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雨 孙永林 赵洁
关键词:面瘫;焦虑;情志护理
中图分类号:R24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6-0073-01
面瘫又称面神经炎,是一种病因未明、发病急骤的周围性神经麻痹。主要症状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口眼歪斜,通常为单侧发病。任何年龄、任何季节均可发病,男性稍多于女性[1]。面瘫轻症患者,及时治疗,预后较好,但是大部分面瘫患者精神压力很大,会产生焦虑情绪,使得患者不能配合治疗,甚至影响治疗效果,故对面瘫患者情志的护理至关重要。
焦虑是临床上一种很常见的情志失调问题。首先,焦虑是一种强烈的苦恼和受挫后的个体体验,是一种模糊的恐惧,是对不特定的、模糊的、无形的危险的反应;其次,处于焦虑情绪下的个体有外在的行为表现与躯体内部的生理变化。
1 焦虑的症状特征
焦虑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包含了生理、心理、行为三方面的反应[2]。生理方面通常以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以及皮肤血管反应性症状较常见。心理方面主要表现为痛苦的情绪体验,如忧心忡忡、紧张、恐惧、不安等。行为方面主要是外显情绪和躯体症状为主的表现。如:表情凝重、坐立不安、哭泣、注意力不集中、说话语无伦次、情绪易激动等。
2 面瘫患者焦虑的护理
首先患者入院时,护士应对患者的资料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因患面瘫时可导致面貌发生严重改变,所以绝大部分患者入院时都有明显的担忧和烦躁,护士应细心观察,及早发现不良情志的存在。
其次根据焦虑理论评估患者焦虑的程度、等级,持续时间和产生原因。患者焦虑的产生主要受身体、行为、社会、认知因素等方面的影响。
2.1 入院常见的焦虑问题 由于患者刚入院时角色的转变、环境的变化、人员的陌生、外貌的改变(口眼歪斜、说话不流畅等)、进餐困难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治疗时恐惧针刺,但又不得不接受治疗而引起烦躁、焦虑。由于面瘫一般病程较长,治疗几天没有达到患者满意的效果,担心留下后遗症、对预后信心不足等。担心外貌恢复不好,对自己以后的工作及婚姻的忧虑。
2.2 护理目标 患者愿意与家人或医护人员讨论自己目前的情况,主动表达自己的担忧、焦虑的感觉,能够学会运用积极有效地应对方式缓解自己的焦虑,主动学习缓解焦虑的知识和技巧。
2.3 护理措施 在患者刚入院的时候,护士应该积极主动的迎接,语言、态度亲切诚恳,并向患者介绍周围环境、主治医师和主管护士,帮助其及时适应患者的角色,告知该病一般可以康复,只是治疗的周期稍微有点儿长,需要积极配合治疗以便早日回到工作岗位。
在患者入院时,及时发现其不良情志的存在,用通俗的语言为患者讲解面瘫知识、治疗及要求配合的注意事项,消除其疑虑、放下思想包袱,增加信任感。帮助患者认识到针刺是治疗的关键,要放松心情,肌肉松弛可以减轻疼痛,同时也能提高治疗效果。引导患者认识到自己的焦虑情绪会影响到治疗效果,态度要亲切诚恳,对患者表示理解的同时要讲解焦虑对康复的不利影响,采用鼓励和暗示的方法,让患者多听音乐,与家人朋友多聊天,保持心情愉悦。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想法、对疾病的看法,纠正其消极的观点,培养患者乐观的心态。采用榜样的力量,例举与其类似患者康复的典型案例,让其看到与自己同类疾病的患者经过治疗后其外貌和工作都没有任何影响,以之来缓解其焦虑情绪,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请已康复者到病房看望,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家属特别是其恋人进行思想劝导,在这种时期应该对其多关心和鼓励而不是道听途说的加重其思想包袱,使患者从内心得到依托而解除焦虑。
3 小结
面瘫起病比较急,而且面容改变比较突出,容易导致患者对突如其来的疾病惊慌失措,中老年人担心预后不良,年轻人多数担心容貌问题,极易产生不良的情绪状态,尤其以焦虑最为普遍。随着当今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发展,心理健康能够大大促进身体的康复,所以医护人员应及时发现患者的焦虑,帮助患者改善焦虑等不良情绪,能够帮助提高治疗效果,实现患者早日康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尤黎明主编.内科护理学[M].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
[2]朴松花,李春玉.焦虑的概念研究[J].吉林医学,2007,28(2):181~182.
(收稿日期:2013-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