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卉平
【摘 要】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快速扩大,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从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协会(ENQA)提出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条件出发,分析了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 质量保证 科研管理
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也急剧扩大。根据教育部最新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的计划招生规模达到了创纪录的60.8万人。其中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为53.9万,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为6.9万。这一数字已超过20年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生的总招生规模。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大与我国的国情密不可分,一方面是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快速扩大,另一方面也与本科教育的扩张不无关系,在面对大量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时,让更多的学生继续接受研究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一部分就业压力。
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如何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实际上,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也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型社会概念的提出对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研究生教育承担着知识传递和产生的重要功能。以欧洲为例,欧盟要求其高等教育机构必须与知识及信息社会的需求相适应,同样也要满足全球化对人力资本的要求。
二、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内涵
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有不同的内容,对教育质量的描述也有区别。就本科教育而言,曾经有过“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的不同观点。精英教育主要通过高深知识训练心智、探究学问,通常注重通识性的学科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培养各行各业卓越人才为目标,并不把培养某一方面的“专才”作为教育的重点。大众教育强调职业导向的应用技能训练,重在培养有效解决问题的人才,为学生提供就业必需的职业准备。
从本科教育的定义进行引申,研究生教育首先是精英教育,同时,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精英教育的不同在于,研究生教育更强调知识的生产而不是传递。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了如下的研究生教育学业标准: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突出特点。现代高等教育发源地英国对研究生教育进行了如下的描述:硕士教育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创新性的应用,同时能够证明自己理解了如何通过科研来扩展已有知识的边界。而博士教育则强调原创性的研究,这些研究是对已有知识边界进行的突破和扩展。
三、研究生教育质量面临的挑战
高等教育及其他学术机构的研究性工作是一个国家智力资本的主要来源。在很大程度上,这些工作主要通过研究生教育体系来完成。要达到良好的研究生教育效果,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协会ENQA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提出了三个必要的保证条件:一是优秀的研究人员,二是足够的资金支持,三是良好的管理水平。以中国为例,从上述三个条件来看,都还存在很大的问题。
首先是优秀研究人员的外流。尽管我国每年有五六万的学生加入到博士研究生队伍,有五六十万的学生加入到硕士研究生的队伍。但从优秀研究人员的情况来看,人员的外流情况不容乐观。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留学生在美国攻读科学或工程类博士学位的学生占到在美外国留学生的近30%。但学成回国的比例却相当低,据统计,我国在美留学生获得博士学位后,5年内回国的比例不足10%,而世界各国留美博士回国的平均比例是40%左右。到科技发达国家攻读博士学位无疑对提高研究水平有重要帮助,但很少人愿意回国工作,对国家长远的科技竞争力也是很大的损害。
其次是研究生教育的资金不足。从全球范围看,政府是大学科研活动资助的主体。以美国和英国的资助模式为例,美国以完善的大学科研间接成本补偿体系著称,英国则是建立在以科研质量评估为基础的科研条件拨款和科研项目资助相结合的双元资助体系。据科技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R&D经费投入5800亿元(约合849亿美元),占当年GDP的比例是1.7%,同期美国的科技投入为3982亿美元,占其GDP的2.79%。中国的科技投入相当于美国的21%。在全时科研人员的数量超过美国的情况下,中国科研人员的人均经费只有美国的四分之一。此外,在科研经费的开支中,中国的经费主要用于科研直接成本的开支,对间接成本补偿不足。而美国联邦政府对大学科研的资助包含了所有成本:一是科研项目资助经费将大学为实施科研项目所可能发生的各类间接成本都包括在内;二是人员性经费并没有硬性的比例限制,而是根据科研项目的实施需要列支,包括教师工资、博士后工资、研究生学费和聘用人员等均可列支工资劳务费用。以人员经费为例,美国科研经费投入中劳务成本占45%,而中国的劳务成本却只有23.5%,中国的科研经费不仅无法补偿间接成本,更不足以支付科研人员劳务成本。作为高智力竞争的科研工作,对人员经费的限制使科研工作很难顺利进行。长期以来,我国在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很难靠科研项目的人员经费维持生活。
