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行路难》分析

2013-04-29 19:09秦晋韩亚宁
艺术评鉴 2013年6期
关键词:客家山歌创作手法和声

秦晋 韩亚宁

摘要:合唱《行路难》是陆在易的合唱代表作之一,作品充分显示了作曲家合唱创作的丰富手法和旋律写作的深厚功力。本文对作品的结构、和声和创作手法进行分析,并对作品中的客家山歌创作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陆在易 行路难 结构 和声 创作手法 客家山歌

合唱《行路难》是陆在易的合唱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989年,为混声合唱与钢琴所作,首演于1989年上海乐团《民歌荟萃》音乐会。1993年作曲家将其进行配器,首演于1993年6月第十五届“上海之春”《陆在易作品音乐会》。在钢琴和交响乐队伴奏的两个版本中,都加入了云南民族乐器巴乌。在出版乐谱中,作曲家将其体裁标注为合唱音画,并在注解中指出这是一首音画式的混声合唱作品,作曲家通过音乐的叙事性和描绘性,体现了作品的“音画”体裁。作品描述了行路者背着“箩筐”,在山中艰难行走;忽然天气变化,乌云阵阵雷电交加,使行路越发艰难;后风停雨住,行路者翻山越岭,走向平川。

一、作品曲式结构

《行路难》全曲211小节,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首尾两部分为慢速的民歌主题,对比主题合成性中部应用模进手法展开,发展成一个单二部曲式。

作品的第一部分是一个乐段反复结构,旋律音调为D角调式。结构如下:

作品中部是一个展开性段落,主要描写行路过程中,山间气候变化,出现雷雨,行路者在雨中更加艰难行进的场景。乐段速度、发展手法、和声布局、音乐性格与A段形成强烈的对比。乐段为单二部曲式,结构如下:

再现部分对第一部分作变化再现,结构如下:

二、和声与创作手法

开曲男声领唱唱出引子,八度大跳与带倚音的旋律加句尾悠长的下滑音蕴含了行路者乐观豪迈的性格形象,也预示了行路的艰险。

混声合唱进入,用虚词“噢”演唱出四个和弦进行,从三和弦到带清角音的变和弦,充满色彩对比。弦乐组奏出一连串五连音与密集的上下行音列。接着巴乌演奏出主旋律的第一句,倚音中使用清商音,音色柔美悠扬。上述一系列音响,形象描绘出一副崎岖山间景致。未见行路人,只听到山歌声。

a乐段主题为四句板山歌,由女高声部演唱(谱例1)。

谱例 1 合唱音画《行路难》第17-24小节

第一乐句中从角音开始先四度上行至羽音再五度上行至高八度的角音的进行,是一个“上山动机”。曲折起伏的高山调旋律对应歌词“汗珠”、“山林”、“青苔”,在崎岖山间行路的场景得以形象体现。

连接部分是由女声领唱唱出的山歌,在高音区角、徵、羽三个音间回环往复,这是乐段中另一个特性音调,与a段开始时的“上山动机”相比,它的旋律线更像是一个“下山动机”,旋律音阶的改变,使用徵音而不用清徵音。a1段中女声领唱用“下山动机”的变形,在女高旋律声部上方作自由模仿卡农。

再现部分变化再现第一部分,演唱了新的歌词,表现路人穿过高山走向平川。第一部分和再现部分旋律优美而富有特色,配器淡雅、合唱织体简洁,意境清新;描绘性的引子与叙事性的主体乐段一虚一实,有景有人,亦动亦静,白描出一幅山间行路图。

与首尾两段形成对比,B段浓墨重彩的描绘了山中骤然袭来的暴风雨,作曲家大量采用模进的手法,并着重结合和声紧张度,赋予作品以强大的张力和冲击力,在呈示部抒情性风格上,融入了一种戏剧性因素。呈示部分和中部音乐的鲜明对比,使行路的崎岖、坎坷得以更好的体现。作曲家通过这样一个生活场景的浓缩,寓意着人生道路的艰难坎坷,就像是作品题目传神的英文翻译Hard Is the Way of the World.

在b和c段,作曲家应用两次模进,阶梯式的层层展开,步步递进。b段主题句前三小节是a段“上山动机”拉宽节奏的变形(谱例2)。句尾一小节音调是A段连接中“下山动机”的变形。以这两个音调为首尾,中间的三小节做了跳进进行。乐句跳进音程包括四度、五度、小七度与三全音减五度。节奏为每音两拍(句尾一小节节奏紧缩),伴随伴奏密集半音阶上下行,形成“紧打慢唱”的效果,使樂句充满张力。来源于A段的两个动机材料可以辨认,但由于节奏的改变与新材料的加入,音乐性格完全转变。富有生机的山景在这一段中变得险恶狰狞。

谱例 2 合唱音画《行路难》 第66-71小节

主题句首先由男低声部唱出,声部音色的选择加上f力度,具有“山雨欲来”的压抑感。b段在主题句的基础上做了两次模进,第一次是上行四度的模进,由男高音唱出,转调到A角调。b段乐句间采用音程重叠承递方式(民间称作“鱼咬尾”)衔接,表现出乌云滚滚、电闪雷鸣、骤雨来袭的场景。第二次模进上行五度,由女声声部唱出,转调到E角调。合唱织体不断加密,“下山动机”固定音型、短促的虚词演唱的模仿恶略天气中负重行路者的叹息与急促的喘气声、男低声部无固定音高的下行拖腔模拟打雷的轰隆声依次加入,乐队持续快速奏出密集的半音上下行“风声”音调,延续不断呼啸盘旋。所有的音响层叠交织发展加厚,在第二次模进后突然变弱,进入b段的尾声。暴雨转小,乐队演奏的“微风”也停下来,只听到四个声部用顿音“啊” 模拟呼吸声。作曲家要求此处演唱时口张开,让气流从声门迅速摩擦而出,声带不震动。这种喘息只是暂时,八拍后乐队“狂风”音调又起,进入b1段。风雨交加的行路情景继续,合唱织体加入了更多叹气音调。b1段的结尾经过几次转调收束在A羽调上。

c段也是一个模进展开的段落,乐句四个小节,由上下两个相同的乐节组成,主题乐句使用b段尾声中两个音组成的下行的“叹气”音调,变化其节奏,旋律中叠置一个附加音,构成一个不协和的小二度音程。主题句音调如下(谱例3)。

