会造成了严重损害。斯大林创造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必须从重工业开始的理论,为了保障超高速工业化。他公开提出要剥削农民,让农民交“贡税”。斯大林严重低估资本主义的生命力,看不到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经济影响在经济方面的最重要的结果,应当认为是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的瓦解。这个情况决定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总危机的加深。”斯大林否定马克思和列宁关于世界已经形成统一市场的理论,认为随着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世界形成了“两个平行市场”。斯大林不仅要在一国内建成社会主义,还要在一国内建成共产主义。斯大林把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归结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实质是为苏联的短缺经济辩护。斯大林的这些理论虽然是借马克思主义的名义提出来的,也长期被当成马克思主义原理,实质上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

斯大林作为国际共运的领袖,强行把其所建立的苏联模式向外推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的其他政党必须按照苏共的面貌和苏联社会主义的模式打扮自己,否则就被“革除教门”。因此,苏联所犯的错误,在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又实践了一遍,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存在规模很大的肃反和清洗,经济上工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民众的日用品长期不足,党政不分,国家行政权力膨胀,民众的民主权利得不到落

实,干部享有不同程度的特权和权力私有化,官员腐败等问题。

斯大林打着国际主义的旗号,不断扩大苏联的影响和苏联的领土,侵犯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二战前后,苏联利用德国进军西欧之机,在东欧进行扩张,甚至与希特勒合作瓜分了波兰和东欧,发动对芬兰

的战争。中国也是斯大林扩张的受害者。黑瞎子岛是被斯大林于1929年占去的。苏联与东北军因中东路发生战争,苏联红军取得胜利,让日本人看到东北军战斗力弱,使他们敢于发动九一八事变。在卫国战争前,苏联利用新疆的盛世才,在新疆驻兵开矿,卫国战争开始后,他们才不得不把目光从新疆移开。1944年又趁中国忙于抗日战争而苏德战争出现转折之机占领了唐努乌梁海地区。1945年二战胜利之际,他利用中国国民政府有求于他,把外蒙古从中国分裂出去。苏联利用出兵中国东北之机,恢复了沙俄在中国失去的权益。

斯大林所受的神学教育直接影响到斯大林的领导方式。斯大林出身于俄国社会最底层的家庭,其父亲是个鞋匠,经常喝醉酒,打老婆骂儿子,其母亲希望斯大林有出息,坚持让斯大林受教育,成为受尊敬的人。在他笃信东正教的母亲看来,牧师是个好职业,其最大的愿望是让斯大林成为神父,因此,斯大林上的是东正教小学和中学.斯大林在梯弗利斯(现第比利斯)上中学时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中学没毕业就参加革命去了,以后再没受过教育。东正教学校的教育对斯大林影响很大,斯大林深知人有精神需要,“上帝”的存在对普通民众是重要的,因此,在俄共(布)大量进行无神论宣传、逮捕神父、拆毁教堂之时,斯大林组织制造了人间上帝。他先是神化列宁,不顾克鲁普斯卡娅的意愿,保留列宁的遗体,把列宁说过的合其心意的话当成不能更改的金科玉律。在党内斗争中,斯大林利用其他人曾与列宁进行过争论,把他们全打成了反列宁主义者,斯大林成了党内唯一正确的领袖。战胜了党内反对派后,斯大林又开始制造和欣赏对自己的个人崇拜,标志性的事件是1929年12月21日斯大林的生日庆典,当天的《真理报》用8个版面(平常的《真理报》只有6个版面)颂扬斯大林,古比雪夫、奥尔忠尼启泽、加里宁、米高扬、卡冈诺维奇、伏罗希洛夫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撰写了颂扬斯大林的文章,他们不惜伪造历史,把斯大林吹捧成列宁唯一的助手和事业的继承者,在党的奠基时期就是党的组织者和建设者,苏维埃共和国的救星,斯大林待过的战场是国内战争时期最重要的战场,等等。斯大林从此成了英明伟大的“神”,他的话是苏联一切工作的指针。1938年斯大林亲自审定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问世,标志着以党的教规的形式确立了斯大林绝对领袖的地位,此后,领导人讲话、学者著文都必引证斯大林的语录,斯大林成了俄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权力最大的独裁者。斯大林的造神运动严重违背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的倒退,成为制约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进步的巨大阻力。

就个人而言,斯大林是个悲剧性人物,到晚年则成了孤家寡人。斯大林是其笔名(确切说是笔姓),意为“钢铁”,斯大林确实像钢铁一样,既有坚强的意志,又冷冰冰的缺少温情。苏联著名的军事历史专家沃尔科戈诺夫在《胜利与悲剧》一书中说,“他鄙视怜悯心、同情心和慈悲心。对他来说。只有意志坚强的特性才是重要的。他的精神上的吝啬发展成极端无情,乃至毫无怜悯之心,这使他付出了妻子的生命和孩子们的命运被毁的代价。最可怕的是,斯大林在政治中也没有为道德的价值找到应有的位置。他认为,一道工作的人告发自己的同事是‘人民的敌人,那才是最高尚的行为。”斯大林的个人性格是造

成其家庭与社会悲剧的重要原因。在其身边的领导人感觉伴君如伴虎,他们不知道斯大林哪天会对他们下手,得知斯大林生病后,没有对其进行积极救治。比斯大林年轻22岁的妻子早在1932年11月8日就因无法忍受他的粗暴而自杀,他的子女成年后与其关系也不好,斯大林似乎也不需要他们,彼此很少关心。斯大林死后,其女儿斯维特兰娜拒绝再姓斯大林这个姓氏,改为姓母亲的姓:阿利卢耶娃。斯维特兰娜在谈到其为斯大林守灵时的心情时说,“我懂得某种解放正在来临。我还不知道,也没有意识到是什么样的解放,它将以何种形式出现,但我明白,这是一种解放,它对所有的人来说,对我也是一样,是摆脱一种共同的压迫,这种压迫像一块巨石。压在一切心灵、精神和思想上。”

在对斯大林进行评价的问题上,有一个评价标准的问题,是从强国主义、民族主义出发评价斯大林,还是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公平与公正、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出发。目前从俄国民众和学界对斯大林较为肯定的方面看,他们主要是从强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出发的。中国学术界曾经有人说俄罗斯在重新评价和肯定斯大林,实际是把俄国人对斯大林强国主义的肯定偷换成了对其体制模式的肯定。俄罗斯现在完全抛弃了苏联模式,国家领导人从来没有肯定过斯大林模式。

2009年12月3日,普京在回答“您在总体上如何评价斯大林的活动,肯定还是否定?”这个问题时,他认为不应该总体评价,他承认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赢得了伟大的卫国战争。“但也存在不可忽视的事实,取得成就付出了不可接受的代价:镇压,也占有一席之地。”“这种领导国家的方式、这样的后果是不可接受的。这是不允许的。确实这一时期我们不仅经受了个人迷信,还有反对人民的大规模犯罪。”2010年5月7日,在纪念苏联卫国战争65周年前夕,梅德韦杰夫在接受《消息报》访谈时郑重表示,从国家层面上而言,国家领导人没有改变过去对斯大林的评价:“斯大林对自己的

民曾犯下了大量罪行。虽然他曾做出过许多贡献,虽然在他的领导下国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他对本国人民也做出了不可饶恕的事情。”历史已经证明,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不是人类发展的坦途,我们的改革开放所做的正是抛弃这种模式,探索社会主义的新路。

从“合作”走向“对抗”

斯大林的冷战之路

长期以来,各国学者对于战后斯大林的对外政策已经进行过广泛的探讨。总的来说,存在两种互相对立的观点:或者认为斯大林具有野心勃勃的侵略计划,追求控制和扩大其势力范围;或者认为斯大林所采取的只是温和的、谨慎的和防御性的政治对策。有人认为,斯大林是一个典型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他从来不会放弃世界革命”,因此,只要斯大林统治苏联。“冷战就不可避免”。也有人认为,斯大林的对外政策的政治目标是保护其既得利益和势力范围,他并不想煽动世界革命,不愿直接与西方对抗,而且一度相信依靠雅尔塔和波茨坦原则,苏联的安全目标就可以与西方协调起来。面对与西方关系日益紧张的状态,斯大林甚至不知所措。还有学者提出,这一时期斯大林的外交行为是古怪的和反复无常的,苏联的对外政策没有明确的目标,是“盲目的”,“毫无内在联系的”。

在笔者看来,同其他政治家一样,从本质上讲,斯大林是一个实用主义者。或许他在年轻时信奉过马克思主义和世界革命的理念,但是当他真正掌握了政权以后,越来越成为一个典型的民族主义者。

再见!世界革命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随着苏联对法西斯德国的英勇抵抗逐步赢得了西方人的同情和支持,而丘吉尔这位当年呐喊着要通过武装干涉消灭布尔什维克的著名反共高手,则率先表现出“不计前嫌”的政治家风度。然而,随着战事不断向着有利于同盟国的方向发展,苏联与西方国家(首先是英国)之间的矛盾却不断暴露出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双方在战后世界安排方面出现的分歧。

尽管苏联声明接受《大西洋宪章》的条款,并保证给予各民族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的权力,但该文件签署时没有事先征求莫斯科意见的做法,无疑是对斯大林的刺激。于是,在1942年初美国总统罗斯福设计联合国方案的同时,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则讨论了副外交人民委员洛佐夫斯基的建议,决定成立以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为首的“外交材料准备委员会”,研究有关战后世界政治和经济安排的种种问题。不过,在一些直接涉及苏联安全利益的关键问题上,斯大林此前已经有所考虑。

早在1941年12月红军第一次转入反攻之后,斯大林便向来访的英国外交大臣艾登明确阐述了战后在欧洲重构边界。与英国重新瓜分“势力范围”的计划。苏联不仅要求恢复苏德战争前的边界,而且希望以寇松线为界得到波兰东部的领土(以德国领土为其补偿),把芬兰和罗马尼亚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同时承认把比利时、荷兰,可能还有挪威和丹麦划为英国的势力范围。对于苏联在战后千涉、控制东欧和巴尔干事务的明显意图,艾登始终坚持毫不退让的立场,认为这一切需要等待和平条约的签订。在1942年5月莫洛托夫访问伦敦期间,英国的态度仍然十分强硬。经过艰苦的谈判,斯大林不得不同意在双方即将缔结的同盟条约中删去苏联关于战后领土要求的条款,为此而得到的回报是在条约中要写明英国将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从进攻北非的“火炬”行动开始。经过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到北非德意军队于5月13日全线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出现重大转折。为了促使英美军队尽快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并让西方接受莫斯科关于战后安排的重要构想,斯大林毅然解散共产国际。解散共产国际就意味着莫斯科从战略的角度放弃了世界革命的主张,而这一主张恰恰是建立共产国际的初衷。