第三是科研活动的管理问题。科研活动的管理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宏观层面包括政府年度科研预算的确定、科研经费的分配,微观层面包括科研项目的管理、项目经费的开支和项目效果的评价。宏观管理层面,在科研预算总额有限的情况下,科研经费的分配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的科研经费分配主要通过竞争性项目申请机制,虽然有完善的管理制度约束项目的评审过程,但在我国人情关系严重的文化背景下,科研经费分配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施一公和饶毅教授曾撰文指出,虽然我国的研究经费以每年超过20%的比例增加,但研究经费分配的严重问题却减缓了中国潜在的创新步伐;尤其表现在那些从几亿元到几十亿元人民币经费的大型科研项目上,学术优劣与能否获得项目支持的相关性相对而言较小。微观层面,对科研项目产出的评价也存在很大争论。类似于大跃进式的“唯论文”指标评价法涵盖了我国科研管理及人事管理的各个方面。每年产生的大量论文不仅是对社会人力和物力的极大浪费,也严重违背了求实创新的科学本质。
四、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对策
研究生教育不仅是培养科研人员的一项活动,更是科技创新的主要途径。新的科技成果和新的科研人员都是研究生教育活动的结果。基于上述分析,特提出如下改进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建议。
一是强化研究生教育作为“精英教育”的理念。对学术型研究生来说,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科研人员,而不是面向就业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大众教育理念不适合研究生教育。控制研究生教育的规模,提高研究生在读期间的待遇,是确保优秀人才接受研究生教育,把研究生教育办成“精英教育”的重要前提。对于专业学位型研究生,应严格遵循专业学位培养的规律,面向在职人员,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改变当前专业学位型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界限不清的现状。
二是增加研究生教育的投入。如前面所提到的,我国和发达国家科研投入还存在很大差距,这自然与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密不可分,在现阶段也无法达到发达国家科研投入的水平。但在有限的投入中,通过提高研究生培养经费投入,可以显著改善研究生的生活状况,使更多有科研潜力和科研兴趣的学生走上科研道路,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优秀科研人员的外流问题。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的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当今时代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人口质量和知识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未来的前景。在影响经济发展诸多因素中,人的因素是最关键的,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的提高,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的多寡。根据舒尔茨对美国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所作的定量研究,教育投资增长的收益占国民收入增长的比重为33%。与其他类型的投资相比,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更高。
三是改进研究生教育的管理制度。针对当前研究生教育从入学、培养到毕业环节的缺陷,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制度的改革。从入学来看,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制度已经严重偏离了选拔科研人员的初衷,在初始科目的设置上,英语、政治和数学等科目的设置与科研潜力几乎没有关系,造成了选拔考试的应试导向,大量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研究生入学选拔应侧重于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潜力,应转变“研究生教育是更高一级学历教育”的观点,而把研究生教育“作为一项从事科研工作的职业选择”,只让那些有兴趣从事科研工作和具备科研潜力的学生进入研究生教育阶段,而不是让各种学生都接受研究生教育后再选择是否从事科研工作。否则无论是对国家和社会的科研投入、还是对学生个人的时间精力都造成极大的浪费。从培养过程来看,要侧重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在短短的几年内就要求学生取得科研成果。科研工作不同于一般的重复劳动,科学探索往往是九次失败才有一次成功,失败是成功的必经之路,要求学生在几年内必须取得成功违背了基本的科研规律。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应侧重于学生学到了什么和做了什么,而不是做的结果如何。只有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科研规律和扎实的研究能力,就应当是一个合格的研究人员。
【参考文献】
[1]Bitusikova, et al. Quality Assurance i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Quality Assurance in Higher Education 2010, Helsinki.
[2]郭新立.为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奠定坚实基础[N].中国教育报,2013-01-04(001).
[3]李伟,张清东.高校扩招背景下研究生教育现状及问题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36):176-178.
[4]李扬.中外研究生教育的不同及优劣势比较[J].教育探索,2012(12):156-157.
[5]袁安府,王晓锋,黄佳.研究生教育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江苏商论,2012(12):156-160.
[6]佘远富,陈景春.试论创新人才培养与研究生教育体系改革[J].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3 (01): 7-10.
[7]孙健.研究生教育生源结构问题及调整研究[J].江苏高教,2013(02):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