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如丹 郭沁
摘 要:高校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阵地,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用社会主义核心观引领多元思潮,应对现代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教育所带来的挑战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共青团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具有其他组织无法比拟的群众基础、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活动优势。为此,以共青团工作为载体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使共青团工作达到了有针对性地创新。
关键词:共青团工作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3)0601270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1] 。高校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阵地,承担着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共青团作为高校最大的群团组织,在青年学生中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动员能力,在推进高校马克思大众化的过程中,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如何利用共青团这一重要载体,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是我们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深刻认识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性
(一)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思潮的需要
当前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中,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大背景下,各种思潮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斗争的趋势更加明显,西方敌对势力妄图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渗透和破坏的一直没有改变。他们在经济上鼓吹市场化和私有化,政治上鼓吹所谓的普世价值观和新自由主义,在文化上推动文化霸权和文化输出,企图通过一系列举措對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进行西化和分化,使青年大学生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产生怀疑,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动摇。而在国内,由于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动,社会格局的深刻调整,大学生思想的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也明显增强,社会价值观日趋多样[2] 。并由此导致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一元化和大学生意识形态多元化的矛盾。要保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青年大学生思想中的领导地位,就要主动用马克思主义去占领青年大学生思想的阵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去引领多元思潮。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3] 。
(二)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应对网络技术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带来挑战的需要。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校园网络的不断普及,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开展交流的重要渠道,并深刻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网络在为大学生带来便利信息的同时,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西方敌对势力已把网络作为传播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网络谣言利用论坛、微博等平台大肆传播、掩盖真相、混淆视听;消极落后甚至是封建迷信思想也在网络上占据了一席之地。面对网络技术带来的挑战,高校要想占领网络这块宣传舆论的主阵地,就需要把网络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用丰富的理论和通俗的语言去宣传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的制高点,用权威和真实的声音帮助大学生增强在复杂的网络舆论中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个开放的体系,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的发展和壮大。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在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时,只注重课堂形式的理论教学,忽略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实践环节。由于理论讲授相对抽象,教学内容往往又滞后于社会形势的发展,缺乏对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导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不容易接受、不愿意接受的现象还较为普遍。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变深奥为通俗,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也是理论与市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用生动的语言、活泼的形式、鲜活的内容、科学的手段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因此有必要依托共青团组织,通过开展各种活动,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共青团组织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独特优势
高校共青团组织主要承担着对团员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安排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工作。共青团作为学校的群团组织,拥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具有极强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活动优势[4] 。因此依托高校共青团组织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开展实践教育活动就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显著的作用。
(一)共青团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群众基础
各高校共青团组织作为高校党委领导下的群众组织,有着其他群众组织无法比拟的群众基础,这是共青团性质所决定的。首先,共青团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组织,吸引了一大批优秀青年加入其中,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高校共青团员比例占到了大学生比例的97.5%以上。其次,高校团员青年子在共青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下,认真开展党的各项理论学习,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已经成为高校里数量最大、人数最多,最富活跃、最有创新力、最具潜力的一支队伍,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力量。
(二)共青团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政治优势
共青团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可靠后备军,具有先天的政治优势。首先,共青团坚决拥护党的领导,以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行动指南,始终保持政治上的先进性,是团员青年在实践中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校。其次,作为共青团员的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大多数又是学生干部,代表了积极、进步的力量,在学习、生活和活动中都发挥了核心作用。再次,共青团具有的严明的组织纪律,对每一位团员青年的思想和行动都有着强有力的约束作用,确保团员青年思想和行动的先进性。
(三)共青团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组织优势
高校共青团的组织优势在于其严密的组织系统和科学的机构设置。首先,各高校普遍都在学校一级设立了团委,在学院一级设立了分团委,每个班级设立团支部,有的高校还在专业一级设立了团总支。在开展新领域建立团组织的过程中,各高校还在社团、实验室和学生公寓中也建立起了基层团组织,使共青团组织和影响力覆盖到高校的各个方面。其次,各高校在校团委的机构设置中还成立了校学生会、校社团联合会、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大学生艺术团等机构,负责对相应的学生组织进行管理和指导,进一步强化了共青团的组织能力。
(四)共青团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活动优势
各高校都把共青团作为开展活动的主体,共青团依据团中央和学校党委的要求,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需要,组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和体会。共青团开展的活动种类之广、形式之多、参与面之广、影响能力之强是任何群众组织无法比拟的,它所包含的团日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科技立项活动、就业创业活动,几乎涵盖了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大学生参加任何一项实践活动,都会和共青团组织发生联系。
三、共青团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路径选择
(一)进一步加强对当前热点问题和青年学生特点的研究
共青团作为广大青年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校,承担着对团员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青年头脑的重要任务,各级团校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班在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时,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用通俗的语言、活泼的形式和生动的案例讲清楚,就必须对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和青年学生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要注重加强调查研究工作,经常深入基层团组织,与青年学生面对面的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的心声和需求,并善于从中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规律,并给予理念概况和提升,最终形成具有鲜明青年学生特点,符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特征的理论体系。
(二)进一步加强对共青团组织活动的创新
大学生要在共青团开展的各项实践活动中学习马克思主义,有必要对共青团开展的各项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不断创新,在保证共青团活动参与性的同时,增强共青团活动的思想教育功能。在团日活动中,让学生亲身讲授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感受和体会,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学习的成果。在团课中,增加案例教学、情景式教学等教学形式,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提升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带领学生前往革命老区,让他们亲身从革命前辈口中了解和感受革命胜利的艰辛不易,亲眼见证革命老区翻天覆地变化,体会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的强大生命力。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积极开展与社会慈善团体合作,让青年学生作志愿服务的参与者,感受社会正能量,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信心。
(三)进一步加强对共青团干部的培养
共青团组织要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根本需要的是一支具有信仰坚定、理论扎实、业务精湛、能力突出的干部队伍。为此要加大两只队伍的建设力度。一支是教师队伍,包括专职团干部,社团和其他学生组织的负责人和指导教师。另一支是学生干部队伍,包括各级团组织、学生会、青年志愿者服务组织、社团和其他学生组织中的学生干部。对于教师队伍的建设,要加强队伍建设经费保障,通过举行各类培训和教育实践活动,让广大教师学习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增强在复杂意识形态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教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承担起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使命。对于学生队伍建设,要善于抓住学生骨干力量,通过青年马克思主义培训班、志愿服务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干部的理论知识水平和社会实践能力,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发挥其在学生群体中的模范示范作用。
(四)进一步加强对“红色社团”的扶持和培养
“红色社团”实际上是对大学生学习型社团的一种形象称谓,一般指在高校里学生自发组织的研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型社团。“红色社团”具有坚定的政治性、鲜明的时代性、广泛地群众性、科学的实践性,是高校学生中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一支主动力量,对宣传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重要的作用。为此,有必要加大对“红色社团”的扶持和培养力度,聘请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在学校具有一定声望的老师作为“红色社团”的指导老师,同时对社团开展理论研讨和实践活动给予必要的经费和场地支持,从而发挥“红色社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共青团活动的互补作用,增强学校和学生的双向交流,保持学习活力、理论常青,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7:68.
[2]冯刚.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若干问题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9):37.
[3]江澤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87.
[4]王继先.对高校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研究工作的思考[J].文史资料,2009,(6):36.
编辑:韩冬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