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特级教师翟小宁之“特”

2013-04-29 22:31:49阮晨赖学军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生命教育道德教育

阮晨 赖学军

摘要:

翟小宁是我国中学语文教师的典范,有着扎实的学科知识功底,有着教育家式的高尚的人格,他提倡教育成全生命,教育唤醒人的生命意识,他在用他的生命教学,用他高尚的人格教育学生。作为一名语文特级教师,他是特别的,他把最慈悲的心投注在最平凡的语文教学中。

关键词:翟小宁;道德教育;生命教育

翟小宁,语文特级教师。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常务副校长,文学硕士,管理学博士。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试验教科书编委。在教育、教学、科研方面成绩显著,曾获全国语文课堂教学比赛第一名。曾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是语文界的学科带头人,曾参与两项国家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尤其是在语文教学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培育了一批批优秀的学生。著有《高中古诗文译解》等书,主编、参编著作10余部,发表文章20余万字。

“特级教师”是1956年国家为了表彰特别优秀的中小学教师而特设的一种既具先进性、又具专业性的称号;评定的对象是普通中学、小学、幼儿园、师范学校、盲聋哑学校、教师进修学校、职业中学、教学研究机构和校外教育机构的教师。

自从1985年邓小平提出“特别优秀的教师,可以评为特级教师”之后,特级教师一直是奋斗在教育道路上的所有先辈们和新生代的梦想,特级教师不仅是教师个人教学能力卓越的代名词,也是对教师存在的意义的肯定。“特级教师”之“特”应理解为具有先进性和专业性称号的优秀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育观点或教育优势等。笔者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浅析“语文特级教师”翟小宁之“特”。

一、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翟小宁老师曾说过:“‘以人为本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思想。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人格是最高的学位,培养高尚、智慧、健康、文明的活生生的人,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教育成全生命”,“教育唤醒人的生命意识”是翟小宁老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核心观点,这两句话也渗透了以人为本的新教育理念,能够把以人为本的口号落到实处。翟小宁老师曾多次在大型的会议或者讲座中反复强调这两点,其本质就是翟小宁老师对于教育本质和教育理念的认识。

翟小宁老师在全国中小学校长论坛的现场曾说过:“一个人生命的发展,他是自身发展的一个过程,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从某种程度来说不依赖别人的态度,而主要依靠自身的理想、追求和努力而成就。但是教育它有一个特殊的内涵,教育它是成全生命的,我们可以在一个人的生命成长历程中,发挥教育的影响力。那么教育的影响力怎么发挥呢?其实应该调动一个人生命的内驱力,生命的内在的发展的主动力,让他主动发展,让他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成就自己的生命的价值。”

那么我们怎么理解翟小宁老师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呢?

翟小宁老师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存在主义教育哲学中对于生命本身跟教育之间的关系:教育应该关注生命的存在,教育应该把个体对世界、以及对自身生命的感受和体验纳入到教育原本的日常生活中,教育对生命的关注就是认识到生命的真实,这就是生命意识。

由此观之,翟小宁老师所说的“教育成全生命”,是指教育在个体的生命成长历程中,通过不同的教育内容和不同的教学方式,采用不同的教育熏陶方式,让个体有意识地、主动地、积极地学习、接受教育。这种教育是个体主动的、自发的、发自内心的对知识的渴求。而个体所寻求的知识也会因为个体对自我生命的预期不同而存在个体间的差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的个体的生命价值观不同,因而对所学知识也有所取舍。

而“生命意识”就是:个体应该把教育视为一个内在的、灌注着其个人感受和体验的生命活动过程,而不是外在于其生命的异己力量。理解自我才是教育活动的起点,也是所有教育活动开展的基础。[1]

翟小宁老师所说的“教育唤醒生命意识”则是指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即忽视人的生命发展,片面追求学业发展代替全面发展,而“教育唤醒生命”则是呼吁人更多地关注生命的本身。

完整的教育应该不回避生命中的消极的一面,应该引导个体生命认识到生命的完整性,在接受生命的美好的同时,也要接受生命中的消极的部分,正视焦虑、恐惧、孤独、绝望等负面情绪,学会处理生命中这些消极的部分,能够诚然接受并欣然解决这种矛盾。

翟小宁老师反复强调的观点“教育成全生命,唤醒人的生命意识”,是指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健全的生命观;接受生命,接受生命中的一切必然和偶然;理解生命,善待生命,发掘生命的意义并珍惜生命。生命教育要引导学生自己思考生命的意义,引导学生开始问自己:“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怎样成为这样的人?”,在生命力的发挥及创造中体味生命的魅力。学生最终会认识到:正是由于人自身的独特性和不可替换性才赋予生命以意义。[2]可见,翟小宁老师教育的成功之处就是源于道德教育,而道德教育的关键在于教育必须成全生命。教育成全生命就是以学生的生命活力为基础,关注学生生命,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旨在形成学生健康的生命态度的教育。

二、以道德教育为主的生命教育方式

道德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对人的生命关怀的一种活动”。[3]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道德人格,塑造道德文化,造就道德生活。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要使学生具备基本的道德素养、底线伦理和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能力。道德教育要以培养基本道德为底线,以培养高尚道德为目的。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基本道德和高尚道德,培育人格健全的人。[4]