从国家层面看,斯大林在其掌握权力后考虑的唯一问题,就是保障苏联的安全和发展,输出革命和鼓动造反曾经被认为是一种可以利用的方式,但是在战争期间特别是战后,这种方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了。斯大林已经考虑并正在准备让苏联作为重要成员加入国际社会,加入一个既有约束力又能提供机会的体制,而加入这个体制的方式和前提是放弃革命的传统。

1944年10月斯大林在与丘吉尔的著名对话中一语道破天机——丘吉尔坦诚地对斯大林说,“在1919一1920年时,全世界都因世界革命而吓得发抖”。斯大林毫不迟疑地回答说:“现在世界不会再吓得发抖了”,因为“苏联无意在欧洲发动布尔什维克革命”。

建立广泛的“联合政府”

从德黑兰会议,到雅尔塔会议,再到波茨坦会议,经过多次交流和反复交涉,苏联与美英终于构建起一个未来世界政治秩序得以保证的框架,这就是所谓的雅尔塔体系。在这个体系内,美、苏、英几个大国按照各自当时政治、军事力量之所及,划分了战后苏联在东方和美英在西方的势力范围。斯大林对雅尔塔体系非常满意。他曾指着地图向其下属一一列举苏联在欧洲和亚洲获得的新疆域。无论就其形式还是内容来说,这一体系的构筑都符合俄罗斯传统的以空间换取时间的国家安全战略一以国家周边的广阔缓冲带来保证一旦受到战争威胁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回旋和准备。而这些都是与西方合作给苏联带来的好处。斯大林后来说“在战时最紧张的时候”,不同的制度没有阻碍美苏两国联合起来并战胜共同的敌人,“在和平时期,维持这种关系就更加可能了”。斯大林还表示,苏联“是有合作愿望的”。

如果说解散共产国际主要是为了向西方表明苏联战后的政策取向,那么能够落实这种政策取向的具体做法和行动方针就是在苏联的势力范围内以及莫斯科能力所及的地方,推动共产党与其他党派通过议会制选举建立联合政府,笔者将其概括为“联合政府”政策。

斯大林的联合政府政策首先要在西方的势力范围内落实,特别是在那些共产党力量比较强大的国家。战争结束前,法国和意大利共产党的势力最大。到1946年,法共已发展到近100万人,意共则达到200万人。不仅如此,很多共产党还掌握着武装力量。在法国解放前已成立的7 1个省解放委员会中。共产党领导的就占半数以上。1944年2月1日,根据法共的倡议,抵抗运动各种武装力量统一为“法国内地军”,人数达50万人,其中法共掌握的义勇军游击队就有25万人。到6月,法共还建立并领导了人数众多的爱国民兵。1943年底,意共开始组织武装斗争,到1944年6月,北部各游击队合组为“自由义勇军”,在民族解放委员会下设立统一的总指挥部,人数据称有40万,其中意共直接领导的“加里波的游击队”也有25万之众。然而,既然是在西方的势力范围内,为了表示合作的诚意,苏联坚持主张在这些国家的共产党应该放下武器,以合法身份进入政府。

1944年10月23日,苏联与英、美政府同时正式承认了以戴高乐为首的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11月19日,斯大林接见了长期侨居国外的法国共产党总书记多列士,斯大林指出:必须与社会党建立起左翼联盟,以便开展政治斗争。至于手中的武器,斯大林说:“应当考虑到目前法国已有了为盟国所承认的政府。在这种条件下共产党人很难拥有平行的武装力量。”斯大林强调,必须把武装力量改组为一种政治组织,“而把武器收起来”。这个政治组织的纲领,“首先应当包括恢复国家经济和巩固民主”。对意大利的政策大同小异,当意共领导人要求维克多一艾曼努尔三世国王立即退位,还要求巴多利奥元帅的政府必须辞职时,斯大林则建议彻底修改意共的这个政治方针:(1)不要求国王立即退位;(2)共产党人可以进入巴多利奥政府;(3)主要致力于在反德斗争中实现和巩固统一。陶里亚蒂离开莫斯科后,苏联政府便宣布与巴多利奥政府建立了外交关系。于是:陶里亚蒂一回到意大利就提出:墨索里尼垮台后,意大利的唯一出路就是要建立“以巴多利奥为首的、有共产党人参加的民主政府”。

建立“民主”的东欧

在苏联的周边国家,情况有些不同。西方承认了苏联在其所占领的东欧和巴尔千地区的势力范围。不过,雅尔塔会议通过的《被解放的欧洲国家宣言》规定,必须用民主的方法来解决这些国家的政治和经济问题。为了保证与西方的合作,斯大林履行了自己的诺言,即在这一地区推行选举制和“联合政府”政策。

保加利亚是战后欧洲共产党控制政府的第一个国家。1944年9月5日苏联突然向保加利亚宣战以及三天后的顺利进军,导致保政府迅速瘫痪。由季米特洛夫和科拉罗夫在莫斯科遥控,以工人党为首的爱国阵线借此机会成功地发动了不流血政变,并成立了以格奥尔吉为总理的祖国阵线政府。通过对军队及政府各部门的清洗。工人党迅速控制了权力。接近1944年底时,工人党在爱国阵线委员中的比例已达54%。在84个城市中有63个市长,在1165个村庄中,有879个村长是由工人党员担任的。然而,工人党的做法引起了莫斯科的不满,斯大林批评道:“共产党人的调子太高”,不久,斯大林直接告诉保加利亚共产党:“当我们认为建立苏维埃政权是通向社会主义的唯一途径时,这也许是错误的。也许其他方式——成立民主共和国或在一定情况下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也能实现社会主义。”到1945年夏天,为抗议工人党企图垄断权力的做法,反对派提出推迟选举,并得到美英等国的支持,对此莫斯科再次让步。推迟选举以后,斯大林接见保加利亚工人党领导人时再次告诫说:“你们应该提出这样的观点,没有反对派,任何一种政府都不可能是民主的。”至于国家的发展方向,斯大林指出:“不要忘记,在你们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可能会有所不同——通过议会。这条道路很漫长,但实现的目标是一样的。”

波兰对于苏联来说“生死攸关”,正如斯大林与丘吉尔争论时所说,是否能够控制波兰,对英国只是国家荣誉(面子)问题。对苏联则是国家安全(生死)问题。所以,斯大林才亲自张罗成立了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并以此作为未来国家政权的基础。但斯大林也说,“苏联政府丝毫无意干涉波兰的内部事务”,“波兰将存在什么样的制度,不论是政治制度、社会制度还是宗教制度,这是波兰人自己的事”。苏联人只是希望未来的波兰政府“能理解并且珍惜与它东边邻国的良好关系”。苏联甚至同意吸收流亡伦敦的米科拉伊奇克参加政府。作为反对派,米科拉伊奇克及其农民党的影响也很大,并在英国的支持下,与执政党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为此,共产党和社会党都感到一种政治危机,共产党甚至主张把米科拉伊奇克从政府中排除出去。面对波兰紧张的政治形势,1946年5月23日,斯大林与波兰总统贝鲁特(共产党)、总理奥苏布卡.莫拉夫斯基(社会党)举行了会谈。在详细听取汇报后,斯大林回答了波兰人提出的问题。关于要不要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问题,斯大林虽然认为波兰的安全机关还很薄弱,但明确指出:“波兰没有无产阶级专政,那里不需要无产阶级专政”。至于如何对待米科拉伊奇克,斯大林指出,农民党代表的是“反政府的反对派阵线”,而“波兰的民主阵营没有反对派也不行,这个阵营需要合法的、听话的反对派,也就是以合法的手段批评政府但不从事推翻政府活动的那种反对派。这样的反对派对波兰的民主阵营是有利的”。应该“不惜一切代价”同反对派“达成协议”。“在未来的议会中,应该提出给米科拉伊奇克的党25~/0的席位,给科瓦利斯基的党15%的席位”。如果米科拉伊奇克拒绝合作,“当然有必要采取镇压措施,但是无论如何不能从肉体上消灭他的党的成员,因为这个党是合法的”,而“应该从政治上孤立”他们。

当虚张声势遇上反应过激

二战后的苏联在政治和军事上成为了一个世界大国,然而,由于战争的极大破坏和损失,苏联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却面临着极其艰巨的任务。这自然就需要苏联与美国等西方国家保持一定的合作关系,以求得国内经济建设有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就苏联的经济实力而言,当时也无法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进行抗衡。同时,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使苏联战后的国际地位和国家安全利益得到了保证,至少在斯大林看来,苏联在战后世界的势力范围是通过与西方盟国的国际协议的形式固定下来的。出于维护雅尔塔体系的考虑,苏联对外政策也有必要建立在与西方合作的基础之上。然而,苏联几十年来一直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在国际事务上受到压抑和歧视的“孤岛”心态,以及由于日俄战争失败而形成的俄罗斯复仇心理,使战后的斯大林产生了一种优越感:作为主要,战胜国之一,苏联从此可以参与主宰世界命运了。于是,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地缘政治利益的摩擦注定这种合作难以持久。

苏联与西方的危机首先发生在那些雅尔塔体系尚未予以确定或调整的地区,这突出地体现在土耳其和伊朗。而正是对这些地区,斯大林表示出一种投机心理和有限扩张的意图。

1945年6月21日,苏联国防委员会(GKO)下达第9168号命令,决定对伊朗北部石油资源秘密进行研究,同时对已知油田进行打井和开采。7月6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又给巴基洛夫下了一道指令:为在伊朗建立一个阿塞拜疆自治区并在北部各省开展分离主义运动做准备,拟将伊朗人民党阿塞拜疆支部改建为“阿塞拜疆民主党”,吸引各阶层支持分离主义者加入。并在伊朗北部给库尔德人做适当工作,以建立一个库尔德民族自治区。于是,苏联与伊朗的关系马上紧张起来。伊朗政府则在安理会控告苏联。在美英的压力下,斯大林于3月24日命令:苏军按照先前的承诺,在5月10日前完成撤军。失去苏联支持的伊朗民主党的武装斗争和库尔德自治运动很快就被政府镇压下去了。

伊朗危机刚刚过去,土耳其危机却悄悄逼近。1946年8月7日,苏联发出照会,要求对“黑海出海口的控制权”。与此同时,苏联还向苏土边界地区调动军队,并

实行军事演习,以施加压力。莫斯科的行动立即弓1起土、美、英的强烈反应,警告和抗议照会接踵而至,美国不断向地中海增派海军力量,土耳其也实行了全国动员。,面对如此紧张而严重的局势,斯大林决定知难而退。

如果伊朗、土耳其被莫斯科咄咄逼人的架势所震慑,而英美对此稍有疏忽,斯大林就可以最小的代价获取额外利益。但是无论如何,苏联此时的基本外交战略还是与西方合作,对于眼前利益的争夺当然不能影响长远的和战略的利益。所以,当美国以认真和严肃的态度介入后,斯大林立即采取了收缩的方针,即使失去对地中

