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2013-04-29 00:44:03杨雪梅徐勇
科教导刊 2013年6期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新课标

杨雪梅 徐勇

摘要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体育课程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建立终身体育意识奠定基础。根据新课标精神,中小学体育应具备基础性、健康性、实践性的特征。这要求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切实落实“新课标”指导思想,以特色求生存,以市场为依托,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建立大、中、小相互衔接,科学合理的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关键词 体育与健康 新课标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0 前言

中小学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担负着培养中小学体育师资和社会体育工作者系统工程的重任。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不断对基础教育进行改革,先后制定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强调教师除掌握基本运动技术外,还应具备教学、训练、组织、裁判等能力。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找出与“新课标”要求存在的差距,明确培养定位,探索改进优化方案,切实做到更新教育思想,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 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执行现状

(1)體育教育专业招生制度。现行的体育教育教育专业招新主要通过:划定体考分数线,对体考上规定线的考生按高考文化成绩择优录取;划定高考文化分数线对上高考文化线的考生以体考成绩由高至低录取;以及体育特招形式录取。在对某省关于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学体育动机调查研究中显示只有7%的学生是真正喜爱体育运动和体育教育专业且专业水平较高,78%的学生是因为文化不好,欲求临时学体育低门槛入学且运动能力较弱。这一招生弊端,导致学校无法招收优质生源,而所谓的体育专业学生也因为身体条件限制无法跟上学校培养目标和计划,久而久之削弱了学习积极性,最终造成专业技能不强、教学能力弱、裁判水平不高、组织管理能力进步迟缓等恶性循环。

(2)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系统开展的好坏决定体育工作者的质量,而其课程设置的质量则直接影响学生掌握体育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的优劣。毛丽江等在《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国内外比较研究》中指出: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单一、课程设置片面各学科间相互独立、结构设置不合理表现在技术课时多但效果差,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失衡,仅开的几门选修课成为“选修中的必修”。见习、实习课程安排过于紧促,限制了学生亲临课堂体验教学的机会,加上多数高校师资、场地条件有限等。以上诸多不足直接导致学生无法贯通学习体育理论知识,实际体育知识及实践能力较弱,跟不上时代市场的需求,毕业后难以真正满足现代社会对体育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需求。

(3)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师资及执教方式现状。在各高校体育专业教师在专业技术方面基本能满足示范等教学要求,但是对于体育教学教法、课堂组织方法、临场应变能力水平则参差不齐,相关的体育心理学、体育运动营养学、体育保健学等体育理论专业知识了解甚少,缺乏课程开放知识技能,难以运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学技术教学。

(4)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科研能力现状。

①“教”与“学”方面:新课标指出教师与学生应该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按着固定的教学大纲与教学日历执行课堂任务,具体运用中无法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教师讲的多,学生练的少,忽略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培养。而学生学习过程中无明确目的、被动盲目;学习一味的强化专业,淡化了基础;忽视教学技巧、课堂组织方法等经验的积累。这样一来,老师成了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成了学习运动技能知识的“容器”,并未建立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性课堂。

②在科研能力方面:由于经费限制,很少高校有经费与技术支持学生参与科研,学生唯一接触到的科研实践只是毕业设计或是毕业论文,学生不能亲身参与体育科研调查而缺乏最客观的信息反馈,直接影响了学生参与科研的能力。

2 新课改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2.1 优化招生制度,引进高素质体育专业人才

从现行的体育专业招生制度来看,各省体考只是单纯片面得考固定科目,而学生为了考试也只是机械得应考。体考应从考生的综合能力来评价,避免只是应试得过单一科目,而其他体育常规项目几乎为零的现象,所以在招生方面,高校根据实际情况优化招生制度,保证引进优秀体育人才是前提。优化体考制度不仅选好了才,也为学校教育打下了隐形基础。学生不需花大量时间攻克必修课,而是能根据自己爱好、社会需求拓展性得学习其他专业项目,从而真正做到“一专多能”满足中小学体育教育需求。

2.2 完善课程设置,推进教学改革

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重点是把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价值观三者真正统一起来,重视对中小学体育兴趣和体育能力的培养,这无疑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素质与专业能力提出新的挑战。(1)合科学安排课程,注重学生个性能力培养。(2)强化术科教育,突出教育课程。(3)立足社会发展,拓展技术教育课程。

2.3 立足高校师资教学,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要求实现整个基础体育教师角色转换与教学定位,由体育教学大纲的“监督者”或“操作者”转向体育课程的“构建者”与“开发者”成为教育教学的思考者,学生学习的牵引者和推动者,评价过程中的领路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作为培养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能否培养一批又一批的具有较宽知识面且多种能力兼备的体育师资是个关键。(1)提高教师体育理论文化水平,启发学生多学科综合发展。(2)优化职称评价体系,重建“教”与“学”关系。(3)加强教师职业培训。

2.4 立足新课标,强化学生师范技能素养

(1)开展教学技能理念教学,强化师范意识;(2)结合实际,开展教学技能课;(3)严抓教育见习,规范教育实习。

2.5 建立大、中、小学相互衔接的科学合理的体育教育体系

高校体育院系培养的很大一部分学生均为中小学师资,高校体育教育培养方案很大一部分来自新课改下的体育教育需求,而中小学体育教育事业能否顺利发展关键看师资水平。高校与中小学为互补的关系,应该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中小学校提供学生实习基地,高校则定期派学生参与实际教学,在实际过程中总结不足从而不断改进。而中小学可以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且有多年中小学教学经验的教师定期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讲座、传达中小学体育教育最新指导思想等。

3 结束语

体育教师是新课改实施、研究、开发、评价的主体,体育教育专业人才促进体育教育事业发展,新课标背景下,专业教育人才要由单一型体育教师向着复合型人才转变。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要向“体育与健康”聚焦;课程设置正朝着满足新时代对体育教师的需求方向发展;课程教学内容要向着与时俱进及实用方面延伸;教学应把兴趣引进体育教学课堂,爱好代替课题,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技能变为主动学习吸收知识,激发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是新时代体育教育的目标努力。

猜你喜欢
体育与健康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趣味(语文)(2021年10期)2021-12-28 09:34:35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师道·教研(2021年2期)2021-03-28 02:20:53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5:04
中职校《体育与健康》实施兴趣模块教学中呈现的现象及应对策略
我院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重心原理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成才之路(2016年31期)2016-11-19 18:09:08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分层次教学法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31期)2016-11-19 18:08:00
新课改下体育与健康模块教学实践探究
考试周刊(2016年63期)2016-08-15 22:36:08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