谱例 3 合唱音画《行路难》 第151-154小节

这个主题句在节奏和旋律上都与b段形成对比,乐队也一改b段中乐器与人声竞奏(唱)的方式,采用与合唱相同的织体、音高与节奏。这个律动性的节奏由“叹气”表情变化成一种“雨滴”的形象,描绘出风雨渐停即将放晴的场景。乐段在主题句基础上进行了四次模进。主题句由A羽调式呈现出来,男低声部演唱,力度mp。第一次模进在两个男声声部间进行,男高声部为主题句上行三度模进,男低在其下方四度叠置进行。第二次模进在两个女生声部间进行,女低与女高间隔四度。第三次模进在女高、女低与男高声部间进行,由三个间隔四度的旋律线构成。第三次模进中三个四度叠置旋律的两个外声部出现了一个不协和的大七度,听觉上的紧张度达到饱和。在第四次模进中,转调到F宫调,四个声部形成一个纵向叠置的明亮的大三和弦柱式音响,演唱出歌词“手搭凉棚抬头望(啰),透过风雨见晴天(啰)”。从主题句到第三次模进各声部间音程关系分别为:小二度、纯四度、大七度与纯四度、大三度(大三和弦音构成),音程关系的协和度与紧张度之间的变更,微妙而富有逻辑的表现出风雨渐缓、天气放晴的气候变化过程。至此,风停雨住,再现段男高领唱的高亢嘹亮的号子山歌,是喜悦的欢呼也是集合的号令。行路人艰难的穿过风,穿过雨,看到了太阳,重新振作精神,继续在山路间穿行。

三、作品中的客家山歌

作品中第一部分的引子、a段主体部分与连接部分分别出现了三个民歌主题,由词曲作家取材于台湾客家山歌高山调创作而成。旋律在歌词、调式、音级、特色装饰音等方面进行综合把握与精心设计,突出了客家山歌的音乐风格,非常富有“原生性”。

1.歌词特点。客家山歌的内容广泛,语言朴素生动。意境含蓄,善用比兴手法,尤以双关见长,语言生动通俗,押韵上口。句式为七字四句,每句为“二—二—三”的组合,逢一、二、四句多押平声韵。以作品第一部分主题段落歌词为例:

箩筐沉沉背在肩,滚滚汗珠湿衣衫,

脚踩山林青苔路,一步一喘向上攀。

歌词四句,每句都为方整的七字句,在客家山歌中称为正板山歌,是客家山歌中流传最普遍的一种曲式。一、二、四句尾字“肩”、“衫”、“攀”都为平声,押言前辙。每句歌词分节都为“二—二—三”字,如第一句可分节为“箩筐—沉沉—背在肩”。整曲中部与再现部歌词也都采用了上述词韵规律。歌词内容非常平实,作品中部歌词“透过风雨见青天”、與再现部“翻过峻岭是平川” 等句又在朴实中蕴含了哲理。

2.音阶与调式特点。台湾客家山歌高山调源于广东蕉岭山歌,音列在五声音阶基础上加入清徵音。第一部分男声领唱的引子部分与女声领唱的连接部分,旋律使用了带清徵音的六声音阶。引子和连接部分的领唱乐句采用衬词,只有一个长乐句,在高音区相邻两三个音之间进行,是客家号子山歌的典型特征。

客家山歌的另外一大特点是几乎所有曲调中都有颤音、滑音、倚音等装饰音,因而使旋律变得回环曲折、委婉动听。《行路难》中的客家山歌旋律中大量的使用了倚音(包括单倚音与多音倚音)、波音等装饰音,每个乐句结尾都使用了滑音。值得注意的是,第一部分的主题段落中一、三句都为两小节,落音为角音;二、四句中使用滑音将乐句延长为三小节,落音从羽音进行至角音。这种处理造成了结构的非方整性,也造成了调式的改变,由角调式变为羽调式,而客家山歌一般都使用羽调式。用句尾滑音改变调式的特殊手法,使旋律音腔富有韵味,表现了作曲家新颖多变、细腻独特的创作风格。

参考文献:

[1]樊祖荫.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樊祖荫.“四、五度结构与二度结构的和声方法——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之一”[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2,(02).

[3]王耀华.台湾客家‘老山歌曲调溯源[J].中国音乐学(季刊),1996,(02).

作者简介:

[1]秦晋,女,山西忻州人,石家庄经济学院,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教育研究。

[2]韩亚宁,女,河北邢台人,石家庄经济学院,学士,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客家山歌创作手法和声
浅析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
威尼斯水乡诗画——肖邦《升F大调船歌》的音乐语言分析
肖邦艺术歌曲的“悲情”体现
江西客家山歌演唱艺术之探究
《风之谷》配乐作品中和声与画面的融合分析
浅析电子制作MIDI音乐
解析歌曲《大江之歌》的管弦乐配器
梅县客家山歌的历史及其发展现状探究
关于梅州市客家山歌当代传承方式的思考
以《大协奏曲》为例分析施尼凯特作曲中背景与结构的创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