海通道的控制权,牺牲伊朗民主党和大好的“革命形势”也在所不惜。

“遏制”政策与对抗的重启

西方对苏联行为产生如此激烈的反应是斯大林始料未及的。偷鸡不成蚀把米,苏联的威胁没有镇住伊朗和土耳其,反倒招来西方势力的联合对抗。正是战后苏联在其周边地区广泛追逐政治和经济权益的外交行为加强了西方国家的集团意识,加快了西方国家反苏联盟的形成,特别是对苏政策的调整。

与此同时,苏联人也在布局。就在苏联从伊朗撤军后不久,1946年5月底和6月初,斯大林在同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亚领导人的谈话中,正式提出了加强各国共产党之间联系的想法。铁托访问莫斯科后所写的记事手稿中,也记载了有关成立某种共产党国际组织的事项。

1947年,西欧几个国家的共产党相继被赶出政权,作为各国共产党的领头人和其产主义运动的中心,克里姆林宫竟然失去了与西欧大党的联系,并因此处于被动和尴尬的地位。这一连串事件使斯大林颇为恼火。于是,通过建立某种机构和加强协商以避免各国共产党摆脱莫斯科控制的问题,便刻不容缓地提上了斯大林的议事

日程。6月4日,斯大林在同波兰统一工人党领导人哥穆尔卡谈话时,建议创办一份各国共产党的共同刊物,并提出为此应召开一次有各国共产党参加的会议。

1947年6月5日在哈佛大学提出的援助欧洲计划则是要在实际行动中建立起一个欧洲反苏集团,其中最令斯大林不能容忍的是美国试图通过马歇尔计划把东欧国家纳入西方势力的影响之下,并以援助德国西战区的方式重新武装起一个俄国的宿敌。为了确保东欧国家能够与苏联组成强大的对抗西方的利益集团,斯大林首先需要统一和规范东欧各党和各国的行动。当苏联决定对马歇尔计划进行抵制后,立即于7月8日和9日向东欧各党领导人发出急电,“建议”他们拒绝参加讨论马歇尔计

划的巴黎会议,“不得向会议派出代表团”。对热衷于参与马歇尔计划的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斯大林则把这两个国家党的领导人召到莫斯科,严厉训斥并迫使他们屈从于苏联的主张。为了抵制马歇尔计划,加强苏联对东欧国家的影响和控制,苏联政府在7月10日至8月26日分别与保加利亚等6个东欧国家签订了双边贸易协定,开始实行所谓的“莫洛托夫计划”。如果说苏联对马歇尔计划的反应导致其对外政策的全面改变,那么莫洛托夫计划则巩固了苏联与东欧国家的经济关系,把这些国家的经济纳入了苏联模式的轨道,从而形成了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相抗衡的苏联东欧经济圈,奠定了苏东集团的经济基础。

苏联调整其对外战略在形式上的表现就是成立了一个新的欧洲共产党协调中心,即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到8月27日,莫斯科最后明确了建立新的国际机构——情报局的构想,其使命是重建共产国际时形成的世界各国共产党的利益必须绝对服从联共(布)利益的那种隶属关系。不过这次的重点是在欧洲,斯大林的主要目的是要通过这种政治组织形式加强对东欧各国以及欧洲各党的控制,“以情报局形式建立与会各党的协调中心”。联共(布)中央书记日丹诺夫在情报局成立大会上关于国际形势的报告表述了苏联领导人确定的新纲领。这一纲领的中心命题就是断定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阵营对抗的局面已经形成,情报局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对欧洲共产党内部的整肃,协调各党行动。制定共同的路线和策略,在莫斯科的统一号令下,开展反对以美国为首的战争贩子和奴役欧洲计划的斗争。会议形成的

政策性结果有两条,即在东欧各国取消各党的民主联合政府,而成立清一色的苏维埃政权;批判法国和意大利党仍然固守的合法斗争策略,而主张通过罢工等革命行动与资产阶级政府进行斗争。特别是苏联在会议上提出的“两个阵营”的理论表明,在马歇尔计划之后,苏联的对外政策已经完全脱离了大国合作的轨道,而走上了与西方进行集团对抗的新路。

至此,美苏双方不仅发表了冷战宣言,而且确定了冷战政策,冷战格局终于在欧洲形成。不过,这里还有必要指出,就其职能而言,作为苏联对外政策的附属物,尽管情报局在组织形式上有别于以往的三个“国际”,仍可被看作是共产国际的替代品,但就其目标而言,二者之间的差别是十分明显的。如果说共产国际的纲领

是推动世界革命,领导各国共产党彻底消灭资本主义制度,那么情报局则只是要求放弃与美国的合作,在欧洲的范围内组织共产党抵制和防御西方的进攻(至少在莫

斯科看来,马歇尔计划是美国进攻战略的开端),而且只能按照苏联认可的时间和地点采取行动。

1948年6月爆发的柏林危机也是这一方针的体现:斯大林为表示对英美处理德国问题的不满,煞有介事地封锁了柏林,好像是要与敌人展开决战,但美国采取全面反封锁的强烈措施不久,苏联便知难而退,认可了西方的所作所为。这说明,斯大林只是想做出一种强硬的姿态,表明立场,迫使西方承认苏联已经取得的势力范

围,保证苏联的安全和既得利益,而并非要对资本主义世界发动全面进攻——这与美国的“遏制”理论确有异曲同工之处。对于莫斯科的这个目标,不仅“自由世界”的政客们当时做出了完全错误的估计,就是在共产党内部也产生了种种误解。铁托正是因为在建立巴尔干联盟、援助希腊游击队等问题上擅自采取了一系列激进措施,而触怒斯大林,成为共产党情报局的第一个牺牲品。

铁腕强人斯大林的晚年

治大国等于管理小圈子

当斯大林巩固了自己在权力巅峰的位置,他的追随者们也开始抢占山头,划分各自的势力范围。到了斯大林统治红色苏联的后期,他身边形成了两大派别:一派是贝利亚和马林科夫,这两个帮助斯大林完成大清洗的心腹有着很好的私交和巨大的共同利益,他俩联合了别尔乌辛和萨布罗夫来控制国家经济中枢——别尔乌辛掌管着重工业、电力和化工业,萨布罗夫则从1941年开始担任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还有两个实权人物同贝利亚和马林科夫集团也保持着密切联络:布尔加宁和赫鲁晓夫——这么一群人的联盟看似牢不可破,实则各怀鬼胎。在他们的对立面,是另一个同样强大的派系,后来被称为“列宁格勒集团”,成员包括日丹诺夫(主管意识形态的党中央第二书记)、罗季奥诺夫(部长会议主席)、沃兹涅先斯基(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库兹涅佐夫(负责国家安全机关的苏共中央书记)、柯西金(负责轻工业和财政的部长会议副主席)等人。

两派人马明争暗斗,斯大林都看在眼里,他像历史上所有身居高位的独裁者一样,乐于看到手下人窝里斗,这样才能确保没人有能力危及他的统治。他不看好任何人,不相信任何人,他只是利用他们。

强人的晚年,总是孤独的。

精神上的怪物

赫鲁晓夫说过,在卫国战争结束之后,斯大林的身体一天比一天衰弱下去,连同记忆力都变得相当糟糕。他经常看着一个交往十几年的人,却怎么也想不起对方的名字。有一次斯大林反复打量布尔加宁,看了半天说:“你叫什么来着?”

“布尔加宁。”

“对,布尔加宁!”斯大林这才开始吩咐事情,实际上就是他有话要对布尔加宁说才把人家叫来的,这种“我好像不认识你”的态度让斯大林身边的人经常起鸡皮疙瘩。除了记性不好,他还变得愈发暴躁易怒,“许多人以为把他说成一个肉体上粗暴的怪物就很贴切了,其实他是一个精神上、道德上的怪物……”斯大林的女儿

斯维特兰娜说,斯大林经常突然大骂身边的人,无论儿子、女儿还是助手,有时候他还使劲把电话机往墙上砸。子女们很少见到他,他也不愿意花时间和亲人相处,差不多一半的孙辈他根本不认识。斯大林的个人生活单调至极,他长时间穿着夏天的亚麻布军装,有件呢子大衣穿了十五年,还有一件鹿皮袄穿得更久,“大概穿了一百年了。”斯大林的警卫员说,这件皮袄一直穿到他去世。斯大林一生最后的二十五年里,没有进过商店,没有花过一个卢布,他死后留下的存折里有九百卢布,大概相当于一个工人半个月的工资。

斯大林非常谨慎地防范着接近他的所有人,这很容易理解:确实有太多人觊觎他的位置,想把他干掉。在克里姆林宫和斯大林的孔策沃别墅之间往返时,通常会有五辆一模一样的轿车组成车队,每辆车的车窗上都挂着窗帘,司机们一路上互相超车,谁也不知道斯大林坐在哪辆车里。女儿斯维特兰娜曾经和斯大林一起乘坐专列出行,途经的所有车站都会戒严,斯大林有时下车在月台上散步,对身边的警卫人员骂骂咧咧。“他像一个囚徒,看不见人,孤独和空虚使他窒息。”斯维特兰娜于1967年去美国,出版了两本回忆父亲的书,美国出版商为此付给她150万美元。

斯大林晚年已经不再使用正规的国家机构和议事规程管理苏联,他依赖的是一个亲信们组成的小圈子,本文开头提到的两伙人都是这个圈子的成员——有的曾经是,有的后来是。斯大林的作息时间很诡异,折腾得这个小圈子的成员们疲惫不堪。斯大林的一天是从下午开始的,上午他通常在呼呼大睡,就算不睡觉也不见人。下午他会在别墅的房间里抽烟,来回踱步,向办公室的一方走二十步,再朝另一方向走二十步,然后在文件上签字,一个决策就完成了。傍晚的时候斯大林会睡个“午觉”,晚上七八点钟起来,乘车到克里姆林宫,他的小圈子成员们早已恭候在那里。克里姆林宫里有个电影院,斯大林会一边看电影一边和手下谈论事情。等到电影放映结束。已经是凌晨一两点钟了,这时候,能够决定苏维埃千百万人命运的斯大林的夜生活,才算正式开始。

孔策沃别墅晚餐

看完电影的斯大林会显得比白天精神一些。而他身边那些工作一整天的人们早就哈欠连连了。斯大林会说:“走,让我们去吃点东西吧。”大家纷纷表示肚子好饿,然后簇拥着斯大林走出克里姆林宫,坐车驶向近郊的孔策沃别墅。

斯大林的别墅戒备森严,有两道高大的围墙和整套电子警报系统,当然还有随处可见的持枪警卫和恶狠狠的警犬。能够有资格在凌晨时分进入别墅、和斯大林一道共进晚餐的人,才是真正能够在苏联政坛发挥影响力的人物。很多国家大事都是在斯大林的餐桌上决定的,包括克里姆林宫高层人物的荣辱甚至生死。当一个人得

