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涛
课改从理论到实践,其中必然面临许多心酸和迷茫。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只能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总结。
一、备课
高二文化生活是新设板块,内容丰富、知识庞杂,哲学、文学、历史、艺术、伦理学、社会学多学科知识交汇,正如教材编写者所言,是个“四不像”学科。同时课改要求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培养。为此,如何吃准大纲、把握和运用好教材,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突破知识重难点,做好备课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
在平时,我们的集体备课重点围绕推进高效课堂建设进行,集中研究新课导学案、复习课复习案的编制和使用;教学改革的各个环节;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课后训练题的精选和指导学生训练;加强学习小组的建设、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等。每次集体备课时间,召集人集合本年级所有教师在固定地点进行备课,任务分解后由中心发言人主持,围绕下周新课在导学案编制和课堂环节方面开展讨论,修改导学案并最终定稿。导学案包括预习案、课中探究案、课堂检测案三个部分。
二、上课
课改理念下的高效课堂与传统课堂有本质区别,教师变“教”为“导”,学生“反客为主”。课改,不是学生不爱听的课要改,不是成绩不好的老师要改,而是每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老师都要改,特别是我这种自诩为爱讲、会讲的老师更要改。因为你讲得越多,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就越少,当你把知识讲得越清楚、越明白的时候,学生自主钻研、思考、探究的意识就会越弱,新课程倡导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际上就会落空。所以,高度自主、积极引导应该成为我们课堂的主旋律,对于以感悟体会为特色的高二文化生活课来说,这种课堂理念更有操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具体的操作环节是:提前一天下发导学案,指导学生搞好预习,预习反馈,为“教”做准备,是为“先学后教”;上课开始先解析学习目标,让学生清楚知识体系和重难点;新课导入,创设情境,抛出问题,学生分组围绕课中探究案进行讨论;学生展示,教师点评归纳,明确要点和考点;当堂检测,本课小结。
能不能一开始就吸引学生并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导入和创设情境环节很关键。每节课都用课件,导入环节主要以视频、图片、故事等,注意贴近生活和贴近时政,创设情境力求新鲜感和感染力。如以世界各地著名建筑和音乐导人世界文化多样性,以杨丽萍的云南印象歌舞和赵本山小品创作过程导入文化创新的途径等;另外,学生的讨论探究占据课堂大部分时间,老师的讲被相对限制在有限时间内,这就要求我们非常明确讲什么,点拨哪里,因而老师要深入学生讨论当中,并在学生展示时及时发现思维障碍并有针对性地强调,而不是重复学生已经搞懂了的问题;最后,课堂小结是否到位是本课真正有效与流于形式的分水岭。
三、学生辅导
学生的思辨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对于政治学科来说非常重要。而能力培养必须落实在平时的教学和个别辅导之中,主要有小组辅导和时政辅导两种方式。
小组建设是高效课堂建设的灵魂。多数时候课堂亮点是由学科组长去布置落实,通过培训辅导,四个组长负责预习案的问题汇总、组织课堂讨论、布置展示任务、督促课堂检测和课后复习、及时向老师反馈问题,由于小组之间有竞争,他们还得想办法把本组的展示搞得更有新意,想尽办法不让组内任何一个人在讨论、考试中掉队,无形之中,组长的创新能力和组织能力得到了培养,组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调动起来了。
时政辅导是一个新尝试。搜集汇总时政新闻和综述视频挂在群内,每周日晚上六点半到七点半,全院从初一到高三无论文科理科均统一观看视频。高二学生每周一轮流由一个小组准备时政评述,教师在资料搜集及评述角度方面对他们进行辅导。坚持了半学期,学生拓宽了视野,训练了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了明显提升。而其他年级学生也有所收获。
课改绝非空洞的理论和口号,它需要我们每一个一线教师殚精竭虑、不懈努力,在实践中摸索,在实践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