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
摘 要:从党的十二大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到党的十八大对科学发展观给予新评价、新定位,这七次党代会报告深刻反映了我们党的发展观的不断深化。剖析这七次党代会报告对发展内涵认识的深化过程,对于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三个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以来;七次党代会报告;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3)06-0071-05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七次党代会的报告深刻表明,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先后提出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在发展观问题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总结分析我们党在新时期、新阶段的发展观,对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发展原是一个生物学概念,其本意是指生物个体从小到大、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成长过程。到了近代,“发展”又与“进化”、“进步”等概念联系了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发展是事物辩证的运动过程,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发展是指整个物质世界的运动和变化,即宇宙间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上升运动的客观过程;而狭义的发展则是专指人类社会历史的运动变化过程,即人类社会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和多样化的社会因素相互制约形成的历史“合力”的共同推动下,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不断变化、演进的总体进步过程和趋势,也就是社会发展。
发展观是关于社会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发展观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发展观是指人们对于一切形式的运动、变化的思想、观点、认识和看法,即移入人们头脑内部的并在人们头脑中改造过、以观念形态出现的一切客观的变化发展过程,其本质就是指人们分析认识一切事物运动变化过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即宇宙观;狭义的发展观则是一种社会发展观,是关于社会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人们在社会发展信念、发展目标、发展评判、发展手段、发展战略、发展模式等问题上所进行的价值设定、价值选择和价值评判,其本质是一种以社会历史观为基础的发展价值观。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从世界范围来看,当代社会发展观经历了一个由经济增长到社会综合发展,再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到20世纪50年代,人们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第二阶段到20世纪70年代初,人们将发展看作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变革的统一;第三阶段始于1972年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会议通过《人类环境宣言》,注重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协调,提出并逐步丰富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第四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广义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全球取得共识[1]。
世界各国发展的实践表明,发展绝不仅仅只是经济增长,而应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们党开启了历史性伟大转折,集中精力于经济建设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从党的十二大到十八大,党的七次党代会报告中都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内涵的认识不断深化。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2]8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作为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二、改革开放以来七次党代会报告对党的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发展观,到江泽民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发展观,再到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发展观,深刻表明我们党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发展观认识的不断深化,从而在发展观方面推进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一)党的十二大: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党的历史性伟大转折,集中精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越来越成为全党上下的共识。在此背景下,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的主题是“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确定继续前进的正确道路、战略步骤和方针政策”[3]。也就是说,党要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深入思考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道路问题。他在1979年3月提出了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概念,即到20世纪末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左右。同年12月他提出了中国到本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的蓝图。1980年12月他又明确提出经济发展战略构想:“经过二十年的时间,使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发展达到小康水平,然后继续前进,逐步达到更高程度的现代化。”[4]基于邓小平的深入思考,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深刻指出,从1981年算起,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里,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把农业、能源和交通、教育和科学作为三大战略重点。“翻两番”、“达到小康”成为我们党的发展目标,也成为此后20年最振奋广大人民群众的口号和奋斗目标。
简而言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全面展开,邓小平紧紧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思考,提出了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新论断。剖析党的十二大提出的我国未来的发展战略,我们可以深刻看到,邓小平在对发展的认识上,高度重视发展生产力,更加注重经济建设。其目的就是希望迅速改变中国社会的贫穷落后状况,迅速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迅速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
(二)从党的十三大到十四大: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新战略
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指出:“十三大要作的报告将从理论上阐述改革和开放的重要性、必要性。这是十三大的主题。”[5]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三大报告引人瞩目的重要内容,无疑包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和内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现代化内涵和目标认识上的飞跃。“三步走”发展战略,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具体为切实可行的步骤,展现了美好的前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推动中国大发展的南方谈话。南方谈话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强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邓小平南方谈当年党的十四大报告的主题就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我们周边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都在加快发展。如果我国经济发展慢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都会遇到极大困难。所以,我国经济能不能加快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6]
由此可知,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之后党的十三大和十四大期间,邓小平站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高度来探索我国的发展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致力于加快经济发展的思想,促使我们党的发展观得以深化。在发展内容上,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特别是邓小平在1992年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了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同时我们党也强调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发展速度上,强调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在发展战略上,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细化了发展目标;在发展重点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表明我们党更加重视科技和教育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发展动力上,强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对外开放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推动力。
(三)从党的十五大到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
1997年党的十五大是世纪之交召开的一次大会。大会报告强调指出:“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不动摇。”围绕这一主题,报告论述了我国21世纪的阶段性奋斗目标,即新“三步走”战略: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7]。这是我们党在世纪之交提出的新思考、新战略。
中国共产党人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引领由温饱到小康的中国航船进入了21世纪。但是,我国社会的小康的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面对这一现实状况,2002年党的十六大的主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为此,党的十六大以第一次部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而载入史册。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8]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
简而言之,1992年党的十四大之后,我国进入了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阶段,也是实现总体上由温饱到小康跨越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问题进行积极探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我们党的发展观不断得到充实和更新。在发展内容上,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强调三者的协调发展、全面进步,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战略上,提出按照新“三步走”战略、“两个根本转变”战略、协调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中国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在发展速度上,强调既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又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发展目标上,提出了新世纪头20年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阶段性发展目标;在发展动力上,提出改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科技创新是三大动力,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等新战略思想。
(四)从党的十七大到十八大: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境界