宠时,他就总能出现在斯大林的餐桌边;反之,要是谁很久没有深夜去孔策沃别墅吃喝玩乐,那他就快完蛋了。贝利亚、马林科夫和赫鲁晓夫是斯大林家的常客,排在后面一点的是布尔加宁和卡冈诺维奇。有些斯大林讨厌或者猜忌的人,比如伏罗希洛夫,从未得到过这样的邀请机会。而莫洛托夫和米高扬在苏共十九大以后就被打入冷宫,有研究者认为,如果斯大林再活得久些,莫洛托夫和米高扬这样的人恐怕会死得很惨。

餐桌上的规矩很多,这就像中国的一句老话“伴君如伴虎”。斯大林吃每道菜之前。他会指定某个人先试吃,以防菜里有毒。赫鲁晓夫回忆说,有次桌上来了盘鸡

杂,斯大林说:“尼基塔(赫鲁晓夫),这个多好吃啊,你尝过了没有?”赫鲁晓夫吃了两口以后,斯大林才开始吃。

吃得高兴了就会喝酒,斯大林很喜欢挑动手下人斗酒,对于小圈子成员来说,拼命喝酒就是向斯大林宣示忠诚的一种形式。贝利亚、马林科夫和米高扬有时喝得快吐了,不得不让服务员往他们的杯子里偷偷倒入一些水或饮料。这种小伎俩搞不好会成为政敌的把柄,有一次,红军政治部主任谢尔巴科夫当众揭穿贝利亚往酒里

掺水,斯大林为此很生气,把贝利亚教训了一顿。

1945年,谢尔巴科夫死于酒精中毒诱发的心脏病。

日丹诺夫是谢尔巴科夫的姐夫,1948年也死于心脏病。吊诡的是,根据后来解密的克格勃档案,克里姆林宫医院心电图室主任莉季娅确认,日丹诺夫的死因是心

肌梗塞,可是其他医生要求莉季娅必须在死亡证明上写成肝硬化和高血压,这两种疾病都跟酗酒过度有关。谢尔巴科夫和日丹诺夫的奇怪死因后来引发了苏联历史上著名的“医生谋杀案”。我们后面会讲述。斯大林对医生像对厨子一样过分戒备,以至于他自己突发脑溢血的时候,身边一个人都没有,过了十个小时才得到医生抢救,显然为时已晚。

现在先来说说日丹诺夫,此人其实是个文艺理论家,自从1934年在苏共十七大上成为中央书记处书记之后,一直到死都在控制着苏联的意识形态,他被认为是仅次于斯大林的第二号实权人物。1934年基洛夫遇刺,日丹诺夫接任列宁格勒市委书记,他在列宁格勒筹建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并把俄联邦部长会议从莫斯科移往列宁格勒。日丹诺夫还把自己人安插到各个重要岗位,比如让库兹涅佐夫监督内务部,等于是监控贝利亚;又比如让经济专家沃兹涅先斯基去打压马林科夫,两派矛盾愈发激化。由于日丹诺夫功勋卓著。斯大林不能不用他,而且日丹诺夫事实上起到了牵制贝利亚和马林科夫的作用,但是他逐渐强大的实力又让斯大林深深忌惮。日丹诺夫死了,高兴的人很多。

两个案子和阴谋

1952年底的一天,斯大林召集他的小圈子成员到克里姆林宫,向他们宣读了莉季娅寄来的一封信——还记得她吗?就是给日丹诺夫进行死亡鉴定的那个女医生。这封信里说,包括斯大林的内科医生维诺格拉多夫在内的很多著名医生,涉嫌谋害国家领导人。“这些医生已经造成了日丹诺夫和谢尔巴科夫的过早死亡,而且他们

正在用同样的办法对付伏罗希洛夫元帅、科涅夫元帅、戈沃罗夫元帅和什捷缅科将军。”斯大林认为这封密信暴露了某些人的阴谋,有人正在图谋提前成为斯大林的接班人。

在场的所有人都沉默了。

斯大林决定再次发动清洗,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大规模整人了:很多医生锒铛入狱,斯大林亲自监督对医生们的审讯,他暴跳如雷地训斥国家安全部长伊格纳捷

夫:“如果你拿不到他们的口供,我就要砍掉你的脑袋!”伊格纳捷夫当然倾尽逼供手段,几乎所有被抓的医生都按要求“招供”了。

1953年1月3日,《真理报》发表了“医生谋杀案”的官方公报,称有九名医学教授是美英间谍,他们是“穿着白大褂的暗害者”,以谋害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为己任,日丹诺夫和谢尔巴科夫就是受害者。过了不久,正在生病的科涅夫元帅也写了一封长信给斯大林,声称自己也受到了和日丹诺夫同样的毒害。

日丹诺夫到底是怎么死的?这事到现在还是个谜,但谜底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自从1948年日丹诺夫这棵大树倒了以后,他的对手就可以从容地组织反攻,目标当然是把“列宁格勒集团”一网打尽。1949年开始,卡普斯京、库兹涅佐夫、普科夫、沃兹涅先斯基、罗季奥诺夫、祖金等人陆续被捕,1950年9月他们在列宁格勒出庭受审,审判的情况没有向外界公布。根据当时参加审判大会的列宁格勒州委党史研究所所长克涅切夫的回忆,几个被告被指控背叛祖国、组织反党小集团、进行反革命破坏活动。库兹涅佐夫在庭上辩解说:“我过去是布尔什维克,现在仍然是布尔什维克,不管判我什么罪,历史将证明我无罪。”

库兹涅佐夫一度是斯大林在很多场合公开宣布的接班人,他在1941年指挥了列宁格勒保卫战。在最危急的时刻,斯大林曾经当着政治局委员们的面,用红色铅笔给库兹涅佐夫写信:“亲爱的阿列克谢,所有的希望都在你身上,祖国不会忘记你的!”随后在信封里放了一包自己喜欢的香烟,命令手下当天用飞机把这封信送到列宁格勒。这是斯大林一生所写的唯一一封夹带礼品的亲笔信,可见他对库兹涅佐夫的信任。但是在日丹诺夫死后,斯大林就接到了很多告发库兹涅佐夫的密信,比

如说库兹涅佐夫在讲话中几乎从来不提伟大领袖斯大林的名字,还有人说,在库兹涅佐夫的领导下,列宁格勒防御博物馆修建得比莫斯科防御博物馆还要好,说明列宁格勒正在成为莫斯科之外的第二个中央,等等。眼花缭乱的告密信,逐渐让斯大林不再信任库兹涅佐夫。

库兹涅佐夫在法庭上的最后声明并没有挽救他,受审的这六个人都被判处死刑——虽然二战结束后苏联就废除了死刑,但是在“列宁格勒集团”的被告们受审时,死刑又恢复了,被告们甚至都不知道这种“新闻”。宣判之后一小时,行刑的枪声就响了。

最后的十九大

“列宁格勒案件”牵连了数百人,在库兹涅佐夫之后还有很多与他们有关的干部被秘密逮捕和枪决,更多的人被撤职和开除党籍。一直到斯大林死后的1953年7月,贝利亚也被揭发,他才承认伪造了“列宁格勒案件”的很多细节。1954年4月,苏联最高法院为“列宁格勒案件”涉案人员平反,已经当上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的赫鲁晓夫来到列宁格勒,宣布恢复受此案迫害的共产党员的名誉。再后来,人们知道是阿巴库莫夫、贝利亚和马林科夫共同策划,并且经过斯大林的同意,才最终伪造了“列宁格勒案件”。

这都是后话了,回到斯大林对医生的怀疑上——斯大林曾经问过卫生部长斯米尔诺夫:“斯米尔诺夫同志,您知道是哪位医生为季米特洛夫和日丹诺夫洽的病?”

“我知道,是鲍里斯-科甘。”

“奇怪,一个医生洽的两位病人都死了。”

“斯大林同志,医生在这件事上没有过错。据我所知,这位医生医学造诣很深。”斯米尔诺夫解释说。

斯大林沉默了。卫生部长的话并没有打消他的疑虑,他还记得当年列宁生病的时候,就是医生——那群该死的不懂政治的医生,命令列宁停止工作卧床静养。斯大林害怕自己有朝一日也被医生们禁锢起来而远离权力。

当然医生们是无辜的,斯大林死后,在“医生谋杀案”中被捕入狱的医生都获得了平反。但在当时,贝利亚全权负责了斯大林晚年的医疗保健工作,如果斯大林的健康出了问题,贝利亚难辞其咎。所以现在有研究者怀疑,“医生谋杀案”可能是在“列宁格勒案件”中被打压的日丹诺夫一派,发起的一次针对贝利亚和马林科

夫的复仇,连赫鲁晓夫都被认为与此案有关。还有人认为,这是斯大林在对贝利亚下手,他对身边这个秘密警察头子始终心存忌惮。

谁又知道真相是怎样呢?在斯大林的迟暮之年,他看到身边簇拥着无数奉承他的人。每个人都争先恐后地向他表达忠诚,赞美他是苏联历史上最伟大的领袖。1 952

年10月,斯大林召开了“十九大”——自从1939年的十八大以来,党章规定每三年就要召开一次的代表大会,已经有十三年没开过了。在苏联,人人都知道,党领导一切,而斯大林就象征着党。

在党的代表大会上,有两个角色备受瞩目,一个是宣读中央工作总结报告的,还有一个是修改党毒的报告人。一个人在这样重要的会议上担任什么工作,基本表明了他今后的政治前途,以及斯大林身后的权力格局。斯大林最后决定了大会议程,宣布马林科夫作中央工作总结报告,修改党童的报告则交给了赫鲁晓夫,马林科夫、贝利亚和赫鲁晓夫三人共同负责审查所有的报告稿。

这样安排的用意伺在呢?日丹诺夫死后,马林科夫主导了“列宁格勒案件”,他成了克里姆林宫的二把手,作总结报告理所应当。倒是赫鲁晓夫的崛起颇让人感觉

意外,他长期在基层工作,1949年调回莫斯科任第一书记。党章并不是赫鲁晓夫熟悉的领域,由他来负责修改党章的报告,其实是斯大林为了制约马林科夫和贝利亚的一手棋。果然,在审查报告稿件时,贝利亚认为赫鲁晓夫的稿子太长,坚持删掉了大量文字,以试图削弱赫鲁晓夫的影响力。

1952年10月5日,十九大开幕。莫洛托夫致开幕词,然后是马林科夫的长篇报告——现在每个人都清楚,马林科夫就是斯大林选定的接班人了。马林科夫讲完以后,赫鲁晓夫拿着一份被删减得很短的稿子上台,很多人等着看他的笑话。可是赫鲁晓夫却读得很有气势,富有感染力。报告的最后,赫鲁晓夫大声高呼:“党和人

民的领袖、我们一切胜利的鼓舞和组织者斯大林同志万岁!”

