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艳红
【摘要】在我接触的孩子中,有这样对于死亡的恐惧感的学生,处于青春期的男女学生,对于死亡的这个话题比较敏感,国内的思想品德课已经把死亡教育正式列入进来,作为情感教育的一部分,处理孩子出现的消极情绪,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死亡 ;情感教育;心理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12 【文献标识码】A
一、案例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女孩,13岁,聪明活泼,一直正常成长着,可是前些时候祖母去世了,从此孩子总是郁郁寡欢,提不起精神,总是问家长关于死亡的问题,学习成绩也下降。老师注意到孩子情绪上的变化,主动和家长取得联系,了解了具体情况。但是面对死亡教育,教师通过QQ和邮箱向我咨询,应该怎么做?
现在社会上有一个问题比较值得注意:不少父母因为工作繁忙,把孩子都托给祖父母照看。因为许多老人自身对死亡就有种恐惧感,他有可能自觉不自觉地常对孩子讲起这种事情。
这个孩子一直生活在祖父母身边,祖父母是他生活的第一养育人,那么老人的死对孩子的打击就比较大,孩子日常的生活和行为都可能发生极大变化,有几种典型的现象会出现:如身体常常不适,喜欢独处,沉默寡言,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情绪无常,百无聊赖等等。家长和教师要有很大的耐心对此类孩子进行关注。
一、可以给孩子做一个小测试,旨在观察她对死亡有什么样的认识
测试题为:
1.小兔和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可是兔妈妈在一次意外事故中死亡了,你觉得,什么是死亡呢?
A.睡着了,过一阶段就会醒来
B.永远都不会醒来了
(孩子選B)
2.你觉得兔妈妈死了后,会去哪里?
A.被埋在土里了
B.消失了
(孩子选A)
3.你觉得兔妈妈死后,小兔会:
A.非常伤心,而且会一直伤心下去
B.非常伤心,但是以后会渐渐好起来
(孩子选A)
4.你觉得兔妈妈和兔爸爸会在什么情况下死去?
A.只有老了的时候才死去
B.很多情况下都可能死去
(孩子选B)
从这个测试的结果可以看出,孩子虽然只有13岁,对死亡已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她表现出对死亡的过分恐惧,与了解死亡这个事情时的情绪状态是有很大关系的。这说明,在生活中,她接触过死亡这样的事情。一般来讲,小孩子接触了死亡这样的事情,都会感到害怕。
春草茵茵,夏花绚烂,到了秋冬一一凋谢,所有的生命都有生长、茂盛及死亡的过程。但“死亡”话题,从来都是千古难题。与孩子聊死亡,更是难上加难。加上中国文化忌谈死亡,令儿童容易曲解生死概念。
国内小学四年级已经把人的寿命、人的死亡写进了思想品德课本,孩子自然而然会对死亡有一定的思考和反应,他们会提出一些问题,这时,教师和家长应该如何回答呢?需要注意什么方法和技巧呢?
二、专家给出的死亡教育
北京协和启迪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杨霞教授指出,在回答孩子关于死亡的问题时,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多给孩子一份爱,用爱弥补他心中所失去的,用爱消除他心中所恐惧的。
问:家长何时应开始逐渐向孩子进行生死观教育,具体应解释到什么程度?
答:一般孩子在5-7岁时开始问家长关于死亡的问题,如果家里有亲属去世,则会问得更早。那我们的教育可以从孩子问问题的时候开始进行,大约6岁左右时合适。教育可以配合季节的变换、植物的衰荣变化和亲人的去世,在这些场景下配合教育,点到为止。
问:回答孩子提出的“死亡问题”时,家长应如何注意说话技巧和方法?
答:譬如在回答孩子“什么是死亡?人死了去哪里?”时可以用比喻的方式,如树叶黄了会落地,变成肥料滋养树根,大树再长出新的树叶,树叶只是生命的形式,就像每个人,但是生命通过基因(或生命因子)代代相传,是通过不同的形式在循环的,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生命形式。人的生命很短暂,但是很珍贵、很神奇。人要为父母负责,也要为子女负责,因为那都是我们的生命,乃至所有的人类都带有同样的生命,小溪汇入大海,会可怕吗?家长要帮助孩子稳定情绪,倾听孩子的各种表达,允许他们哭泣,不要批评他们暂时出现的幼稚行为。
问:对于孩子的“常规”问题:“爸爸妈妈,你们会死吗?”“我会不会死?”“我不想死”等,应怎样回答?
答:家长要正确回答孩子:“父母是会死的,像先落地的树叶,留在树上的树叶要进行光合作用,吸取阳光滋养树干,落地的树叶变成肥料滋养树根,这是生命的责任。”那些不作贡献、不学习、不把自己潜力发挥出来的人,就浪费了自己的生命。而对社会贡献越大越多的人,生命的利用率最高,最有价值。所以就有生命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问:面对亲属的死亡,孩子往往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大人应怎么对他们说呢?
答:不少人会说“奶奶不过是睡觉了而已”。但是,像这样哄骗他们是没有用的,这样不仅不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观念,而且会滋生他们对睡觉的害怕。所以,应该向小孩解释为什么大家都那么悲伤:“爸爸妈妈很难过是因为……”并告诉他什么是死亡:“人的身体停止了运转,而且再也不会运转了。”孩子可能对这样的解释感到失望,但这有助于他们正确认识这一至关重要的生命事件。
三、具体做法
1.要多给孩子一些保护,比如多接近他们,多抚摸他们,最好不要让孩子一个人待着,让孩子有安全感。
2.尽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让孩子生活丰富多彩,做他们特别喜欢做的事情,使他们没时间去琢磨死亡的恐怖。
3.在孩子面对死亡冲击时,儿童书是让孩子认识死亡的桥梁,父母可以大声朗读一些有关死亡但没有恐惧感的童话故事。
4.对于敏感儿童可能产生的死亡恐惧,成人要及时发现问题,感同身受地去理解孩子面对死亡问题时表现出的对生命现象的好奇、惊讶、焦虑和恐惧,使他们能在情绪上得以暂时缓解。情绪的认同感常常是交流的第一步。直面问题,态度真诚,这需要父母自己先抛开对死亡问题含糊其辞不敢直面的胆怯心理。
参考文献
[1]陈绮莹.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探讨[J].心理健康教育,2011.
[2]鞠振荣.新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编辑:刘宝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