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技校语文教学成效

2013-04-29 00:44苏咏梅
职业·中旬 2013年6期
关键词:创新教法更新观念教书育人

苏咏梅

摘 要:笔者认为,技校语文教学存在弊端,教师要转变观念,发挥教书育人功能,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技校语文教学成效。

关键词:技校语文 更新观念 教书育人 创新教法 激发兴趣

当前,技校语文教学学生不感兴趣,教学成效不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目标的达成。为此,加强其现状研究,端正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成效,发挥语文应有的教育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技校语文教学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当前,技校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如下。一是无用论。一部分学生认为到技校是来学习技术的,只要学好专业课就行了,语文课并不重要。二是观念落后。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重知识轻能力,重智育轻美育,重认识轻情感,对语文素材中蕴含的真善美更是甚少体味。三是教法陈旧。语文教学缺乏创新,教法老套,手段单一,语言乏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针对性差。教育目标不明确,罔顾学生实际。技校学生大多数是经过普高选拔后的弱势群体,语文基础薄弱,语文素养不高,以普高的教学标准来衡量技校学生,缺乏针对性。

二、提高技校语文教学成效的对策

1.转变观念,让学生走出语文“无用”的误区

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是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其技校教育应区别于普通教育,语文教学应突出职业性、实用性的特点,注重思想教育、美育熏陶,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技校语文要突出实用性,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语文应用能力,着重发挥语文知识能力对专业学习的指导作用。如通过听说能力训练,增强口语表达与交际能力,以利于学生自荐求职,职场交际,创业发展。通过产品说明书、申请书、求职信、总结等实用文的学习,强化从业技能等。使学生真切体会语文是一种工具,是学习其他专业知识的基础,从而重视语文学科,扭转重视专业忽视文化课的不良倾向。

2.发挥教书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技校学生往往有自卑感,缺乏强烈的上进心和成才意识,也缺乏学习的基础和毅力。因此语文教学不仅要“授业”、“教书”,更要强调突出“传道”、“育人”。要充分发掘课本中所蕴涵的人文之美。如语文课文中,有像《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那样催人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美文,有像《人格是最高的学位》那样洗礼灵魂、锻造人格的励志之作,有像《世界上最缓慢的微笑》那样让人心怀苍生、大爱无疆的篇章等等。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道德情操,塑造学生完整的人格和美好的心灵,使之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也拥有一个健康的精神世界。

3.创新教法,提高效能

(1)拓宽视野,丰富内容。语文教学要紧跟信息时代步伐,拓展学生的视野,教学不能仅限于课本,还应引入美术、音乐、历史、地理、网络等学科知识,实现教学内容立体化。这样,既可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扩大学生视野,又可使学生多角度、多方式来学习语文。如教《离别的礼物》的时候,笔者结合我国当今老龄人口达到14.8%,已进入老龄社会,未富先老,养老已是严峻的社会问题的社会现状,帮助同学理解本文揭示的社会意义。

(2)引进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信息时代,培养学生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的能力,已成为时代的必然。因此,我们要改变“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的传统教学模式,综合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学,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多维获取信息,提高学习效率。如用多媒体展示课文内容,增强形象性、直观性,促进学生记忆,激发学生联想,提高教学效率。

(3)求新图变,改进教法。现实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语文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所以教学方法也不应是程式化的。必须随着教学因素的不同,运用最优化的教学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或从网络新闻入手,或以微博奇谈说开去,或启发学生想象,进行探究式教学;或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进行合作性、启发式教学等。

总之,技校语文教学,要针对技校教育的实际,适应信息时代发展趋势,端正教育观念,加强教育现状研究,不断探索新教法,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达成提高教学成效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艳青,吴捧娟.浅析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C].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9.

[2]杜晓.中国跑步进入老龄社会面对未富先老等挑战[N].法制日报,2009-10-26.

(作者单位:肇庆市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创新教法更新观念教书育人
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
——丁德馨
教书育人
篆刻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与创新教育的实施策略
初中思品实践活动课落实德育功能策略探索
小学中年级学生观察作文创新教法
确立学生作文主体,引导学生快乐作文
师德建设之我见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改革创新教学教法,打造高效化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