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根据赫鲁晓夫的提议,党的名称由“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改为“苏联共产党”,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1991年苏联解体。

斯大林在大会结束前出场,发表了很短的、只有六七分钟的讲话,这是他最后一次站在这样的场合发表演说了。斯大林说:“有人愚笨错误地认为,我们党已成为

一股强大的力量,不再需要他人支持。这是丑陋的。我们的党和我们的国家永远需要世界兄弟人民的信赖、认同和支持……如今一切都不同了。从中国、朝鲜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又诞生了新的人民民主国家……在他们的眼前有着苏联,人民民主国家斗争胜利的榜样。他们能够从这些榜样身上汲取教训,少走弯路。”

中国共产党也派了一个代表来出席大会,他是刘少奇。

斯大林讲完,会场掌声雷动,代表们全体起立,高呼“斯大林万岁”。

那时候没人知道,这个以铁腕统治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将近三十年,领导红军取得卫国战争胜利的政治强人,只剩下四个半月的寿命了。

巨人倒下的谜团与震动

1953年3月5日晚,斯大林在孔策沃别墅逝世。一个看起来永远战无不胜的巨人轰然倒下,激起重重迷雾。许多人不敢相信这一事实——有的是因为太崇拜他,有的是因为太畏惧他。俄罗斯历史学家爱德华·拉津斯基记录了人民的震惊:“他也有一般人的白血球!难道死神真敢把他带走吗?人们往报纸编辑部投寄难以计数的神奇药方,就连自己去死也在所不惜,只要他能活下来。”

当意识到他真的死了,人们开始对他的死因做出猜测。六十年来,这一直是学界和民间热议的神秘话题。近日,《柏林信使报》首次公布了长达十一页的斯大林尸检报告,此前这份报告一直锁在俄罗斯社会政治史国家档案馆中。德国历史研究所历史学家马西亚斯·乌尔(Matthias Uhl)找到它,宣称:“有关斯大林死因的阴谋论不是真的,他因身体原因在莫斯科附近别墅中去世。”报告显示,斯大林患有严重高血压,脑部和心脏动脉硬化,脂肪肝已经快要病变为肝硬化。其左侧大脑中风,伴随胃出血,导致其最终窒息死亡。

远离医生 熬夜酗酒蒸桑拿

斯大林的健康状况早已埋下隐患。“医生谋杀案”事件之后,就像斯大林的女儿斯维特兰娜说的,“维诺格拉多夫被捕了,他再也不相信任何人,不让任何人接近他”,新人休想插进来;计谋也成功了:讳疾忌医使斯大林亲手将自己推向死亡的边缘。

在斯大林最后的日子里,直接负责警卫工作的里亚斯诺伊将军回忆道,尽管患有血压高或时常发生心绞痛,斯大林也不叫医生。在去世前几天,他还在坚持“自我医疗”,不许医生靠近,只派工作人员带着他的药品单子去普通的药房抓药。在中风前一天,他还按西伯利亚的老习惯独自蒸浴,这可是任何一个医生都不会允许的危险行为。

斯大林仍像往常一样,一天公务结束,将“亲密战友”们拉到他的秘密行宫孔策沃别墅一起吃喝。孔策沃别墅有专职试毒员,酒菜端上桌前都经过检查,贴上标签:“未发现有毒物质”。斯大林并不信任试毒员,他总会热情招呼来客先吃,看“小白鼠”们没什么反应,自己才吃。

他怕被人毒害,却又极不注意养生。警卫长雷宾回忆道:“斯大林对自己健康的态度很糟糕:碰上什么时候就什么时候吃午餐,也不遵守任何饮食的规定。他很喜欢吃蛋,这能促使血管里产生有害物质。”

陪斯大林吃晚饭是殊荣也是苦差,尽管明天一早还要工作,每个人都必须竭尽所能猛灌自己,喝少了怕被斯大林怀疑不忠,喝多了又怕酒后失言。布尔加宁曾对赫鲁晓夫说:“你以一个朋友的身份来到斯大林的席间,然而你从不知道你自己能否回到家里去,还是要被车子接走——送到监狱里去!”席间,斯大林总是抽着烟斗,满意地看着高官们醉后互相捉弄,开着粗鲁的玩笑,互相往座椅上塞西红柿让对方坐碎,或往酒杯里偷偷撒盐??一直闹腾到天亮,一个个烂醉如泥地被警卫拖走。

噩梦般的夜宴终结于1953年2月28日。这是一个星期六,斯大林与贝利亚、马林科夫、赫鲁晓夫、布尔加宁等酒友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不眠之夜。赫鲁晓夫回忆,斯大林喝了很多酒,但身体状况看上去没受什么影响,兴致很好。3月1日凌晨四五点钟,斯大林送客,据警卫员赫鲁斯塔廖夫说,他关上门后,斯大林对他说:“睡觉吧,你们都睡去吧!”赫鲁斯塔廖夫兴奋地传达给另外两名同事,他们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斯大林从未下过这样的命令,平常他只是问:“想睡觉吗?”然后用眼睛把警卫从脚到头狠狠地看一遍,像要看穿了似的。

赫鲁斯塔廖夫传达的命令是真的吗?在其他警卫都睡觉的时候,他干了什么?这些都是谜团。后来赫鲁斯塔廖夫生了病,很快就死了。

中风十几小时未抢救

3月1日上午十点,警卫们一觉醒来,像往常一样在厨房集合,安排一天的工作。斯大林的房间没有动静,一直持续到下午,没人敢去一探究竟。斯大林立过规矩:如果他房中“没有动静”,决不允许别人进去,否则严惩不贷。而且他的作息颠倒混乱,白天任何时候都有可能在睡觉。

焦灼的一天过去了,直到晚上十点(也有说是十一点),工作人员才发现“当家的”躺在房间地板上,冻得不轻。他们把他抱起放在饭厅沙发上,那里通风好,又给他盖上毯子,然后电话通知贝利亚、马林科夫、赫鲁晓夫和布尔加宁到场。赫鲁晓夫等人做了一个奇怪的决定:“我们知道了这一切以后,大家觉得:既然斯大林处在这种不便见人的状态,让他知道我们在场是不适宜的。于是我们就分手回家了。”几小时之后,也就是3月2日凌晨,赫鲁晓夫称他又接到电话,说斯大林睡得很熟,不太正常,已经叫了医生。于是“四人团”又赶到孔策沃别墅。

但据警卫洛兹加乔夫的说法,凌晨三点钟只有马林科夫和贝利亚过来了,根本没有赫鲁晓夫。贝利亚朝洛兹加乔夫骂道:“干什么你弄得大伙儿惊慌失措?‘当家的原来睡得很安详。咱们走吧,马林科夫!”3日早上七点多,赫鲁晓夫才来。八点半到九点的时候,医生到了,此时距离斯大林中风倒地至少已经十几个小时。

一些老布尔什维克一度盛传,趁警卫睡觉,贝利亚派了一名男副官——还有一种说法是女的,假装给斯大林送文件,迎面给他泼了醚,在斯大林晕倒后,又给他注射了几针慢作用的毒药,由此造成中风假象。研究者认为这种说法不太有根据。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对于一个七十三岁的中风老人,四人团十几个小时不给他派医生,已经足够置其于死地。

官员轻松得像去掉尿布的孩子

医生开始采取抢救措施,斯大林几次睁开眼,但不能说话。他的儿子瓦西里和女儿斯韦特兰娜被叫来了。瓦西里醉醺醺的,一进门就嚷了起来:“坏蛋,他们害死了父亲!”斯维特兰娜发现,簇拥在父亲床前的医护人员她一个都不认识。

3月5日,斯大林脉搏减弱。贝利亚走到他跟前说:“斯大林同志,有什么话请说吧。全体政治局委员都在这里。”3月5日晚八点,苏共中央委员会、苏联部长会议和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联席会议召开,赫鲁晓夫主持会议,苏联卫生部长特列季亚科夫通报了斯大林的健康情况。据参加会议的作家西蒙诺夫回忆,出席这次会议的老政治局委员们身上散发着轻松感,“主席团的成员们终于辞掉重负,解脱束缚,像一群去掉尿布的孩子”。

3月5日21点50分,斯大林“终于”逝世。斯维特兰娜写道:“在最后的一刻,他突然睁开了双眼——那又似疯狂,又似愤怒的眼神充满了临终的恐惧??此时他忽然抬起了左手,好像是指向上面的某个地方,又好像在威吓着我们所有的人??又过了一分钟,他的灵魂在做了最终的挣扎之后,就飞出了躯壳。”

人们默默地伫立在榻前,突然贝利亚跳到走廊上,毫不掩饰胜利喜悦地高喊:‘赫鲁斯塔廖夫!叫车!”他急速驱车去克里姆林宫。在场的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中有一人说,贝利亚前去“夺权”。贝利亚过于夸张的表现让人疑惑。不管是不是他干的,他似乎都有意向人们宣示:没错,斯大林就是我收拾的,因此我也能收拾你们。他的高调的确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也加速了他的坠落。

天安门挂遗像 周恩来吊唁

苏联宣布全国默哀八天,所有部门、司局、工厂停止工作。退役军官都穿上了原来的军服,仿佛如临大敌重回卫国战争时期。斯大林躺在工会大厦的圆柱大厅,几公里长的队伍蜿蜒在莫斯科的大街小巷,人们向普希金大街缓缓移动,军队和卡车勉强维持着秩序。

美国方面把斯大林逝世看作难得的机遇。经过一个多月的深入讨论和反复修改,美国政府敲定了心理战略计划,利用美国之音、自由欧洲电台等工具对苏联、东欧等国进行宣传战。艾森豪威尔发表演说,声称“一个时代已随约瑟夫·斯大林的逝世而结束”,美国准备与所有诚心致力于和平的国家一起为和平而努力。他反问“苏联准备做什么?”1953年6月1日,捷克斯洛伐克发生反对货币改革的骚动,自由欧洲电台立即强调,斯大林逝世后苏联政权虚弱,鼓励捷克军队忠于人民而不是布拉格政府。

万里之外的中国,自3月7日至9日,全国下半旗致哀;全国各工矿、企业、部队、机关、学校及人民团体一律停止宴会、娱乐活动。

斯大林的突然去世对毛泽东不可谓不是个打击,当时中朝和美方正在停战问题上艰难地对峙,苏联的态度至关重要。1952年8月,美国同意遣返战俘8.3万人,其中朝鲜战俘7.6万,中国战俘只有6400人,不到中国总战俘数的三分之一。金日成有意让步,中方坚持要美方遣返全部战俘。斯大林给予了中方支持,明确讲:“对美国必须强硬。中国同志必须了解,如果美国不输掉这场战争,那么中国永远也收复不了台湾。”斯大林刚逝世,苏联政府致信毛泽东和金日成,提出:从中、朝、苏三国利益出发,应当在停止战争方面表现出一种“主动精神”。最终中国只得到7110名战俘,1.4万名志愿军战俘被“拒绝遣返”。毛泽东和彭德怀都感到非常遗憾,他们认为如果再打一段时间,可以争取在更有利的条件下结束这场战争。美国陆军上将克拉克承认,到1953年7月的时候,“志愿军已经极大地改善了它的后勤、空防和火力状况”。

1953年3月7日早上,周恩来率吊唁团离开北京,随团有李富春、郭沫若、张闻天、罗瑞卿等。中午飞机经停乌兰巴托,蒙古总理泽登巴尔等高级官员登机一同前往莫斯科。经过几次转机,两国代表团于3月8日下午抵达莫斯科,米高扬接机。当天晚八点,中国代表团到工会大厦瞻仰遗体,敬礼完毕后被引导到休息室休息,然后开始轮流守灵。郭沫若在1953年1月曾与宋庆龄共同受到斯大林接见,告别时与斯大林握了手。他在回忆文章中写道:“穿着大元帅服的斯大林的遗体静静地仰卧着,闭着眼睛。遗容是那么的肃穆、和蔼,仿佛还在呼吸。平放在腿上的两手,也仿佛还有脉搏在皮下跳动??我是最后握了他的温暖的手的一个中国人,但仅仅相隔五十来天,依然还在我手上的斯大林的温暖谁能相信不依然还在斯大林的手上呢?”

