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石林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成长起导向、动力、保证作用。普通高中要想把德育工作做得到位、有效,使其作用发挥得全面、充分,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在近些、小些、实些等方面多动脑筋、多下工夫。
一、感情的距离要近些,再近些
当代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共存、共生、共长、共创和共乐的关系。当然,教师在倾听、关爱学生,尊重其人,平等对待学生的基础上,还要对他们进行严格要求、正确引导。教师在德育工作中就是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传给他们对待问题的思想与态度,教给他们处理问题的途径与方法,解除他们心中的疑问与困惑,跟他们友好地交流、平等地沟通、民主地探讨、和谐地达成共识,最终促使他们全面、健康、协调、可持续地成长。
当代高中生生理早熟、心理浮躁,主体意识日益增强,个性化倾向日趋明显,批判欲望逐渐加强,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特别是在当同学、师生、异性、亲人等关系的情感处于冷漠、误会、矛盾与冲突的纠结时,往往容易产生片面、冲动、偏向、偏爱、偏激和偏执。基于此,教师要用辩证和发展的思想对待学生,学会耐心倾听、满怀关爱,灵活变通、科学应对,不能用老眼光看待新问题,不能用老办法处理新问题和有问题的学生。遇到学生的新问题和有问题的学生,既不能看不惯,又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或讥讽或辱骂或罚处,更不能动不动就报告班主任或告诉家长或送交政教部门处理。时下,如果教师仍然学究般放不下架子,不能走近学生、倾听学生,不能迅速了解、适应学生思想、意识、情感、行为等的巨大变化,坚守着“师道”,死抱着“本本”,常说着“官话”,则必然造成师生间彼此互不关心、互不信任,遇到误会、矛盾时互不谅解、互不和解,互用不同的言行、方式来发泄心中的不满甚至愤懑,结果形成隔阂、怨恨、对抗甚至对立,那么最终伤害的是教师和学生双方,根本不利于学生新问题的解决和有问题学生的妥善处理。这样的事例,在不少学校的师生中,已经并正在发生着,我们应当引以为戒。
其实,教师与学生“感情的距离近些、再近些”是一种“情感投资”,它是实现同学、师生、异性、亲人等之间情感沟通、碰撞与思想融合、达成不可或缺的重要“纽带”,是处理学生中的新问题和有问题学生的行之有效的策略。
二、工作的开口要小些,再小些
首先,教师必须明了当代高中生的本质特性。
1 发展性。年龄不同身心发展特点也不同;发展潜能大,可塑性大,变数也很大;知识、能力正在生成,情感、态度正在生长,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还不成熟,经常有不足、缺点甚至错误。
2 独特性。因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等的不同,其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也相异。
3 差异性。学生相互间、与成人间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4 独立性。不以别人的意志为转移,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存在;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思想、意志和知识强加给学生。强加,会事与愿违甚至适得其反。
5 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都有自己的躯体、感官、头脑、性格、意愿、知识和思想基础、思想和行为规律,教师无法替代;同时学生也是责权的主体。
其次,教师必须了解当代高中生群体的突出问题。时下,少数学生责任意识较淡薄,孝敬长辈、热爱劳动意识不明晰;待人缺乏真诚,缺乏信用;凡事不从自身找问题而怨天尤人;做事缺乏认真、投机取巧,办事没有原则、随心所欲;对学业有成及学后归属问题认识有偏差;对社会热点及钱、权关系认识不足;为人处事缺乏礼让,心胸狭隘,不能宽以待人;有网瘾。个别学生因父母早逝或离异或长期异地务工而缺乏父爱母爱,思想封闭、性格孤僻。
再次,教师必须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懂得贴近生活的德育才是根基之育。教师只有在明白了高中生的本质特性,了解了高中生的突出问题,才能指向明确地、具体有效地确定德育工作的关键策略与主要措施,尽量使工作的开口小些,再小些。
贴近现实,回归生活。“讲事实不讲故事”,从现实、身边生活和学习中的正面人事和反面人事来引导学生,让他们权衡、思考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和该怎样做。如“学习目的”教育,可邀请校内学历相对较低却自学成名的教师和发奋努力而成绩突出的学生,虽没考上名牌大学或连大学的门都没进,但通过自己的奋斗拼搏终于成功的校友或当地名流,来学校为学生举行报告会现身说法,谈他们的亲身经历和心得体会。这样的现身说法能使学生真切地明白:明确学习目的,是学好任何学科文化知识的内部动力;一个人的行为目的越明确,所引起的意志力就越大。还能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一个人的成才、成功并非只是上名牌大学或大学一条路,如果你能目的明确并发奋拼搏,那么就能“条条大路通罗马”。“远离网吧,拒绝诱惑”教育,仅靠教师苦口婆心的危害说教也难获实效,而让学生自主开展“营利性网吧之利弊”的辩论赛,他们才会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如果与辩论赛紧相配合,还有校内因经常进出网吧而耽误时间、荒废学业、可能影响美好前程的典型学生自愿为同学现身说法,那么教育会更到位、效果会更好。
