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名师“特质”成为教育创新的“着力点”

2013-04-29 00:44吴维煊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3年6期
关键词:特质名师学校

吴维煊

校以师而名,师因校而名;师因生而扬名,生因师而成长。为了提高教育质量,我国各级各类学校都开展了名师工程,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教师步入名师的行列。为了提高学校的教育品位和办学档次,很多学校聚焦名师,打造名校。把思想素养好、学识修养高,有能力、有才干、有独特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教师培养成名师。名师队伍在逐步扩大,但名师的引领作用并没有得到最大效益的发挥。实施名师工程,既需要在面上打造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也需要在点上精心培植名师群体,充分利用名师的聪明才智,关注名师后续发展,让教育湖泊中的水活起来,构建多元校园文化,让广大师生有多角度的思维能力,有承担起国家未来的能力,是实施名师工程的宗旨,也是名师应该承担的教育职责。

忽视名师后续发展,名师资源未被有效利用

大多数评上名师的人都是从课堂、从学生中“冲杀”出来的,正可谓“将帅源于疆场,名师出自课堂”。但现在有部分名师却不能真正扎根于引领学生精神成长的真教育。部分小学里的名师,凭借自己的良好声誉,忙于搞家教或受聘于校外培训机构;中学里的名师有的被超级中学垄断,为提高学校升学率,几乎奉献了自己全部精力。部分没被超级中学垄断的名师,也在自己工作的学校里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每天备课、上课、改作业、改试卷,为提高学生的分数而辛苦耕耘;高校里的名师忙于赶场子、跑官当、争基金、拿项目。以上现象的产生,或许是受浮躁的社会风气的影响,或许是受功利教育的驱使,或许是由于教师“低工资”逼迫效应而扭曲、催生出的职业怪相,总之,大部分名师并未真正让名师的教育影响最大化,而是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简单重复中消磨了激情与意志,由平凡变为平庸。

有些学校的名师,只出现在招生宣传或报告成绩的材料中。在工作分配上,名师与其他教师一样,完成规定的课务,接受同样的考核,大家都在为提高学生的成绩及学校的升学率而拼搏。但对名师在教育中的引领作用,特别是名师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独特的教学气质等关注不够。少数教师一旦评上名师,对学校而言,完成了名师工程的评选工作,学校又多了几位名师;对教师个人而言,荣誉有了,而且又能提高工作待遇,后续发展已不再重要,名师就如同花瓶一样摆在对外宣传的材料里。启动名师工程的目的是为了发挥名师的引领作用,其初衷是好的,但真正关注名师引领作用的并不多,大部分名师资源被浪费了。

部分名师在获得此殊荣后,就丧失了标杆意识,奉行“中庸之道”,追求四平八稳,他们害怕枪打出头鸟,奉行沉默是金。在事业上已无太多追求与惊喜。那些个性禀赋较强的教师,虽然对教育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但他们在评上名师后,也不愿冒天下之大不韪,去进行独特的教育探索,从众心理占据上风,趋利避害,朝着最不会出错、也最不可能有创新的方向走去,因为那里最安全。部分有教育理想的名师,虽然对教育有着自己独特而又执著的追求,但整个大环境都在朝着一个方向机械运转,他们的独特显得极为另类、极为不和谐,从众自然成了他们的无奈选择。

名师是怎样炼成的

严格地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师就是怎样炼成的。名师的成长如蝶的破茧而出,要经历漫长而艰难的蛹化,只在“室”里涌动,是不能破茧而出的。真正的名师,其成长过程无不充满艰辛、历经曲折。环境条件固然重要,但名师的成长,并非来自别人的指点,主要靠自己日积月累的打磨,最终还是“自己决定自己”。无论外界多么浮躁与喧嚣,他们不为外物所扰,专心致志、安贫乐道、自得其乐;他们能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安于一隅,潜心钻研,在教育工作中不断超越自己,不断追求卓越。

名师不能如“工程”一样立项,其成长轨迹是独特的。各地区、各学校都在搞名师工程,但所谓的名师工程基本上是按上级下发的名师评审文件,根据文件划分给各校的指标,在本校教师中组织申报,把本校教师中较优秀的教师报上去。也有少数地区的名师评审将指标向校级领导及中层干部倾斜,致使部分长期脱离教学一线、多年未上讲台的人也能评上名师,深受广大一线教师诟病,使得本应为促进教育发展的名师工程,变成一场给领导干部提供机会、获得待遇的游戏,而那些长期脱离讲台的名师,别说引领教育发展,就连现有教育教学工作都无法适应。

