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华
“课堂教学改进行动研究”被认为是取得实际教学效果并使教师的教学参与更为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积极的手段和工具,其中同课异构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在中学教学中红火起来。
同课异构是指教师在学科教研组或年级组的统一组织下,通过使用教材和教师之间的集体讨论,体现任课教师对教材的再理解、再处理及教学智慧,形成“个性化教案”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体现者,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精神生活的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
笔者认为,同课异构是基于教师教学价值观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本次实践中,笔者选择高一化学教材的第六章《揭示化学方应速率和平衡之谜》的第三节《化工生产能否做到又快又多》的第一课时工业制硫酸为教学主题,进行了一次同课异构的尝试,最后面向全上海市高中化学教师进行教学展示,取得了一点成功经验和一些教学感悟。
本课的初步思想是:工业制硫酸是比较枯燥的知识,同时工业生产又是个性化的,具有不可复制性,所以常规教学易落入知识罗列的俗套,能否找到一些共性的东西作为本堂课的灵魂主线呢?经过认真分析,终于发现:(1)工业制硫酸的三步反应不是氧化就是化合,均为放热反应;(2)三个相应工业设备中均采用了“对流”原理。于是初稿出来了,课题暂定为“放热与对流——硫酸和硝酸的工业制法”,为了知识的迁移和拓展的需要,所以补充了硝酸的学习内容。接下来笔者对初稿进行细节的处理和推敲,使教学环节清晰化、条理化、系统化、科学化、学情化,同时避免学生对标题“放热与对流”产生歧义,所以课题名称改为“放热、对流之工业制硫酸硝酸”。此课在浦东新区骨干教师活动上一展示,突出了“都放热”“都对流”的两大特点,立马让人眼前一亮,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很好。
但质疑声也出来了,主要是以教材为本的教师认为:本章主题是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但本课在这上面明显体现得不够,是否有重点不够突出之嫌呢?同时硝酸的内容是高三的知识,放在高一也有超纲之嫌。从此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价值取向不同,对课的设计和处理就会不同,这就是为什么会有同课异构的原因之一。
到底哪一种设计更好?当然是实践出真知。笔者马上设计了第二稿,紧扣本章主题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移动,就化学方应速率提炼出一个字“快”,因该工业制备的三个反应中仅二氧化硫的催化氧化牵涉到化学平衡的移动,所以笔者提炼出一个字“好”,替代了“多”,于是关键词“又快又好”比又好又多内容更丰富,寓意也更深刻了。由于有上一节课的实践经验,发现加入硝酸的知识后,一节课的容量太大,反而达不成预设的教学任务,索性还是删除掉。于是第二稿“又快又好之工业制硫酸”新鲜出炉了。经过课堂实践后证明,学生也能更好地掌握住本堂课学习的主题,学校效果更胜一筹。
为了更好地了解本次同课异构实践的意义和价值,笔者又针对教师和学生做了两份调查问卷来辅助说明。本调查通过发放问卷《关于中学化学“同课异构”活动的问卷调查》,分教师卷和学生卷两种,都以不记名的方式进行。教师卷基本包括教师基本情况,教师对中学化学同课异构活动的参与度及认可度的调查,教师对同课异构活动的作用共三个维度。因考虑到问卷调查不可能涉及很深层次的问题,本问卷的问题设计是粗线条,主要是为了解高中化学教师对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的参与度、认可程度与对其作用的粗略认识。为方便应答,节省答题时间,问卷内容控制在一页范围内,采用了选择题形式,每个题自均提供选项供选择;只有最后一题为开放式问题。笔者对教师卷中的问题2、5、6、7、8做了重点分析。问题2选择C或D的达75%,说明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同课异构模式进行教学研究的方式很普遍。问题5的回答中,大家对每个选项都有选择,且还有多项选择,说明通过活动和学习,教师普遍认为收获肯定有,只是各人关注的方面不一样。问题5、6的回答中,多数教师普遍认为同课异构的目的是要帮助教师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也是为了能够帮助教师找到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但对问题8的回答中,只6.4%的教师认为同课异构能够最大限度地照顾不同学生的需求。从调查数据表明,目前教师关注的焦点仍然是从教师的层面,而对学生的需求关注相对欠缺。对开放性的问题9,总共有55人次做了回答,其中有近30人次用了“多开展”“能锻炼教师”“有利学生”等词语,明确地表达出对同课异构活动的认同。另有19人次表示通过自己的实践,同课异构在促进教学反思、帮助教师向研究型教师发展、体现教学特色、有效推动课堂教学等方面对自己的帮助很大,其中有2人明确地用了“受益匪浅”一词。更有教师写道“有比较才有进步”“教学相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能够学到同行的优点”等等赞誉之词。
笔者对学生卷的3~8题做了重点分析,如本次课的表现是______。A.认真听、积极思考并主动发言的百分率39%;B.认真听、积极思考但不主动发言的占31%。你对老师本堂课的感受是______。A.问题分析和能力培养相结合;B.关注学生的思维培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高达63%。在本堂课你学习的效果是______。A.理解掌握了本堂课的内容占72%;B.听懂了但是题目有的不会占23%。综上所诉,教学效果是显著的。我们再看你喜欢这种课堂吗?A.很喜欢35%;B.比较喜欢54%,合计占到89%,学生良好的反应就是对老师最大的肯定。当然我们看看这一问:你认为教师同课异构最终达到的目的是______。A.帮助教师找到最有效的教学方法45%;B.最大限度地照顾不同学生的需求30%;C.帮助教师取长补短、相互借鉴55%;D.鼓励教师对教材的多元解读和不同的授课方式35%,学生的回答还是很值得玩味的,说明在学生的心目中还是被动学习的思想占据到主要地位,认为课堂主要还是看老师的表现。而最后一道开放题,由于学生本身知识的局限性,对同课异构知之甚少,所以没能讲出什么特别有价值的东西。
在本次的实践中,笔者以建构主义理论、生成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差异教学理论为基础,发现同课异构正是基于每个教师价值观的不同,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进行个性化教学构想,并将构想予以优化后付诸实践,使自己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对教学规律的把握历经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认知建构过程,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效果。
笔者通过实践认为:同课异构能提高课堂教学效能、改进课堂教学,在教师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專业引领,创设良好的发展氛围起到了理论引领、方法指导、行为跟进,对提升教师科研能力有着良好示范作用。同课异构活动中,授课教师选择相同的内容,针对同一年级的学生,根据教师个体对教材的解读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在不同的教师眼里,会衍生出不同的理解,不是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嘛!同课异构,就为教师提供了展示教材自我解读的机会与空间。在这样的活动中,有了相同材料的限制和不同处理方式的比较,更可以看出教师处理教材的独具匠心。总而言之,同课异构以课堂教学为载体,提倡在教中学、在学中教、教学与研究相互促进,以实践促反思,以反思促研究、以研究促发展,使教学研融为一体,从而实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研究日常化,从而使职后培训日常化、工作化、团队化,由此带动教师专业化发展。
(作者单位 上海市洋泾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