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言文教学中的“因声求气”

2013-04-29 21:10:05洪慧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传统文化

[摘 要] 我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文言文有着不可置否的影响力,它是我们中华文明的载体,在学习历史和古代文明时,不得不对文言文有简单的基础了解,掌握一定得文言文水准,有助于培养学生继承我们名族文化的一些优良传统。

“因声求气”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指通过浅吟高唱长短相间、参差错落的句式,一一复现音高、音势和音韵,进而得古人风姿情韵,并能结合时代背景深入对文章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个性化解读,达到“求气”的程度,也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关键词] 传统文化;文言文教学;因声求气;刘大櫆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本身比较晦涩难懂,高中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接受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学习我们国家的一些优秀传统,文言文经过几千年历史、文化的沉淀,高中文言文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情操,并且给学生奠定一定得文学修养,而文言文的学习,需要学生能够融入文言文创造的情景,简单说就是靠语感,因声求气的要旨就是朗读,语感的培养则需要学生反复的朗读,我们就从因声求气来简单分析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工作。

一、因声求气的简单分析

“因声求气”最早发端于桐城派,它着重于音节的活化,就是不断的朗读,使得读者入境其身,从刚开始的学习,到渐渐的身临其境,从优美的文字渐渐发展到能深深体会文字的深层次意义。因声求气的朗读,首先是要校准课文中的字音;其次,反复朗读,对音节的感知,这就是“因声”,按照一定的字节断开朗读,抑扬顿挫,在朗读的过程中就能渐渐意会;第三,“神气活现”,这就是“求气”,神气属于音节,“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现出文言文的节奏,就能使得文言文活灵活现的表现在读者的面前;最后,在因声求气的基础上,学生真正融入到文言文的朗读中,和作者的情感共鸣,就能在其中体会到文言文的意境,甚至说,达到古人当时场景的再现,享受文言文的学习。

二、文言文的学习必须要读

文言文中有很多通假字,同字不同音,并且不同义。学生必须要读,正确的连贯朗读,才能明白含义,才能对其产生兴趣。我们可以借助教科书的注释,也可以借助古汉语词典,帮助学生理解某个字的义及发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朗读是一种优秀的语文教学方法,如果单纯的靠死记硬背,学生的逆反心理会对之产生抵触。但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引导学生朗读的同时,把语言的魅力融入到学生的身心中,这是语文教育与其他课程的不同之处。中国的古诗词是中国的文化载体,它们有着古人的哲学,以及历史典故。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能够感受历史的存在,也能开阔学生的眼界、胸怀,对提高学生的修养有很大的帮助。借助古文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并且能够提高学生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朗读教学与文言文的学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因声求义”学习文言文的优点

1、培养素质教育。学生处在人生学习、塑造人格阶段,我们文言文的教材中,很多都是古人的小孩启蒙、为人处世教育,如《论语》、《朱子家训》等等。从中,学生可以学习到做人、做事的道理,约束规范学生的一些行为,启迪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学生一种良好的节操。

2、学习美、发现美。中国的古诗词是很优美的文字,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熏陶中,会慢慢发现其中的美,在朗读中,也会身临其境。王勃写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起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学生在朗读中会深深的感觉到一种景色,也会体会到当时古人所处环境的气势,引导学生的审美观。文字不仅仅是优雅,还能不断的在学习中鉴赏各种美。

3、感悟作者的思想。对于教材内容的理解,不能简单依靠注释,翻译,一篇诗词的意义,还在于朗读,从朗读中寻找作者创作的意义。我们在音调、音节的不断发声学习的过程,感受文字中字里行间的意义,真正的融入到文言文的学习当中。

如人教版必修一课文《烛之武退秦师》。故事性很强,重在描写人物语言,特别是烛之武一段说辞,不卑不亢,有利诱、有挑拨、有威胁,有妥协,充满张力。我们就可以从把握文句的音节,注意这几个字的读音“氾、佚、薄、共、为、济、阙、说、戍”,从节奏入手,来“因声”而“求气”。当校准上述字音,大体领会意思后,学生已急欲想通过完整的放声朗读来一改预习时磕磕绊绊的郁闷。其实在他们想舒畅流利地读课文的背后其实就是对文气的追求。

四、多种形式朗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文言文的学习是需要学生的兴趣的,名族文化的发扬光大需要我们这一代人不断努力,但是,不能给学生强加的灌输,要引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朗读的形式可以说多种多样,分段朗读、分组朗读,也可以由老师带领学生来朗读,让古文的意境流露出来。但是朗读要注意这些方面:1)、用普通话,并且发音准确、清晰,不漏字、错字;2)、语速适当,段词、断句准确,朗读流利;3)、带有感情色彩的朗读,并且会使用语调。合理的运用朗读方法,带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将学生引入到古诗词创造时的意境,让学生能读的懂,喜欢读。

五、结语

“因声求气”的文言文的学习不是要学生复古,而是要学生能在学习的氛围中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让我国的精髓文化能够继续流传下去,学生的学习才显得有意义,更能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与素质。

参考文献:

[1]郭灵云,梁英君.从因声求气到因声求义[J],时代文学,2011,(6):183.

[2]陈 丽.因声求气,吟咏书韵——让朗朗书声响彻语文课堂[J].中外教育研究.2011,(3):108-109

作者简介:洪慧(1984—),女,湖北省麻城市第二中学,中教二级,研究方向:文言文教学探讨。

猜你喜欢
文言文教学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提升方法探究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9:36:43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3:08:14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43:28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2:24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0: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