3月9日,莫斯科还在冬天,飘着零星雪片。周恩来八点钟先到工会大厦护灵,中国代表团其他人在九点钟到红场参加葬仪。在纪实录像上可以看到,周恩来走在送葬队伍的前列,与贝利亚、马林科夫和赫鲁晓夫并排。

北京天安门广场也举行了隆重的追思大会,60万北京市民参加。天安门城楼上原本悬挂毛泽东照片的位置,挂上了斯大林巨幅遗像,毛泽东向遗像献花圈,朱德致悼词。全国县以上行政地区设灵堂挂遗像,同期举行追悼会。

葬礼当天,莫斯科全城人涌向工会大厦,局面失控,很多人被踩死,也有的被挤晕,得不到救治最终死去,因为救护车在国丧期间停止了工作。俄罗斯历史学家爱德华·拉津斯基写道:“不流血,斯大林是不会走的。于是那些被挤死、被踩死的人们加入了数百万被他害死的人的行列。”哭声惊天动地,通过无线电传播向天空,几千名来自斯大林故乡格鲁吉亚的专业哭灵女人,身穿丧服走在追悼队,斯大林的水晶棺抬进列宁墓,和列宁的遗体并列,用保鲜技术存放了八年。在赫鲁晓夫安排下,1961年10月31日深夜,斯大林的遗体从这里被请出来,葬于克里姆林宫围墙下的苏联领导人墓地。大理石墓碑上只写着: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1879-1953。

贝利亚:被秘密处决的改革者

斯大林死后,没有立刻出现一个能压服苏共党内其他竞争者的替代者,苏联出现了一种集体领导的状况。在这些所有的掌权者中,贝利亚是拥有实际权力最大的一个。在当政的三个月时间里,他推行了一系列针对斯大林集权体制的改革措施。然而好景不长,锋芒毕露的贝利亚很快就被党内其他同志们联合扳倒、处决。至今背负着不实的罪名。

贝利亚掌控最大权力

1953年3月5日,在斯大林只还剩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苏共中央、苏联部长会议和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举行联席会议,落实此前苏共中央主席团常务委员会对国家未来权力架构的规划。当时排在苏共中央主席团第一位的依旧是斯大林,紧随其后的是马林科夫和贝利亚,赫鲁晓夫排在第六。

主持会议的赫鲁晓夫先让卫生部部长通报了斯大林的病情,然后请马林科夫讲话。马林科夫开宗明义地说:“大家都清楚。国家一刻都不能没有领导人。”他阐述

了会议目的后,贝利亚发表讲话:“我们相信,诸位会同意我们的意见,在我们党和国家经受困难的时刻,我们只有一名出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职位的候选人——这就是候选人马林科夫同志。”与会者呼声响起:“正确!通过!”

会议还通过,国家安全部(克格勃)与内务部合并为新的内务部,由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贝利亚兼任部长,赫鲁晓夫任苏共中央委员会五位书记之一。在斯大林执政晚期,国家的行政权力集中在部长会议(相当于内阁),而党中央的权力局限在掌控意识形态和宣传工作。马林科夫成为苏联名义上的权力最大者,但是斯大林

钦定的这位继承人只是一位“伴食宰相”,没有魄力掌控这样一个大国。正如斯大林说的那样:“马林科夫是个好秘书。他能很快地起草决议。你交给他一些任务他可以完成得很好,但他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缺乏创造性。”因此真正取代斯大林的其实是排在苏共第三位的贝利亚。贝利亚在1938年开始执掌内务部,后任部长会议副主席,负责能源、军工等工作。在卫国战争中负责生产武器,因功被授予元帅军衔。贝利亚参与过刺杀托洛茨基、卡廷惨案等事件,组织了苏联原子弹、氢弹的研发。

有人问贝利亚:“我想请教,哪些问题应在部长会议解决,哪些问题由党中央解决,应当有什么界限。如果党中央和部长会议的领导不能由一个人兼任,那就应比较明确地把在党中央和部长会议研究的问题区别开来”。贝利亚轻蔑地说:“什么党中央?让部长会议决定一切,党中央只管干部和宣传。”贝利亚要求赫鲁晓夫给他打电话汇报工作,他也常打电话问赫鲁晓夫:“为什么不打电话?”“没有时间,”赫鲁晓夫回答说,“有事”。“你要常打电话给我,”贝利亚以命令的口吻说。

贝利亚的“百日维新”

贝利亚当权后出台了一系列改革举措,首先就是发布命令平反冤假错案,重审斯大林钦定的克里姆林宫医生案、被捕的前国家安全部工作人员案、前苏联军事部的领导被控案等冤案,对受害者进行平反。贝利亚还向苏共中央主席团递交了一份大赦草案报告,指出当时在监狱、劳改营等服刑的犯人有252.64万,占总人口的

1.39%。苏共中央主席团批准了贝利亚的草案,使103-2万人被释放回家,其他除犯“反革命罪”的政治犯外,刑期在五年以上者减刑一半。需要指出的是,贝利亚在抨击斯大林的同时,有意对自己参与的政治镇压运动避而不谈。

为缓和民族矛盾,贝利亚主张加盟共和国的领导由非俄罗斯族人士出任;要改善国际关系,92利亚谋划改善苏联同南斯拉夫的紧张关系。1951年1月一1953年4月,约有50万人从东德迁往西德。贝利亚在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上问道:“德国这个社会主义给了我们什么?那里到底在搞怎样的社会主义?”贝利亚主张不耍在东德照搬苏联的集体农庄制,被他的党内同志激烈反对。

在自己执掌的内务部,贝利亚也没有手软。他发布《关于禁止对被捕人员采取任何强制措施和体罚措施的命令》,禁止折磨被捕者。贝利亚将原属内务部的各生产经营总局、建筑局、企业等移交给相关政府部门,把劳改营与军事化的警卫人员划归给司法部。

有一些贝利亚推行的改革,在他被捕后就即刻被取消了。如贝利亚要求改革苏联的户籍制度,废除了不给农民发放国内护照的规定,冲击了集体农庄制。又如他看到个人崇拜的危害。提出禁止在游行时使用党和政府领导人肖像等。

无论贝利亚的“百日维新”出于何种目的,只为攫取权力也好,真诚地“拨乱反正”也罢,他的这些举措在客观上都起到了初步清算斯大林主义的作用,稳定了后

斯大林时代的社会秩序。

贝利亚束手就擒

正当贝利亚将全部精力投身改革的时候,赫鲁晓夫与马林科夫走到一起。赫鲁晓夫在鼓动马林科夫时说:“首先你必须明白,贝利亚的所作所为是有着反党企图的。我们不能容忍他这么搞下去。我们必须反击。“这是一个阴谋家,他认为大家都是傻瓜,而他,也只有他才是个伟大的情报工作者,什么都懂。但我们并不像他

所想的那样傻。他为了达到挑拨的目的,做了许多坏事。”事实上,贝利亚试图独揽大权,才是让马、赫二人心生不满的真实原因。他们随即分头行动,争取到了苏共中央主席团其他成员的支持,结成了反对贝利亚的政治联盟。

一张大网已经布好,只待收网,就能将猎物一举擒获。马林科夫与赫鲁晓夫为了不打草惊蛇,一再主动向贝利亚示好。在收网前的一天,他们三个人还同乘一辆车回家,贝利亚与赫鲁晓夫友好地握手告别。

1953年6月26日,部长会议主席团与苏共中央主席团联合开会。马林科夫在会议开始时说:“我们来讨论党内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务必马上讨论。”赫鲁晓夫随后提议讨论贝利亚的问题。贝利亚慌张地抓住身旁老朋友的手:“千什么,尼基塔,你在说什么呢?”赫鲁晓夫道:“听着。你马上就会知道的!”赫鲁晓夫列举了贝利亚的“飘删㈨似和国与苏联党中央门关系等,他最后总结说:“我对贝利亚所作所为的观察,使我得出这样一个印象,他绝不是一个共产党员,他是一个出于个人主义目的钻进党内的野心家。他的傲慢自大令人不能容忍。他在党内的所作所为绝非一个忠诚老实的共产党员所能做出的。”

这时马林科夫本应出来发表意见,但他一时不知所措。赫鲁晓夫见状就越俎代庖地发起动议,要求中央委员会主席团解除贝利亚部长会议副主席和内务部长的职务,并撤销他在政府中的其他一切职务。还在紧张状态中的马林科夫没有提议主席团表决,就按下了预先设置好的秘密按钮,朱可夫和莫斯卡连科冲了进来,逮捕了贝利亚。第二天,内务部在全国各地的头目也都相继落网。

7月2日。苏其中央召开“七月会议”,马林科夫在会上作了《关于贝利亚反党叛国的罪行》的报告。报告称,“贝利亚企图把内务部凌驾于党之上,企图把党中央和政府置于内务部的监督之下,简直令人不能容忍。”还说,“斯大林同志逝世已有三四个月了。大家本应识破和看清贝利亚所有丑态,本应看出他是我们党中央团结的破坏者,本应团结起来,齐心协力,我要强调的是完全彻底地齐心协力,解决贝利亚问题。”贝利亚被昔日同志们揭发为一个血腥刽子手、帝国主义的间谍、贪恋权力的阴谋家和道德败坏的野心家。