道德依附于生命而存在,它属于超自然的精神生命,它表达的是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追求。自然生命是道德存在的基点,道德必须基于人的生命,离开了活的生命体,也就无所谓道德。因此,道德教育必须关注生命,关注生命的意义。[5]这才有了翟小宁老师所提倡的:“教育成全生命,教育唤醒人的生命意识”,由此观之,道德教育和生命教育是息息相关的。

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在回答这个问题时翟小宁老师曾说过:“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应当被用于创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等教育的屠夫。只有在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其价值。[6]道德教育离不开生命教育,教育是完善和充实人的生命的复杂过程。这一过程是建立在每个学生主体生命的基础上。蒙台梭利曾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的一切教育活动都要以个体生命的存在感为出发点和归宿。这种存在感就是个体认识生命、接受生命、善待生命、尊重生命。将“以人为本”贯穿于道德教育的始终,使每一个个体生命真正成为一个既有理性又具有人性的全面发展的人。

翟小宁老师认为道德教育的途径有三:一是启发道德智慧。二是培养道德情感。三是培养道德习惯。

启发道德智慧的关键在于阅读。而此处的阅读分两种,一种是读书,广泛涉猎各种书籍,充实自己的大脑,间接获取对生活和生命的种种不同认知,这样才能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另一种阅读是指阅读生活、感悟生活,人是活在生活中的,而生活是最好的教科书,它教给人的东西都是深刻的、直接的。

培养道德情感重在熏陶、浸润、净化。例如在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中感知真、善、美,在作品中受到教育和鼓励,使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

培养道德习惯的关键在于落实到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形成自我教育的人格,要在小处着眼,注重细节,“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充分发扬生命中的“善”的一面,让习惯渗入个性和本能之中。

三、教育家式的人格魅力

翟小宁老师说:“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教师是靠心灵而高尚的。”教育不仅是育人,更重要的是育心,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教育者的人格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格的形成。

教师应该用教育家式的人格魅力去造就学生的正确思想和精神。而教育家式的人格魅力就在于关注个体的生命教育。作为语文教师,必备的素质就是拥有教育家式的人格,而高尚的人格就是我们所指的教育家式的人格,拥有高尚的人格才是最重要的,人格的理想境界是真、善、美三者兼备。[7]

高尚的人格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执教的前提和硬件。除此之外还要有一定的天赋或者说是悟性。而这种天赋和悟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对语文教学的热爱中而来,从读书、思考、实践中而来,从深厚的文化修养中而来。这其中就包括教师自身对教育的理解和自身的教育理念。

2.教师的心应该是慈悲的,教育是以生命影响生命的事业。教师有着慈悲的心,他应该善良,他应该爱自己的学生就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他应该倾注所有的学习所有的爱,有爱的教育才是完整的,才能达到最有效的教育。

3.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丽的眼睛。一个班级有很多学生,每个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背景,每个学生也都会有缺点和优点,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然后才能引导学生发现自身及其周围的人的美丽、生活中的种种美丽。给学生传递强大的正能量。高尚的土壤才能孕育出最纯净的心灵,才能孕育出最优秀的人才。

高尚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由表及里的,它是教师的一笔无形资产,有助于教师树立威信。高尚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教育也是在无形中慢慢地渗透,是一种隐性教育。学生会再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影响。例如教师的言谈举止、文化素养、品德行为以及丰富的精神内涵都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能给学生以巨大的启迪和激励。这比空洞的说教更有说服力,便于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人格有时会决定学生的命运。

翟小宁老师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他二十年前教过的一个学生丁晓。這个学生写了一篇文章,回忆了高中生活的一些往事,“随着岁月的推移,淡忘了很多往事,但是翟老师的品格却一直伴随着我成长……我是幸运的,是翟老师用他那高尚的人格修养、用他那无私的师爱,改变了我的性格,改变了我生命之舟的航向。在人人忙于追名逐利的今天,我能独守一份心灵的净土,怀有一颗淡泊宁静的心,坦然地面对我周围的世界,无不受到翟老师的影响。”

翟老师在他的从教生涯中育人无数,有千千万万的像笔者一样的学生,他们都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默默感恩,庆幸自己能够遇到翟老师一样的语文老师。对于一个刚刚踏上教坛的笔者来说,翟老师就是我的指明灯,为我的行为准则提供了最好的典范,指引着我在语文教育的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作者简介】

阮晨,女,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学科教学论

赖学军,男,籍贯:浙江金华,温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语文教学法副教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法。

【注释】

[1]阎光才.教育的生命意识——由荒野文化与园艺文化的悖论谈起[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02)

[2]程红艳.童仕兵,呼唤教育的生命意识——生命教育及其对德育的启示[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1(01)

[3]叶澜,郑金洲,卜玉华.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翟小宁.道德教育:创造与融合[J].人民教育,2005(10)

[5]邓丽芳.生命意义:道德教育的基点[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04)

[6]翟小宁.善心善行润泽生命[J].人民教育,2011(Z1)

[7]肖扬.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特级教师翟小宁访谈录,语文教学通讯,1999(06)

猜你喜欢
生命教育道德教育
什么叫美好的道德教育
新教师(2023年12期)2023-03-14 10:11:29
当代大学生信息道德教育探析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22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职业·中旬(2016年10期)2016-11-28 20:27:55
如何在影视欣赏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教学探索
考试周刊(2016年88期)2016-11-24 14:59:45
有效滋养生命的德育探究
成就最美善的生命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企业导报(2016年20期)2016-11-05 19:08:35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