名师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自我成长起来的。真正的名师既能在教学一线长期摸爬滚打,又能仰望星空,对教育有着独特的视角、超前的意识及深入的思考。他们既是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又是启迪学生心智的对学生成长负责的学生的良师益友,还是能发现教育问题,并能积极思考教育发展的学者。真正的名师其成长轨迹是曲折的,他们可能经历过无数次失败的挫折,但他们从未在挫折面前低头,却能不断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将失败转化为成长的财富。他们的成长过程可谓酸甜苦辣成五味俱全,有鲜花、有荆棘、有掌声,有为他们的喝彩,也有刺耳的挖苦及妒忌者的挑剔。

名师特质在教育场中的“弼马温效应”

两千多年前,我国一些养马的人在马厩中养猴,以避马瘟。天生好动的猴子出现在马厩中,不仅让一些神经质的马得到一定训练,从易惊易怒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还可以使马经常站立而不卧倒,提高马对血吸虫病的抵抗能力。猴子在马厩中起到“避恶消百病”的作用,这种作用被称为“弼马温效应”。极大多数评上名师的人对教育都有自己独特的视野和多角度的思维,他们个性鲜明、能力超强,充满质疑和变革精神,如同教师团队中的“弼马温式”的人物。若将他们的能力进行正确引领,能增强学校活力,避免疲沓和懈怠。由于名师的存在,能让整个团队不甘于现状,追求教育理想,积极探讨各种教育问题;由于名师的存在,学生们能对人生产生更多积极思考,获得更多的智慧。

美国钢铁大王与慈善家安德鲁·卡耐基说:“一个组织拥有的惟一不可替代的资产就是它的员工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人力资本的生产效率取决于员工能否将自己的能力与雇佣他的组织分享。”真正的名师拥有的穿越时空、滋润人心的特质是学校的重要财富资源,名师的精神力量和独特的教育思想若被正确引导,将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若被搁置,或被错误利用,或与利益与爵位绑在一起,其破坏能量也是巨大的。重视名师的教育思想,将其转化为学校的思想与文化资源,引领全校师生的精神成长,引领学校教育良性运行,不仅是对名师才智的珍惜,也是名师功能最大化的最佳途径。

如果不去关注名师的特质对学校教育的引领,名师们在得到一份荣誉,享受一份待遇后,对名师的培养与关注就戛然而止。被评上名师的人,只为获得一份荣誉、享受一份待遇。从学校层面而言,拥有多少名师只为对外宣传增加一份砝码,这是对名师资源的极大浪费,也是对名师工程的误解。教育要创新、要解决“钱学森之问”,必须要有具备个性和创新能力的人去带动,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像“鲶鱼”一样,使教育湖泊中的水活起来。否则,让名师与广大教师一样,按学校的统一布置,机械地备课、上课、考试,接受同样的考核,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名师的特质就被彻底埋没了。

珍惜名师特质,让其成为教育创新的着力点,比培养名师更重要的是“制度”。一所学校或一方教育没有好的制度与风气,很可能走向平庸与堕落。我国师资队伍的最大弱点不是学历低和经验不足,而是缺乏创新能力。全体教师在一个既定的框架内,完成学校统一布置的教育教学任务。大家奉行中庸之道,追求四平八稳,那些对教育有独特思考的教师,其教育思想难有被传播、被使用的机会。真正的名师,其思想上的引领作用不可小觑。珍惜名师资源,珍惜名师特质,关注名师后续发展,让名师有效发挥其“鲶鱼效应”,让教育湖泊中的水活起来,让名师先进的教育理念得以传承,是教育能够健康发展、创新发展的着力点。

祛除“中庸之道”思想对名师后续发展的羁绊

在教育领域,不怕思想偏激,就怕没思想。真正的名师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独特的个性才使他们才华横溢。名师的这份“独特”,如果利用得好,很可能就会成为教育创新的一个着力点;如果不去利用这份“独特”,而去奉行“中庸之道”,让自己的个性处于半睡眠或沉寂状态,这样的名师不仅无法起到骨干引领作用,而且还会浪费自己的禀赋,让自己的事业裹足不前。名师无需太看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要坚定不移地对自己的职业负责,要充分利用好自己“与众不同”的部分,不封存自己的个性,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好高骛远、善于实事求是,不仅要有自己的职业梦想,而且要尽可能想得远一点,保证作为一个名师专业发展的长期性和系统性。

