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爱燕
摘要 文章对我国高校实验班建设模式的现状进行了综述和分析,提出了存在的典型性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及策略。
关键词 高校实验班 培养模式 选拨模式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背景下,高等教育逐步普及,在提高全民素质的同时高校毕业生的整体专业素养下滑。那么,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如何既普及高等教育,又能实现杰出人才的培养呢?自2005年钱学森之问至今,我国高校开始思考关于杰出人才的培养,2007年高校实验班开始崭露头角,至2010年,全国各地许多高校开始根据自身特色建立实验班,北京众多大学都建立了自己的实验班。近年来,高校实验班的培养模式也逐步进入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视线,越来越受到教育界专家、学者和相关工作人员的关注。
1 现状及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实验班基本以“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为方针;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人才为目标;选拨模式通常有两种:高考直接招录和入校后择优选取;培养模式通行为2+X型,辅以淘汰机制和导师制度。①下面从选拨模式和培养模式两方面详细阐述。
(1)选拨模式:一是高考直接招录,从总分、数学、英语三方面分别设高于普通招录的分数线,择优录取,如北京大学;二是入校后择优选取,从全校各专业新生中选取,除高考分数外,再设数学和英语考试,及面试,多层把关从报名学生中择优选取,如北京师范大学;第一种模式的优点是学校不需要额外开支时间和人力用于择优选拨,而学生在报考时就已经做好了实验班学习的思想准备,在学习中易于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二种模式的优点是较便于选取综合素质更优异的苗子。鉴于此,许多高校近两年在探讨两种方式的结合,即直招+优选,在招生时直接录取一部分,新生报到后再从各专业择优选取一部分,为了使得两种方式达成高度优势互补,一般直招生占70%以上,校內优选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2)培养模式:通行为2+X型,即先不分专业,按文理分班,前两年不分专业,扎实基础课程学习,进行两年通识教育,后两年确定专业,学习专业知识。设置淘汰机制,每学期就综合测评不符合在实验班继续学习的,根据专业意愿转入自然班学习,一方面有利于带动形成实验班良好学风,避免一颗老鼠屎坏一锅汤;另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实验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竞争才有进取意识。设置导师制度,从日常管理、基础课程学习到专业知识学习都配备专门导师指导,以切实达到夯实基础,精通专业。
各高校在这一培养方针、目标和模式下,结合本校自身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详细培养方案,如北京大学文科综合实力很强,针对文科开设元培班,以培养综合人文素质高的领军人物为目标;清华大学理科综合实力较强,针对理科开设数理基础班,以培养科学院院士和各理工领域领军人物为目标;北京科技大学根据本校特色专业,开设冶金、材料实验班,以培养工业领域的创新大师为目标;②北方工业大学根据本校特色专业,开设信息、机械实验班,以培养信息领域或机械领域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等。
2 存在的典型问题
各个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存在问题各不相同,均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改进,但普遍存在的典型问题有以下三种。
(1)专业衔接问题。首先,是否设立淘汰机制,如果不设立淘汰机制,实验班学生成为“终身制”,除非自愿离开实验,这势必造成滥竽充数者,而且不利于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若是设立淘汰机制,那么在“专业淡化”理念学习下的学生,被淘汰出实验班后如何与自然班的专业学习接轨;其次,两年基础课学习后,分流到院系进行专业学习,若是按专业分流到自然班级,那么也必然存在两年“专业淡化”的学习下如何与自然班专业学习衔接的问题,若是在院系内独立设班级,那么实验班原有建制就要存在,事实上也就不再是目前的“分流”模式而是“分堂设课”模式。
(2)淘汰机制的合理性。目前,多数高校对实验班学生的评价主要取决于课程学习的分数,出现了“唯高分论”的现象,这与高校建设实验班培养高层专业人才的目标是相悖的。“唯高分论”的评价体系只能引导实验班学生更多的精力投入课堂学习、书本知识,不利于他们积极探索课外知识,繁重的课业压力也会使他们没有精力进行专业知识实践,那么最终培养的人才将无异于高中,与社会要求相脱节、与实验班的建设初衷背道而驰。
(3)心理辅导。实验班学生一方面自身成绩优异又身处成绩优异群,担心自己落后;另一方面课业较自然班繁重,并肩负着学校、老师、家长的多重期望,害怕旁人的失望。自此,他们心理承受的压力可见一斑,实验班的心理辅导、压力疏导不容忽视。目前,高校实验班虽然配置了专职导师进行日常事务管理,但对心理疏导意识不足,重视不够。
3 建议及策略
(1)改进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在“加强基础”的同时,适当保持“专业学习”。经过我们的调研发现“淡化专业”与“分流培养”、“淘汰机制”一定会造成专业无法衔接的矛盾,要么“淡化专业、分堂设课、终身机制”,要么“一致专业、淘汰机制”,只要专业学习与自然班级教学计划基本一直,那么无论专业学习是采取“分堂设课”还是“分流培养”,都不会形成专业学习衔接问题。
(2)改进“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模式。一是采用“集中+分散”模式,在一起上基础课(数学、英语、计算机能力),强调基础课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各自跟随自己的学院上前两年的专业基础课,两年后根据专业将学生向学院分流。这一模式适合分布专业多、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情况,如新建本科院校或一般本科院校;
二是采用“集中+集中”模式,前两年的理论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均在一起上,采取不同专业意向学生分课堂的形式,选取优秀教师进行单独授课,两年后或按专业分流学院、或继续按专业分课堂单独授课。这一模式适合分布专业少、学校师资力量相对雄厚的情况,如975、211等院校。
(3)根据培养目标,设计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无论哪种情况均需配置相应的淘汰机制,每个学期将不适应理工实验班学习的学生送入相应专业自然班学习。淘汰机制中的评价指标体系应与培养目的相吻合,例如,要夯实学生课业基础、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那么评价指标就应涉及各种大学生竞赛——大学生英语竞赛、数学竞赛、物理实验竞赛、挑战杯、创业杯等,同时鼓励实践环节。只有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才能正确引导学生日常学习,最终达到培养目标。
(4)保持实验班班级建制,改进导师制度,加强心理关注。实验班班级建制始终存在,两年后虽然专业学习分流,不管是按专业分流到各学院,还是构建独立的专业课堂,实验班都是形散而神不散,除了始终配备专职的导师进行实验班日常事物管理、专业导师进行专业引导、学业规划,四年后配备专职导师进行考研辅导、就业指导以外,在两年专业分流后再增配一名所在专业的专职导师配合原导师进行实验班日常事物管理、解决学业困惑、疏散学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