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再认识

2013-04-29 17:15吴爱华李明贤
中国经贸 2013年6期
关键词:再认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吴爱华 李明贤

摘要: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虽然整个农村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解放和发展,农村的经济社会实现了历史性的巨变,但农村地区金融供需矛盾仍然突出,金融资源配置的不平衡。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农村资金短缺的问题。建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解决我国目前农村地区整个银行业金融机构普遍覆盖率低、金融大部分供给不足、行业之间竞争不充分、金融服务不到位等所谓“金融抑制”问题的创新举措。另外,要形成新型农村金融体系,农村金融服务得到更好地改进和加强,支持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进步及社会和谐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问题;再认识

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出台的背景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指出: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体制的创新,农村金融准入政策的放宽,要把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及商业性金融结合起来,一个资本充足、服务完善、功能健全、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应加快建立。2006年12月20日,中国银监会下发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人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按照“低门槛、严监管”的原则,积极引导各类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并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到农村地区设立分支机构。较之于此前的扶贫输血和财政支农无疑更适合新农村建设的金融需求。

二、建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必要性分析

1.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出现缓解了农村金融供需矛盾。在农村金融不能满足“三农”对资金的需求情况下,我国农村金融经历了多次改革,但每次改革都是抱着“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态度,结果无功而返。原本构成农村金融体系几部分: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及合作性金融等都各自背离了自已的初衷,陆陆续续撤离利润低、风险高的农村市场,使得本来资金就不充分的广大农村地区更是捉襟见肘,金融服务不足的矛盾极为突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出现有效地增加了农村地区的金融供给。

2.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方式。和传统的农村其它金融机构相比,它管理层级少,决策链短,决策迅速,相应管理成本较低,发挥了法人机构的体制优势,办理业务流程缩短,审批环节大为简化,贷款发放速度出奇地快,及时地适应了广大农户及农村地区小企业资金需求“短、频、快”的特点,满足客户的需求。

3.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创新担保抵押手段。农村、农民、农业经济的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缺乏就是担保品。但它们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土地、宅基地及农民自有住房的抵押贷款,推行对农业经济组织与农户的联保贷款,增加信用贷款投放。

4.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监管成本低。因为道德和舆论的约束,我国农村居民一般都讲信用。加上中国农村地区广泛的熟人社会,以及又有以关心家事的传统社会习俗方式互相沟通的习惯,所以人们彼此之间知根知底非常熟悉,信息几乎是透明的。要是哪家农户借了钱不还,周边的人就会认为他不讲信用,以后和其他村民打交道直接会受到诚信降低的影响。农村中这种天然自发的、无形的舆论监督及道德约束是相当有力的,这也正是孟加拉国尤诺斯教授创办的乡村银行小额信贷(GB)模式成功的依据之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很低的原因,大多在于有效利用了农村相互制衡的社会环境设计的信贷模式植根于农村,有效缩短了服务半径,使之成为为农村服务的并具有商业价值的“草根金融”新模式。

三、当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虽然缓解了农村金融需求的紧张局面,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1.缺乏盈利机制,可持续性发展可能会难以为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作为农村多层次金融需求的补充,本着为农村地区提供必要的金融服务,保本微利的原则运行。但实际上,这种初衷随着时间的流逝渐行渐远。如果没有适当的利润,它很难生存,遑论发展,利润是其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服务能力的基石。但为此没有政府的政策机制支持,是难以想象的。

2.存、贷款业务进一步拓展面临困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因为规模小、网点单一、业务种类有限,社会认同度较低,有的甚至将其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合作基金会相联系,持怀疑和观望态度,存款增长较为困难。小贷公司目前主要通过股东借款和银行贷款来筹集资金,资金来源渠道有限,且只能以一般企业的利率水平向银行融入不超过资本净额50%的资金,融资规模有限、成本较高。