在我国改革开放即将迎来30周年之际的2007年10月,我们党召开了十七大。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新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主要包括:“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总方针;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四位一体”的建设布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9]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报告还对科学发展观着重进行了阐释,并更加关注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出了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战略任务。这是党代会报告中第一次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发展指标。
2012年党的十八大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给予了新评价、新定位,“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2]7-8,科学发展观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阐述更加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此同时,党的十八大报告还继承了十七大报告的做法,以单独一节论述了民生建设,表明了我们党更加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建设。
总之,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时期,以胡锦涛为时任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奋力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一时期,面对我国社会发展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胡锦涛和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使我们党的发展观得到进一步深化。在发展内容上,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两次党代会报告都将社会建设单列出来,表明我们党更加关注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而对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和“五位一体”的认识,更是反映了我们党注重以人为本,强调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发展战略上,紧紧抓住新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阶段性发展战略;在发展目标上,进一步提出实现翻两番的任务,以及“两个百年”的目标;在发展动力上,进一步肯定了改革开放的作用,继续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提出“五个统筹”思想,更加强调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社会发展。
三、不断丰富党的发展观的重要启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七次党代会不断丰富了党的发展观,回顾研究这一历程,对于我们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启示: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始终是党的发展观的理论基石
检视七次党代会报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始终是党的发展观的理论基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纠正毛泽东晚年错误过程中,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10]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关于发展生产力的论断有很多。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11]马克思还指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2]马克思主义在重视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还注重社会整体性的发展。“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经济发展虽然是前提和基础,但也仅仅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一部分。以经济发展涵盖一切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歪曲。”[13]从党的十二大提出“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到十八大强调“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充分说明了,我们党在对发展内涵的认识过程中,没有丢“老祖宗”,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既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又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是党的发展观的核心思想
检视七次党代会报告,我们可清晰地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是党的发展观的核心思想。自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开始,此后的历次党代会报告都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当前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晶,它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当前中国具体条件下的实现和运用。”[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本质上是科学社会主义;又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具体实现形式上把握了中国的具体国情。从社会主义本质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提出,到科学发展观成为党的指导思想,都充分说明了,我们党在对发展内涵的认识过程中,始终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贯穿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纵观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正是坚持“中国特色”,注重从本国实际出发,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一帆风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三)紧扣时代主题始终是党的发展观的重要前提
检视七次党代会报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紧扣时代主题始终是党的发展观的重要前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正是随着时代主题和历史任务的不断发展变化,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敏锐观察世界大势、深刻洞悉时代风云、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基础上,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丰富和充实更新关于发展内涵的认识。从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之后,历次党代会报告都始终紧紧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并把这一时代主题深深熔铸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之中。实践证明,正是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洞悉时代主题,紧跟时代步伐,我们党才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根据时代变化的特点推进对发展内涵的认识,不断创造出既体现时代要求又富有自身特色的思想理论成果。
(四)改革创新始终是党的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检视七次党代会报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改革创新始终是党的发展观的精神实质。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改革开放的号角以来,“改革”、“开放”、“创新”就成为历次党代会报告的关键词。35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证明,改革创新不是权宜之计,而是贯穿着我们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前行的全过程。“改革创新,作为我们时代的火车头和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我们国家发展前进的不竭动力。”[15]从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到江泽民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再到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上提出“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都充分表明,只有改革创新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证明,我国每前进一步,都是用改革创新的方式解决新矛盾、开辟新道路的结果。立足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我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继续推进改革创新走向深入,是实现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必由之路。
纵观我们党在新时期的七次党代会报告,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阐述了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提升到新的境界。我们党的发展观是个不断发展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必将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站在新的时代高度,正确认识理解我们党的发展观问题,必将有利于我们进一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慕海平.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意义[J].理论前沿,2004(8):14.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56.
[5]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
[6]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24.
[7]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
[8]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43.
[9]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
[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6.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3.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
[13]张 建.从社会主义本质论到科学发展观——兼谈马克思主义时代化[J].桂海论丛,2012(2):30.
[14]辛 程.必须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其实现形式区分开来——准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方法论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6):4.
[15]金 虎.改革创新:引领时代前进的火车头[EB/OL].[2013-07-23]http://dangjian.people.com.cn/n/2012/0914/c117092-19013841.html.
The Deep Understanding and Inspiration of the Partys Development Outlook since
Opening up and Refor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port of Seven National Congresses of CPC since Opening up and Reform
Zhang Jian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Jiangsu, 213002)
Abstract: The report of seven national congresses of CPC deeply reflect the constant development of development outlook of the party, the 12th national congress of CPC proposed the the idea of socialism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CPC gave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utlook new evaluation and its position. It has significant meaning to analyze the deep understanding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utlook of the reports of seven national congresses of CPC for sticking on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ree confidence.
Keyword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ince opening up and reform, reports of seven national congresses of CPC, development outlook,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