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丽伟
《黄帝内经》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记载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明确指出了身体健康“不治已病治未病”和社会治理“不治已乱治未乱”的预防学思想和防治原则,以预防疾病和社会动乱的发生、发展与传变,中医“治未病”的思想理论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繁衍昌和健康事业盛做出了重要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未病先知,未病先防”是传统中医学实践中的精华之一,对于维护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中医“治未病”的实践体系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几千年的传承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实践体系。
第一,无病时重在预防。中医特别强调在疾病没有发生之前通过调理情志、劳逸适度、膳食合理、起居谨慎,同时注重采取推拿、按摩、药物调养、针灸、沐足、气息导引等方法调节调整人体的脏腑功能和阴阳平衡,机体遂处于“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状态,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让世人们生活在“无病世界”,实现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至高境界。
第二,初病时重在早治。东汉医圣张仲景曾指出有病治于初始的思想“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经络”且病邪“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即是提醒世人若感受外邪,必须灭病邪于萌芽之时,以防病邪深入于内,防微杜渐,早治早愈。
第三,既病时重在防传变。《难经·七十七难》中记载“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全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这种既病防传变思想,即是中医在治疗疾病时立足于脏腑功能失调和人体阴阳失衡的动态病变,把握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传变规律,关注没有病变的脏腑,从而有效防止疾病的发展与转变,使疾病向痊愈方向转化。
第四,病愈后重在防复发。愈后防复发是中医“治未病”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疾病刚刚初愈时,及时采取适当的善后治疗并加以有效方法调养,从而补养正气,促进尽快全愈,进而防止原病复发或者变生他病。
二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现状分析
随着全国各地高校规模的普遍扩大,招收的学生数量日益增多,高校周边环境的日趋复杂化,直接带来了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任务日益繁重。总的来说,直接影响和制约高校安全稳定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在自身安全问题上,当今大学生主要存在两类问题。
一是面对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冲击,一些大学生被错误理论和时髦思潮所左右,开始在政治信仰上出现迷茫、理想信念上变得模糊、价值取向上发生扭曲,从而引发群体性事件。
二是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脱离亲人照料,加上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防范意识较差,在遇到安全问题时往往无从下手、手足无措、处理失当,被骗、被盗情况不断发生,直接造成了财产损失甚至人身伤害。
这两类问题是“潜伏”于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上的不稳定隐患的主要因素。
(二)高校周边社会环境的影响
目前,高校外部的社会环境当中的不安全因素构成了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诱因。
一是校外餐馆、咖啡店、冷饮店、台球厅、电玩、夜宵档、电影院、网吧等商铺林立,大学生流连忘返,不利于学校的集中管理。
二是KTV、酒吧、迪吧、健身房等形形色色的各种充满诱惑的场所,极大的侵蚀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是社会闲散青年团伙在高校周边聚集、游荡。与大学生发生冲突事件,极大的影响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四是大量的快捷酒店、商务酒店,吸引了大学生情侣开房,导致了很多不自觉的学生长期夜不归宿,在外游荡,有的甚至受到社会不法人员的威胁。
(三)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不足
无论从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各高校本身,在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上都存在缺陷和不足。
一是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所要考虑的潜在不安定因素范围很广,面临很多不可预知,难以把握的问题。但是,截止目前,教育主管部门尚未建立起一个完整有效的标准化体系。虽然国务院、中宣部、教育部对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尤其重视,曾先后多次针对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下发重要文件,但在文件下发过程中,仍然伴随着高校各种安全稳定事件的发生,究其主要原因,就是有的高校没有按照标准和要求,严格认真落实安全稳定工作相关规定,制定相关制度,推动工作的标准化开展,因此导致事件发生,造成不良的后果。
二是当前许多高校在安全稳定工作中,由于从事高校维稳工作者不重视已发生的安全稳定事件的社会性和衍生性,造成相关规章制度不健全。各高校现有的安全稳定标准体系相对分散、片面,直接从事维稳工作的人员存在只关注对自己单位有利的事件的本身狭隘观念,仅利用自身已有的办法去处理问题,就事论事,没有建立起维护安全稳定工作的标准化体系,制约了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水平的提升。
三以“治未病”思想为指导构建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体系