淡化名师的功利光环

人要过分辉煌,就会燃烧自己。名师称号是一份肯定,代表着其曾经的艰苦付出;名师称号是一份责任,预示着其对未来教育教学承担义不容辞的引领;名师称号是一份荣誉,是学校及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肯定与鼓励。被评上名师的人,应袒露一种姿态——拒绝被升华、被抬高、被感恩。如果名师没有这样的姿态,就会在获得名师荣誉后,急切地希望将名师头衔兑换成社会地位及商业利益。当这个兑换过程不那么顺利时,就会工于心计、势力、逢迎,就会逐渐走向平庸。荣誉过高,并不是好事。要奉行“满招损,谦受益”的准则,不被荣誉冲昏头脑,保持心灵淡泊,在教育探索的艰苦征程中,独守那“灯火阑珊处”。

名师要有更高的教育理想

充当名师角色,就必须具备角色提高的能力,否则,就会沉浸在以往的成就中,很难淡定前行。名师称号是对过去成绩的肯定,更是对今后事业发展的一种激励。不要满足以往的成绩,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用丰富的精神生活和高尚的精神世界寻求再发展的动力。名师成长需要动力,也需要压力,若不能谦虚看待名师称号,就会让自己陷入耐不住寂寞的浮躁之中。谦虚而又慎重地看待自己的名师身份,将其当成自己事业发展的一个平台、一个学习场,就会为自己树立更高的教育理想。只有坚持对理想的追求,就会有施展才华的空间,就会有事业发展的空间。

珍惜教育资源,勿让名师“两栖”

常听到这样的社会话语,“教师不应为五斗米而折腰”。这个说法没有错,但应该在这个话语前再加一个前缀——“制度要保证教师买得起五斗米”。名师“两栖”是“低工资”逼迫效应催生出的职业怪相。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处处开花,顾此很可能就会薄彼。名师是学校最珍贵的教育资源,要让名师专心本职工作,并将名师功能最大化,除了为名师提供必要的环境及制度保障,还要正视名师既是职业人,承担教书育人的崇高责任;又是社会人,不能脱离现实而存在;更是自然人,必须正视“钱”这个俗不可耐的东西。要让名师回归其名师本真,要看到名师的基本物资需求,提高和改善其生活状况和水平,让他们安心从教,不去“两栖”。

提高名师精神高度,捍卫名师权威

部分名师在人们心目中权威下降,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伪名师”占一定比例,一些人多年不上讲台,凭借自己的职位获取名师称号;再有部分名师无底线、无标杆意识,沉浸在以往的成果中,利用获得的名师头衔炒作自己、消费自己、娱乐自己;还有部分名师被利益集团绑架,放弃自己的教育理想,只顾赚钱。名师,作为学校及一方教育的骨干带头人,要本着对教育和事业负责的态度,耐得住寂寞,拒绝铜臭和衙臭,在平静的坚定下,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不断提高教学技巧,以深厚的底蕴、扎实的教学、鲜明的特点,让自己不断散发出悠远绵长的气息,捍卫名师应有的权威,让自己有一种精神高度,有一种通透系统的状态。

给名师足够的空间与保障,让其淡定前行

名师的骨干作用往往是一个制高点拉动一个面,如果这个点的层次比较低,面也难以拉高。名师的成长,除了自身的努力外,良好的校园文化、轻松的组织氛围、明朗的职业前景、校园环境、教师的整体素质和足额的薪酬激励等,这些因素都很重要。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事业的生命是无限的。为名师成长提供足够的空间与条件保障,让其少些焦虑、多些有用功,创造让其自由呼吸的教育环境,找到个人特征与职业特征之间的合理匹配。坚守自己人生淡定的节律,为其成长、成熟和成功搭建一个平台,积极鼓励名师超越自己,但又让名师不迷失自己,以大气的教育氛围成就名师的大器。

要想教育良性运转,要想教育有创新,就要首先关注名师的鲶鱼效应,名师后续发展的质量对学校教育发展起着风向标的作用。在这个物质丰富、精神匮乏的年代,人们更容易精神脆弱。教育的强大,能为国家的强盛打下良好的根基。教育的强大,需要名师的引领。关注名师的灵魂,关注其精神的宁静,让名师在平静的坚定下,用自己的特质与底蕴创造不平凡的教育业绩。引领名师按本色做事、按角色办事,把其独特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不断完善和发展,让其精神影响及特质行之长远、存之长久,成为教育发展与创新的着力点。要不断满足名师专业发展的需求,提高名师专业知识、品质、技能和水平。要鼓励名师充分利用其独特的禀赋进行教育创新,真正将名师作用最大化。

猜你喜欢
特质名师学校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学校推介
抓住特质,教出说明文的个性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