当年12月,苏联最高法院特别法庭对贝利亚一案进行了秘密审判,指其犯有“叛卖祖国、组织反苏阴谋团伙以攫取政权,建立资产阶级国家,实行反对忠于党和人

民的政治活动家的恐怖行动”的罪行,判处贝利亚及其同伙死刑,没收财产、不得上诉。23日,贝利亚被秘密处决。

在逮捕贝利亚过程中立下头功的赫鲁晓夫当上了苏共中央第一书记,部长会议主席马林科夫成了他的下级。在斯大林死后的第一轮权力斗争中,赫鲁晓夫成为最大的赢家。(参考资料:《赫鲁晓夫回忆录》、沈志华主编《苏联史档案选编》、谢尔戈·贝利亚《我的父亲贝利亚》、徐隆彬《赫鲁晓夫传》、陆南泉等主编《苏联真相》等)

赫鲁晓夫为何清算斯大林

斯大林死后,马林科夫、贝利亚与赫鲁晓夫成为苏联的“三驾马车”,共同执政。先是赫鲁晓夫联手马林科夫,处决贝利亚;到了1955年,马林科夫也在与赫鲁晓夫的斗争中败下阵来,失去了部长会议主席的职位。赫鲁晓夫从这时开始了彻底清算斯大林的行动,逐渐打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

钳工赫鲁晓夫的发迹

赫鲁晓夫生于1894年4月17日,祖父和父亲都是农民,家境贫寒。他在15岁时就辍学到一家德国人开的工厂做钳工,负责维修矿井。后来他读到《共产党宣言》,领导过矿工罢工。1918年,赫鲁晓夫成为一名布尔什维克,存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战斗中因功被任为一个矿井的副矿长。1925年的联共(布)十四大上,只是普通代表的赫鲁晓夫第一次见到了斯大林。那时的赫鲁晓夫觉得斯大林是一位很有民主精神的领袖。

赫鲁晓夫后来又做过区委书记、乌克兰组织部副部长等职,进入莫斯科工业学院,以反对“右倾路线”,打击布哈林的支持者卓有成效而被斯大林所注意。更重要的是,身为学院党委书记的赫鲁晓夫在这里结识了斯大林的第二任妻子阿利卢耶娃。赫鲁晓夫刻意表现出的谦虚谨慎给这位苏联“第一夫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对这股帮了他大忙的“枕边风”,赫鲁晓夫后来存同忆录中称之为是“中了彩票”。1935年,赫鲁晓夫当上莫斯科市委的第一书记。赫鲁晓夫的青云直上其实也是受益于“大清洗”,斯大林杀掉了一批“老革命”,就只能再重新提拔干部来填补这些空缺。

赫鲁晓夫当时是“大清洗”的鼓吹者,1937年1月,莫斯科大审判刚一结束,赫鲁晓夫就带领莫斯科党委会到红场组织演说:“我们同意这一判决并且宣布:凡是企图阻挡我们向共产主义社会胜利进军的敌人,都将被我们粉碎和消灭……我们应当更加警惕并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加紧工作,以便消灭和铲除这些卑鄙的杀人犯,法西斯特务、托洛茨基分子、季诺,维也夫分子及其右翼同谋犯的一切残余。”因赫鲁晓夫对“大清洗”的鼓吹与参与,他在1938年1月被选为苏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跻身苏共最高层之列。

不久,斯大林召他到办公室,交代了一项重要任命:“我们希望派你到乌克兰去领导那里的党组织。”乌克兰是苏联内仅次于俄罗斯的第二大加盟共和国,赫鲁晓夫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能力管理好这个地区。斯大林对心存疑虑的赫鲁晓夫说:“不准再辩白了,你就去乌克兰。”一年后,赫鲁晓夫成为政治局委员。

斯大林下令处决赫鲁晓夫之子

迎接赫鲁晓夫到来的是一个处于无政府状态边缘的乌克兰,仅1937年这里就有15万党员被逮捕,自共和国一级的官员往下幸免者寥寥。赫鲁晓夫好不容易才将整套班子重新搭建起来,当起他的封疆大吏。赫鲁晓夫在乌克兰任上兢兢业业,与德国作战期间,也一直冲在前线。

战争为赫鲁晓夫提供了施展拳脚的机遇,但也让他失去了爱子。赫鲁晓夫的长子列昂尼德是一名战功突出的飞行员,他所驾驶的飞机曾在一次战斗中被德军击落,列昂尼德摔断了一条腿。1943年3月11日是列昂尼德最后一次出战,他存战斗中与机组失散,随后下落不明。赫鲁晓夫看到的战斗报告说:“我们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一直对您儿子的生还抱有一线希望,然而使他未能归队的种种情况和已经过去的这个期限,令我们不得不得出沉痛的结论:您的儿子近卫军上尉尼基季奇·赫鲁晓夫在抗击德寇的空难中英勇阵亡。”

然而几年前有回忆录披露,列昂尼德其实落到了德国人手中,并很快投降。斯大林震怒之下,命令精锐的反问谍部队“营救”列昂尼德。最后列昂尼德竟真的被苏军从德军手里抢了出来,绑架同莫斯科。莫斯科军区军事法庭很快判处列昂尼德死刑。

赫鲁晓夫先是以为自己痛失爱子,后来儿子死而复生,谁知最后要面对的却是列昂尼德被枪决。为了救儿子一命,赫鲁晓夫找贝利亚,找斯大林,甚至还要求召开了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商讨列昂尼德的问题。马林科夫、莫洛托夫、贝利亚等人都主张维持原判,斯大林做总结发言,他淡定地对赫鲁晓夫说:“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应当站稳立场,同意同志们的意见。如果这样的事发生在我儿子身上,作为父亲,我会怀着深深的痛苦接受这一公正的判决!”

话已至此,列昂尼德必死无疑。这件事无疑在赫鲁晓夫心中留下了一道伤痕,据说他曾私下对朋友说:“列宁曾为哥哥报复了沙皇全家,我也要为儿子报复斯大林,尽管他已经死了,我也非要让他尝到我的厉害不可。”

因为儿子的死,赫鲁晓夫与斯大林结下了一段私仇,但这没有阻止他在苏共体制内的提升。1944年,赫鲁晓夫五十岁生日时,联其(布)中央委员会发来贺电,称他是“斯大林的真正战友”。

然而后面发生的几件事打破了赫鲁晓夫在斯大林心中的良好形象。1946年乌克兰发生大旱,粮食减产,这个“欧洲粮仓”非但不能再给其他地区供给粮食,还不得不伸手向中央请求援助,斯大林因而斥责赫鲁晓夫是靠不住的人。赫鲁晓夫为此一度失去了乌克兰第一书记的位子,他的仕途在这里停顿了一下,但很快发生了转机。1948年乌克兰就获得了一个大丰收,随后乌克兰共产党十六大召开,莫斯科《真理报》盛赞“乌克兰的布尔什维克在国民经济的各方面,在文化、科学和艺术的发展上所取得的辉煌胜利。”赫鲁晓夫主政十年之久的乌克兰成为各加盟共和国学习的模范。苏联的“三驾马车”

1949年12月,正在主持会议的赫鲁晓夫接到一个电话,听筒那边响起的是马林科夫的声音。赫鲁晓夫问:“情况紧急吗?”马林科夫回答:“非常紧急。明天早晨马上乘飞机来。”放下电话的赫鲁晓夫不知道这突然的召唤意味着什么,所以他在行前处理好了一切——以防不测。

幸运的是,斯大林叫赫鲁晓夫回莫斯科是要重用他:“告诉我,你是否感到在乌克兰待的时间够长了?你正在变成一个名副其实的乌克兰农学家!现在是你回到莫斯科工作的时候了。我们的意见是,你应当就任莫斯科市和莫斯科州的党委第一书记的老职位。”赫鲁晓夫没有把心里的喜悦表现在脸上,他说:“在乌克兰,我一向得到很好的待遇,我感谢协助我管理乌克兰事务的每一个人。然而,我仍旧乐于返回莫斯科。”斯大林交给赫鲁晓夫一封匿名举报信,要他按图索骥地揪出这个阴谋集团。

虽然在1949年斯大林七十大寿的时候,赫鲁晓夫获得了与毛泽东一起坐在斯大林左右的殊荣,显示了地位的特殊。他也在《真理报》发表文章说:“斯大林同志最伟大的功绩就在于他同人民的敌人——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人、托洛茨基分子、季诺维也夫分子、布哈林分子以及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进行了残酷的斗争,捍卫了列宁学说的纯洁性和我们党的统一与钢铁般的团结。”赫鲁晓夫称斯大林是“亲生父亲、英明导师、党和苏联人民以及全世界劳动者的天才领袖”。

表面上看,斯大林抬举赫鲁晓夫,千里马感恩伯乐,但实际上恰如布尔加宁曾对赫鲁晓夫说的那样:“你以一个朋友的身份来到斯大林的席间,然而你从不知道你自己将回到家里去,还是将被汽车接走——送到监狱里去!”赫鲁晓夫在莫斯科“伴君如伴虎”,如履薄冰地工作着,平安地熬死了斯大林。

斯大林死前从未确定继承人,但在苏共的普通党员和苏联广大老百姓看来,二号人物莫洛托夫就是当然的未来领袖。在苏联的极权体制下,高层政治都是在暗箱中进行,所以绝大多数的普通人不会知道,莫洛托夫的妻子热姆丘任娜在1948年因涉嫌参与犹太复国主义被逮捕了,此后莫洛托夫失势。

在后斯大林时代的权力布局中,马林科夫、贝利亚和赫鲁晓夫是构成权力核心的“三驾马车”,莫洛托夫位高权轻,布尔加宁则以国防部长的职位控制苏军。赫鲁晓夫与马林科夫联手推倒贝利亚后,一个控制党权,一个执掌政权,起初还能同舟共济,但是矛盾很快也就暴露了出来。在苏联这样的国家,注定是要“天无二日”的。

赫鲁晓夫有枭雄魄力,马林科夫通常表现出的则是优柔寡断,党权逐步凌驾在了部长联席会议之上。1954年12月,在苏共新领导人们“拨乱反正”时,“列宁格勒案件”牵连出了马林科夫,有证据显示当初正是他同贝利亚一同伪造了材料,炮制出这起冤案。马林科夫一下变得十分被动。在具体的工作成绩上,赫鲁晓夫主抓的农业势头良好,垦荒运动在全国都进行了起来。与之相反,马林科夫自己不懂农业,负责的工业又遇到了很大困难。

1955年2月,马林科夫最终被迫辞去部长会议主席的职务,他在辞呈中说:“我清楚地看到,由于缺乏地方工作的经验,以及没有在部里或其他经济机关中直接管理过国民经济的某些部门,我在执行部长会议主席这个复杂和责任重大的职务时产生了不好的影响。”马林科夫改任部长会议副主席兼电站部部长,布尔加宁继任为新的部长会议主席。几个月后,奠洛托夫也被免去了外交部长的职务。