有人说德育工作是务虚的,看不见摸不着,目标是难以达成的,可有可无,就是针对只有宏大叙事和展望的“说教”和阵风式、例行公事式的“活动”那样粗放运作的低效甚或无效的教育而言的。事实上如果教师在教育中认真践行“工作的开口小些、再小些”,那德育却是实实在在的,不可或缺的。再如“关爱他人”教育,教师可组织通学生轮流到宿舍、食堂去了解寄宿同学的生活状况,用组织观看影视、动漫、新闻和开展球类赛、智趣赛、游艺晚会、联欢活动等来丰富他们的周末生活;及时关心单亲生、留守生同学缺乏父爱、母爱的思想动态,每逢他们生日或生病,班团干部可组织全班同学用歌声或书画为其祝福,用班费购买些营养品赠送慰问。这样的教育,既有利于德育又有利于智育,会使学生终身难忘、一生受益。
三、目标的达成要实些,再实些
德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培育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构建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而工作的核心是在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基础上的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实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
当代高中生总体上是积极向上、充满自信、顽强进取的,但在价值观念上的困惑与矛盾明显增多,主要体现在三个反差上:道德与道德实践的反差,既崇尚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和高尚人格,又注重现实讲究实惠和实际,注重物质利益和生活目标;校内外的反差,即实际存在道德双轨现象,校内在提倡高水准的道德规范,而校外一些人低水准的道德行为和意识也在蔓延;理想教育与社会现实的反差。心理发展也呈现出理想与现实、情绪与理智、独立意识与自立能力、竞争与合作、自尊与自卑等困惑与矛盾。还普遍存在着成功理想超过奋斗精神,成才愿望强于刻苦求知,应试成绩重于过程方法,健康观念先于健康行为,抗挫折能力差,德育、艺术、青春期、心理、未成年人保护法律等知识匮乏的问题。
焦点就是问题的关键点。焦点的寻找并确定,需要教师有洞察问题的眼力和判断问题关键点的能力。当代高中生存在的困惑、矛盾和问题特别集中在理想教育与社会现实、知与行的不一致上。解决这个“不一致”问题的焦点是什么?笔者认为是目标的达成要实些,再实些。
德育关注的焦点是教师。解决理想教育与社会现实不一致的问题,需要的是教师要提高综合素质。教师不仅要懂得还要做到:(1)学会尊重学生,还要反省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2)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凝聚学生的“向师力”。(3)要从学生的穿戴、言行等小事中发现问题并开展教育,多用“最美的”、“感动中国的”、学生喜欢的人事感染、教育学生。(4)全面了解学生,朋友式地有针对性地交流沟通,与学生共存、共生、共长、共创和共乐。(5)研究批评方法,善用批评智慧。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宽严兼施,刚柔相济。而且更要懂得并做到:加强学习,解放思想,拓宽视野,动脑用心;理论联系实际,书本结合现实,使课堂走向生活和社会,包涵中国和世界,把德育自然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根据教育主题需要,利用周末、寒暑假组织学生进农村、社区、企业、工厂和革命圣地、教育基地等开展社会调查、驻点体验、志愿者服务等实践活动。教育是“教”与“育”的并列合成,“教”是告诉学生,使学生知道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内涵、外延及其表现,“育”是培养学生,使学生力争趋向并做到真善美,抵制并遏制假恶丑,它可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但不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
如“诚实守信”教育,可先让学生借助书籍、网络搜集并整理社会生活中的趣闻逸事,像华盛顿小时候如实地向父亲承认是自己用小斧头砍倒了一棵樱桃树,被父亲称赞其诚实比所有樱桃树都宝贵;某高校无人售报摊半年售报两万份不差一分钱。尼克松因在“水门事件”中撒谎败露被迫引咎辞职,克林顿因在不光彩的绯闻案中撒谎而险遭弹劾等。然后利用班(团)会,让学生自主讨论并获得感悟:这些或因诚信而得到赞美和传递、或因撒谎背诺昧心而为民众不齿法律严惩的真人真事,不仅有力地证明着“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康德)、“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要自己诚信”(莎士比亚)、“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海涅)、“手莫伸,伸手必被捉”(陈毅)的千真万确。还得出警示:社会生活中自古及今既有诚信的人,也有不诚信的人,但前者始终代表着人民的愿望与理想,代表着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人,有了诚信才能在社会上站稳脚跟,才能得到别人的赞赏与尊重。诚信是一种做人的基本品质,做事的道德准则,也是取得成功的根本基础。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应该培养并具备讲真话、尚诚实、重信用、守承诺等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义利观”等教育,可变通方法组织进行。如此的教育,走出了道德与实践、书本与现实、校内与校外等严重脱节的困境,冲出了上不着天、下不落地的教师越教育学生越矛盾困惑、越怀疑抵触和校内校外“双轨”的怪圈,彰显着实事求是的目标达成的实效性。