一所高校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的“晴雨表”,一所高校的和谐稳定直接影响了所在地区的和谐稳定。因此,以“治未病”思想为理论基础,探索并构建一套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体系,全力做好高校安全稳定的基础性工作,消除安全隐患和不稳定因素,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不仅是当前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新时期高校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防患于未然为根本
按照“无病时重在预防”的理念,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体系应以预防为“龙头”,积极开展校园安全教育宣传活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应急预案演练。在校园安全教育宣传活动中,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公共安全课堂、安全知识大讲堂、安全知识文艺晚会等多种形式,做到安全宣传“进新生课堂、进学生宿舍、进教工家庭”,努力扩大宣传教育的覆盖广度,全力营造浓厚的安全教育氛围,提高师生员工的安全防范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通过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科学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心理普测并为每一位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从而科学干预学生心理危机,全力及时、准确、有效地排解大学生心理问题,保障其健康成长和人身安全,杜绝因心理健康问题诱发的人身伤害和不稳定事件。在应急预案演练方面,制定并按照“处置突发事件预案”、“消防疏散预案”等预案,经常性地组织师生员工开展各种应急演练活动。通过报警、疏散、灭火、救援等各类项目的演练提高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自防自救能力及学校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坚持抓早抓小是重点
基于影响高校安全稳定因素的多样性,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不可能说绝对不出任何问题。按照“初病时重在早治”的理念,高校管理层要充分重视异常事件的细微信息并及时做出处置,分类明确校属各部门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学校党政办公室负责全局协调工作,保卫部门牵头负责治安、消防等工作,学生管理部门牵头负责学生稳定工作,宣传部门牵头负责安全教育宣传、网络信息安全工作,后勤、基建部门牵头负责校舍及基建安全、食品卫生安全、车辆交通安全,提高广大师生的安全危机意识,将高校安全稳定方面的事件发生概率降低到最低。加强与教职工、学生的联系和沟通,认真听取师生员工对学校各方面工作的意见及建议,积极开展安全信息搜集、调研工作。全面拓展信息来源,力争收集预警性强、深层次的信息,并对信息及时进行分析、整理,对矛盾纠纷及时进行调处,对于苗头性、诱发性的事件,要坚持抓早抓小、工作在前,变被动为主动,做到尽量少出问题,确保不出大问题,积极为师生排忧解难。
(三)强化安全事件转化的控制是关键
有的高校只重视对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构成危害的内部因素进行预防,而忽视对外部因素的预防和控制,导致突发事件的发案率上升。按照“既病时重在防传变”的理念,高校要充分重视影响安全稳定工作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之间的关系,在全面实施“治安、消防安全管理工作规定”、“危爆物品管理办法”、“饮食卫生管理办法”、“校内流动人口管理办法”等制度,有效处置突发安全事件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该事件与外部因素之间的联系以及相互转化的控制预防,要及时切断产生不确定因素的途径,积极完善“群体突发性事件处置办法”、“情况信息请示报告工作流程”、“安全稳定工作考核奖惩办法”、“门卫管理办法”、“治安巡逻和巡查工作规定”等具体工作制度,对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中的外部因素建立预警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因此,在日常工作中不应仅仅注重现实存在的危险因素,还要注重潜在的外部危险问题。
(四)建立防范机制是保障
安全事件发生后,或多或少的会产生各种后果、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弥补后果、消除影响的同时,高校管理层应具备“病愈后重在防复发”的忧患意识,建立相关防范机制,一是“技防”。完善校园安全技防设施,提升技防管理水平。建立校园110总体报警体系、视频监控系统、自动消防控制系统、局部防范报警系统等,积极构建全校防范技术网络。二是“物防”。加强对治安防范设施、消防设备、安全交通标识等各类安全基础设施的科学改造、及时更新和不断建设,确保物防设备设施安全可靠。三是“人防”。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勤检查、严整改。并征得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赢得各兄弟高校的认可,增强防范机制的权威性和执行性,为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有利条件。同时,对内重点加强对学校社团、媒介及其活动的指导和管理,依法严格审批各类讲座,确保校内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内容的客观性、导向性,完善校长信箱制度、领导接待日制度等,广泛了解群众的意见,采取切实可靠措施,妥善处置各种矛盾纠纷。除做好校园安全维护以外,对外还要积极开展校园周边整治行动,协调公安、交警、城管等部门,大力整治校园周边治安、消防、交通、饮食、生活、文化以及娱乐场所环境,防止发生侵害师生员工人身财产权利的重大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及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为构建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体系提供保障。
“病未发,防微杜渐;病既成,把握进退;病痊愈,慎防劳复;”这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中医预防思想的精髓,为构建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体系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对于优化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体系构建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指导作用。按照这个指导思想,构建起来的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体系,有力促进了高校的安全稳定,为社会和谐创造了条件,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