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永明
摘 要:中国的文化教育向来有“诗言志”和“文以载道”的优良传统,因为有所承载,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才十分厚重。现今的中职技术学校就业班的语文课堂教学,也需要相应的承载,才能让自身的课堂教学活动更加厚重而又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人文教育 激发兴趣 积极引导
在课堂教学这个问题上,老师与学生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同个性的个体围绕教育紧密联系起来。老师和学生联系起来,课堂教学活动就构成一个包含多种因素的复杂系统,这个系统的和谐与稳定关乎教学的实际效果。人文教育是这个复杂系统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职校就业班的语文课堂教学人文教育缺失比较严重。
一、人文教育缺失的体现
人文教育的缺失首先体现立为学生的厌学情绪。现阶段,由于生源流向普高,中职生源素质明显下降。对于就业班的学生来说,他们是学习方面的弱者,语文基础差,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在厌学情绪的支配下,很多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不听讲、不思考。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语文课堂教学活动难以有效进行,人文教育的缺失也就在所难免。
人文教育的缺失还体现为教师课堂教学组织的两难境地。在中职技校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组织与学生的学习思考几乎不在一条线上,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学生未必在进行相应的学习活动。教与学的背道而驰,也使人文教育的缺失现象更加严重。用通俗的话说,在中职技校的语文课堂上,认真的老师讲得很辛苦,甚至还要花很大的精力来强调课堂纪律,而学生们不管学与不学都过得很痛苦。一方是想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一方是学习态度不够积极、目的不明确的学生,两者之间的不协调甚至是对立,让语文课堂的教学活动陷入比较尴尬的境地。
二、找回人文教育的方法
只有切实缓解或解决学生的厌学情绪,语文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成为人文教育的载体。也只有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有了人文内涵的滋养,语文课堂教学才能更加厚重,并且越走越远,越走越宽广。
解决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人文教育缺失的问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对于中职的学生尤为重要。以笔者任教的《语文(基础模块)》(下册)为例,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人与自然”。本单元一共安排了三篇要求阅读与欣赏的文本,分别是梁衡的《壶口瀑布》、卢梭的《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王宗仁的《藏羚羊跪拜》。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壶口瀑布》之前,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壶口瀑布旅游景点的宣传片,世界第一大黄色瀑布的形象直观展现,使同学们产生了很强的震撼。在单元复习时,笔者又为同学们播放了《鹰之重生》等人与自然、人与动物方面的视频,帮助同学们很好地理解“人与自然”的主题。
2.明确教学层次
在注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注重教学目标的确立以及教学层次的选择。对于学生,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课堂教学活动。人文教育的引领与渗透更多的是基于学生主体全面和谐的发展。这是一个终极目标,在实现这个目标的前提下,教师必须做好相关的具体工作。面对教材,面对学生,教师有必要让教材文本的目标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现有水平。
在讲解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课堂上,笔者先让学生们完成一副对联的填写。上联——“痛并快乐着”,这句话同学们都很熟悉,但是当笔者把问题抛给他们时,所有同学都没有找到答案。笔者随后给出下联——“烦但不閑着”,同学们都不懂,接着,笔者给出横批“苦日子好过”。这时,同学们好像有点明白了。顺势,笔者继续解释:“现实生活中,我们有很多烦恼、很多苦闷,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呢?像苏轼一样,在经历屡次贬谪之后,词人依然拥有积极乐观与潇洒豪放的气魄。”这样讲解给学生们留下深刻印象。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人文教育的引领与渗透,关键在于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而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在于教师的有效引导。教师的有效引导,首先表现为对学生的尊重与关爱。当学生能切实感受到教师的尊重与关爱,师生之间的关系就变得融洽。中职技校的学生主动学习语文不太现实,不过,在师生关系融洽的基础上,学生会在认可教师的基础上认可教师所任教的学科。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与教材之间产生交流,产生教学上的互动与共鸣,那么人文教育的引领作用就有可能成为现实。
人文教育在职校就业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有了人文教育的引领与渗透,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才会形成一种高屋建瓴的形势,教育教学活动才会持续发展。如果失去了人文教育的语文课堂教学,那么,一切立足于语文课堂活动所架构的教育将失去活力甚至是成为没有灵魂与血肉的教学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