德育关注的焦点是学生。解决知与行不一致的目标达成,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春来草自青,习惯成自然。师生都应懂得“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的道理。教师要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等行为习惯的养成抓起,时下尤其要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使学生自觉树立知行一致的意识、养成知行一致的习惯。有人说思想是言行的内核,言行是思想的外显。此话虽讲得不错,但也并不尽然。高中生中表现出的很多困惑、矛盾和问题,有些确实折射其思想道德品质不行,但更多的却反映其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做到或做不到的知与行等习惯的不良。习惯养成是一个细致的、长期的、艰巨的训练习得过程,要使学生各得其所地成人、成才和成功,教师可如下落实:(1)宣传“规范”,进行“知”的教育。从学生的认知出发,利用升旗、班会、报告、辩论、竞赛、专刊、手册等向学生宣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使他们有章可循,学有样板,做有标准。(2)引导强化,落实“行”的要求。“百说不如一练”,“练”需要求明确,还需持之以恒地不断引导、不断强化。(3)检查督促,强化“意”的训练。习惯养成非朝夕之功,要在“反复抓、抓反复”的过程中,实施检查评比,健全监督网络,周查比月结评,用反面事实教育学生,用正面榜样激励学生,促使他们的言行受到“规范”,知行得到统一,使他们由勉强执行到自觉遵守,逐步形成条件反射式的习惯。(4)家、校、社会联手,突出“情”的培养。良好习惯必须是在校、在家和在社会都一样。为此要建立以班主任为中心、任课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相关人士为成员的“教师一学生一家长一社会”四位一体的德育体系。只有形成立体化、整体化的教育网络,“目标的达成实些、再实些”,才能使习惯养成教育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如“自我反省”教育,可利用两节写作课,教师先印制下发或媒体映示像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孔子“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孟子“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已”、朱熹“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等名言警句,要求学生从中选择一二句作为座右铭,联系现实、结合自身写一篇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理解其主旨内容、感悟其意义及作用的文章。再组织学生畅所欲言地辩论,达成共识:自我反省,是一种通过经常的、冷静地回顾自己学习、生活等的思想和言行,寻找自己的问题,促使自己能知错敢认错善改错、严律己宽待人不推责勇担当、不断进步和完善的修身养性的智慧。自省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也是通过对自己道德、品质、言语、行为、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等的否定,从而达到对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自然顺应、和谐发展的过程。最后教师先强调:经常自觉地自省对于高中生尤为重要,因为年轻而走过的路短又顺利,经历的事少并简单,遇到的人不多且单纯,为人处事、发现与认识和处理问题等很容易出现失误或偏差;今后的路还很长、遇到的人事会很多而且复杂甚至难以预料,因此谁能经常自觉地早先自省,谁就能在修养、学识、能力等各方面早先成长、成熟和成功。因此每个学生都要养成每天晚上对照《守则》和《规范》不断反省自己的习惯。再承诺:每个学生都是有独立性、独特性和差异性的生命个体,自我反省的方式、结果及其处理自然会迥乎不同乃至相反。这很正常,它恰恰反映着高中生是具有发展性的、心智还不成熟的生命个体。教师一定会对每个学生的反省与发展,都予以充分承认与真诚尊重。“刻苦求知”等教育,可改换形式组织进行。如此的教育,会使所有的生命都能得到健康成长、获得快乐幸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是德育追求的理想状态。
德育工作,不仅要使学生知道现实社会生活中既有真善美并养成习惯趋向与做到真善美,要给他们清纯的心灵浇灌雨露、照耀阳光,使他们对今天和明天的自己和国家充满希望与自信;而且要使学生知道现实社会生活中也有假恶丑并养成习惯抵制与遏制假恶丑,要给他们稚嫩的心灵注入防腐剂、抗毒素,阻止、抵抗假恶丑的浸染、侵蚀,使他们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具备自身忧患意识和民族危机感。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全面、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等观点厘清问题、明辨是非,以解决自身在价值观念、心理发展等方面存在的困惑、矛盾和问题,于是心理就会由淡然、坦然到释然、自然。这样的教育,才是到位的、有效的,是空洞的强加式教育所无法企及的。
时下,学校德育工作困难和机遇并存,只有迎难而上、与时俱进,学会并善用与学生感情的距离近些、再近些,工作的开口小些、再小些,目标的达成实些、再实些,才能把普通高中德育工作做得真正到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