到了清算时刻

赫鲁晓夫的对手们虽然还在,但党内老大的地位已经确立,他终于有能力放开手脚,清算一下斯大林的罪恶了。在苏共中央主席团成员中,最早提出反对个人崇拜的其实是马林科夫,他在斯大林死后的第五天,就率先指出了这个问题。随后贝利亚开启一系列改革,相当于在政策层面上否定斯大林。

在斯大林死后不长的一段时间内,苏共中央主席团收到了大量军政干部鸣冤的材料,他们大多是肃反运动的受害者。斯大林的继任者们不得不思考:要如何评价这位掌舵苏联三十余年的领袖?对外和国内贸易部部长米高扬首先找到赫鲁晓夫,他说:“应该找个时候,即使不向全党,至少也耍向斯大林去世后第一次党代表大会的代表们报告以前的情况。”他接着说:“当然,我们是负有一定责任的。但我们可以说明我们当时的工作环境。如果我们自己主动这样做了,诚实地向代表大会代表说明事实真相,大家就会原谅我们。至少他们会说,我们是诚实的。而如果我们不这样做,那我们就会身败名裂。”赫鲁晓夫对米高扬说的话深以为然。

斯大林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大清洗”,马林科夫、赫鲁晓夫这些苏共高层都或多或少地参与其中,所以他们在批判斯大林的问题上小心翼翼。1955年的最后一天,苏共成立了一个以中央书记波斯别洛夫为首的委员会,审查1935年-1940年被迫害者的案件,着重研究十七大选出的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和大会代表的命运。委员会后来审阅了内务部、监察机关和最高法院的档案,以及地方契卡人员上报的镇压情况。

1956年2月初,苏共中央主席团专门开会讨论斯大林问题时,赫鲁晓夫开门见山地问与会者:“我们有没有勇气讲事实真相?”米高扬、波斯别洛夫等说,必须披露斯大林直接指挥的恐怖活动;奠洛托夫则说,报告中也耍肯定斯大林作为列宁事业继承者的贡献。米高扬第一个起来反对,机械制造部部长萨布罗夫更质问说:“如果事实确凿,难道这是共产主义吗?这不能饶恕。”马林科夫表示同意。只有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站在莫洛托夫一边。

赫鲁晓夫在会议结束时说:“斯大林曾忠实于社会主义事业,但他做事很野蛮,他毁灭了党。他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他反复无常,丧失了人所具有的神圣的东西。”

斯大林执政期间,所有权力都集中在他一个人手里,即便是贝利亚、马林科夫和赫鲁晓夫也都仅仅知道自己所负责的那一块事务,所以新的苏其中央主席团委员们对斯大林究竟冤杀了多少人、关押了多少人并不十分了解。当波斯别洛夫的审查报告出炉时,他们也禁不住瞠目结舌。

报告显示,从1935年- 1940年有192万人因“反苏”被逮捕,其中有68万多人被枪决,从中央各机构到地方的共和国、边疆区和州党委,无不被波及。出席联共(布)十七大的139名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中有98名被逮捕或枪决;1966名代表中.1108名被逮捕,848名被杀。这些大量的“反苏”、“阴谋”案件都没有什么真凭实据,几乎全部是以刑讯手段屈打成招。

赫鲁晓夫看过报告后说:“斯大林作为领袖是站不住脚的。如果他消灭所有的人,那还叫什么领袖?我们应该拿出勇气,说明事实真相。”莫洛托夫再次要求,报告中需要申明“斯大林是列宁事业继承者”,因为国家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实现了工业化,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

有人想做“和事佬”,建议采取折中的办法:将斯大林时期分为两部分,以1935年为界,此前斯大林是“虔诚的马克思主义者”,此后就不再是马克思主义者了。马林科夫这时表现得颇有魄力:“同敌人的任何斗争,都不能说成是消灭干部的理由。不要分两个阶段,都要同个人崇拜联系起来,以此来真正恢复列宁的形象。”

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们在会上分成两派,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总的来说,要求在二十大上通报斯大林肃反与个人崇拜问题的一方占了上风。奠洛托夫等人无力回天,只能被动同意了公开波斯别洛夫委员会报告的决议。

那么下面需要讨论的就是:这个报告要由谁来宣读?1956年2月13日,二十大开幕前一天的会议上,赫鲁晓夫和米高扬主张让审查活动的主持者波斯别洛夫出面宣读,但其他委员多表示反对:这么重要的一个报告,不是由第一书记来做,岂不是逃避责任?赫鲁晓夫心下犹豫,因为他在给中央委员会作的报告中为了突出列宁,只在不重要的地方说到一次斯大林,而现在突然又拿出一个批判斯大林的文件,别人会怎么看?

有委员从另外一方面把这个事说给赫鲁晓夫:第一书记的报告没有提斯大林,而另一个书记却批判斯大林,不明真相的人是不是要猜测苏共内部有分歧?赫鲁晓夫被说服了,答应存二十大上作《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

“秘密报告”传遍世界

波斯别洛夫负责起草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到了2月18日才成稿,列举了20世纪30年代肃反时的种种事实,把所有罪责都推给了斯大林和内务部——已死去的贝利亚所掌控的机构。赫鲁晓夫看到这个报告后并不满意,他又结合其他资料,找速记员口述了一份新的报告稿。2月22日,苏共中央主席团做出最后决定:在二十大的选举环节后,再召开秘密会议宣读报告。

2月25日下午,苏共二十大最后一次会议上,所有出席代表都持有专门的通行证,其他国家的共产党代表、媒体记者都没有获得邀请,因此这是一次“秘密会议”。赫鲁晓夫在作报告的时候,下面不断传来惊怒的喊叫声,甚至有人因身体状况不佳而中途退场。

斯大林是列宁钦定的继承人,要扳倒斯大林的阴魂,就要从苏联老祖宗列宁那里去找依据。所以赫鲁晓夫在《秘密报告》开始的地方就将未曾发表的列宁“遗嘱”公之于众:“斯大林同志当了总书记,掌握了无限的权力,他能不能永远十分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力,我没有把握。”“建议同志们仔细地想个办法把斯大林从这个职位上调开,任命另一个人担任这个职位。”

在《秘密报告》中,赫鲁晓夫不仅谈到了斯大林对党内干部的残酷镇压,还说到了他在护国战争中的错误,甚至指责斯大林是按地球仪指挥战争。斯大林在民族迁徙、个人崇拜和经济建设上的问题,赫鲁晓夫一一批判。宣读报告进行了整整五个小时,代表们煎熬地听完后,一个个惊慌失措地走出了克里姆林宫。

报告是秘密的,但是这个秘密没能保守多久。3月1日,只是略作删改的报告文本被下发给苏其中央委员会的所有干部,随后印刷厂全面开动,成千上万本被装订成册的秘密报告分发到地方各级党委会,最后工人、军人和知识分子中的积极分子、共青团员也都看到了报告。在斯大林和贝利亚的老家格鲁吉亚,当地人纷纷上街举行示威游行,喊出口号:“为斯大林和贝利亚平反”,“打倒赫鲁晓夫、米高扬和布尔加宁”,“组成莫洛托夫的政府”。示威者与警察发生冲突,伤亡数十人。

6月4日,苏共二十大结束后仅仅三个多月的时候,美国《纽约时报》全文刊登了《秘密报告》的内容,震惊了世界。

对于《秘密报告》的出台,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宣称,在二十大一次会议休息时,他鼓足勇气提出了要公开波斯别洛夫报告的要求。他话刚说完,就遭到同志们的围攻,最后几番争论,才获准赫鲁晓夫作这个报告。然而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知道,赫鲁晓夫所说的并不是实情,这份《秘密报告》其实是苏共最高层的集体意见。

赫鲁晓夫登上权力巅峰

二十大上的《秘密报告》给包括苏联在内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乱,但同时也增加了赫鲁晓夫个人的威望。原本想要取马林科夫而代之的莫洛托夫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莫、马反而成了反对赫鲁晓夫的政治盟友。布尔加宁则因为对赫鲁晓夫颐指气使的不满,也站到了他们一方。马林科夫对赫鲁晓夫的怨恨从下面一则故事中就可见一斑。赫鲁晓夫的儿子举行婚礼,邀请了苏共中央主席团的委员们参加。马林科夫送来的礼物是一只装在破袋子里的廉价小闹钟,而且还是曾被使用过的。

倒赫行动发生在1957年6月的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上,马林科夫、奠洛托夫和布尔加宁等七位委员突然发难,攻击赫鲁晓夫破坏集体领导、混淆党的领导与无产阶级领导等,要求他辞去第一书记的职务。赫鲁晓夫与米高扬等四位委员随即还击,说主席团无权就第一书记去留进行表决,只有中央全会才有这个权力。双方唇枪舌剑,吵了个不亦乐乎。

会议结束后,赫鲁晓夫一方面“策反”布尔加宁,一方面召见克格勃主席谢罗夫,动用情报网络,尽一切努力通知各地中央委员到莫斯科召开全会。对于西伯利亚等偏远地区的委员,朱可夫出动喷气式轰炸机去接。

苏其中央全会召开,多数拥护赫鲁晓夫的中央委员们通过决议,将马林科夫、莫洛托夫和卡冈诺维奇定为“反党集团”。他们唯恐自己会变为贝利亚第二,先是秘密被逮捕,然后被秘密处决。卡冈诺维奇给赫鲁晓夫打电话求饶:“赫鲁晓夫同志!我们相识多年,我有个请求:别拿斯大林时期整人的那一套来处置我……”赫鲁晓夫的同答显得“义正词严”:“你们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是你们错了……你们都会安排工作的,你们可以安安心心地生活和工作。”

赫鲁晓夫说到做到,他不仅给这些政治斗争的失败者安排了工作,而且各个工作还都称得上是量体裁衣。马林科夫被任命为哈萨克斯坦~个大型水电站的站长,莫洛托夫当了驻蒙古的大使,卡冈诺维奇被派到乌拉尔地区一个钾肥厂做厂长。赫鲁晓夫对政敌的宽容,显示了他与斯大林的不同。

朱可夫在扳倒马林科夫等“反党集团”中是立下大功的,他也因此变得日益骄横,因而在1957年10月被免去国防部长的职 .位。1958年3月的最高苏维埃会议上,布尔加宁不仅被免去部长会议主席,改任国家银行行长,军衔也从元帅降为上将,他空缺出的政府首脑职务由赫鲁晓夫兼任。同时,苏联增设以赫鲁晓夫为主席的最高国防委员会,赫鲁晓夫终于成为斯大林后又一位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的苏联领袖。

猜你喜欢
赫鲁晓夫斯大林苏联
赫鲁晓夫访英“恶作剧”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指责
痛骂之后的掌声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
关于苏联解体:你所了解的一切都是错的
斯大林猝死之谜
铁托和斯大林的一场生死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