3.支持农村经济效率偏弱,“厌农”、“弃农”现象让人堪忧。从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运行看,单笔贷款的金额较大,而“小额、分散”的经营意识不强,和其政策初衷还存在一定偏差,出现“厌农”、“弃农”现象。

4.风险防范意识欠缺、监管资源不足。由于农业生产周期性强,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加上市场中农产品生产销售不确定性较大,且农业保险发展目前相对滞后,致使那些以农业生产收入作为还款保证的“三农”信贷面临一定的风险。另外,广大农村地区中小企业、农民信用意识欠缺,造成了整个农村地区信用环境不佳,同时“三农”的有效抵押物和担保品不足,这样就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识别风险及防范风险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需要有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量化研究有利于帮助排查影响某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的某个子系统,具有针对性的改善薄弱环节,提高改进效率。

5.政策扶持力度不足。2010年4月份财政部出台了《中央财政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业已经过银监会等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各种类型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给予一系列补贴和财政奖励。这一办法把省级政府组织设立的小额贷款公司和地方政府试点的农民资金互助社排除在扶持范围之外,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民资金互助社的积极性。

四、促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运行过程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

虽然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但不能因此而否认它在支持“三农”中的积极作用。通过采取积极的针对措施,使其健康稳定的发展。

1.调整机制、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建议对小贷公司放开不超过同期人民银行基准利率四倍的利率定价政策限制,使小贷公司可以通过降低融资门槛扩大供给面、提升利差水平覆盖风险。同时,应加强对小贷公司的日常监管。

2.采取针对性的举措,增加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存、贷款规模。调整对设立小额贷款公司以及转制为村镇银行和村镇银行必须由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主发起人的规定;同时放宽自然人跟企业法人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持股比例; 创造有利条件满足更多民间资本进入“三农”金融领域,促使那些长期游离于正规体制外的民间用于借贷的资金“走出地下”。同时,调整部分监管指标,适当降低对存款类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资本充足率和不良率的要求。

3.强化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成立的初始目标,努力服务“三农”。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出现,是为了缓解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不足,难以满足“三农”对资金的需求而设立的。因此,要强化经营意识,无论是单笔贷款还是多笔贷款,是金额大,还是金额小,即“小额、分散”的贷款,都要一视同仁,同等对待,都要有强烈的经营意识,和其政策初衷保持一致。

4.增强风险意识,加强外部监管。针对农业生产的特点,认真调研,积极谋划,及时采取防范措施,以防风险的发生。由各级地方政府审批设立的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及小额贷款公司应有序发展,建议政府对各地提出一个指导性规划,防止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过度发展,加强外部监管,严格防范出现高利放贷、变相吸储、暴力收贷、账外经营等严重违法犯罪行为。

5.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必要的社会环境。加大政府财政税收政策的扶持力度,把各省试点的具有支农方向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列入中央政府财政补贴奖励范畴。并要积极落实各级政府已经出台的各项政策扶持措施。同时加快建设农村金融基础设施,推动实施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系统的“快通工程”,积极指导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加入财政税务库行联网系统、中国人民银行的现代化支付系统,丰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业务种类、提高服务水平。另外,指导各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加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体系,提升它们风险管控能力。同时,加快建设农村担保体系,鼓励各类信用担保机构建立担保基金并进行金融创新,全力拓展农村担保业务,为完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投入提供相应地配套服务。

参考文献:

[1] 钱仁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问题及建议.金融时报,2012.10.

[2]谢 琼:农村金融:体制突破与机制改进.道客巴巴网2011.4.

[3]孙克文:浅谈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现状与改进措施.现代商业.2011.11.

[4]李力锋:村镇银行与新型农村金融体系构建.人民论坛学术前沿(总第302期)2010.9.

猜你喜欢
再认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改革是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重要途径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对夏衍讽喻史剧《赛金花》的再认识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的思考与再认识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社会绩效探析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研究
《中国小说史略》对《水浒传》的分类再认识
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回顾和思考
解决小微金融机构的风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