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革命时期共产国际指导中国农民运动的策略解析

2013-04-29 10:06崔晓东
关键词:国民革命土地革命共产国际

崔晓东

关键词:共产国际;农民运动;国民革命;土地革命;中国共产党;国民党

摘要:国民革命时期,在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帮助下,中国农民运动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但由于共产国际的基本理论割裂了中国革命反帝和反封之间的内在联系,限制农民运动的发展,导致国民革命和土地革命之间的矛盾始终无法解决,最终阻碍了农民运动的深入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纠正了这一错误,为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图分类号:K262.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3)06-0131-05

一、国民革命与土地革命之间的矛盾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以反对帝国主义为主的国民革命和以反对封建主义为主的土地革命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没有土地革命的开展,就不会得到广大农民阶级的支持,便没有国民革命的胜利;没有各革命阶级共同进行的反帝的国民革命,也不能有效地打击封建地主阶级势力,唤起农民阶级的革命热情,促进土地革命的开展。由于帝国主义势力与中国的封建势力相互勾结,反帝反封是中国革命不可分割的任务。

但是从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建立后,国民革命与土地革命便长期处于分离的状态。造成二者分离的主要原因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国民党虽然具有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性,但始终不支持共产国际所主张的以没收地主土地为标志的土地革命。对此,共产国际早就有深刻认识,列宁在共产国际二大期间就曾对落后国家的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有过详尽的分析:由于受帝国主义的压迫,落后国家的许多民族资产阶级无法在城市立足,只能将其资本投入农村、投向土地,导致许多民族资产阶级本身就是土地的拥有者。因此,落后国家的民族资产阶级是反帝的革命力量,但不是反对封建地主的革命力量。

正是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对土地革命的反对态度,1923年5月,共产国际给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的指示信中,在提出进行民族革命和反对封建主义的土地革命的同时,特别强调共产党“必须不断地推动国民党支持土地革命”〔1〕。

也正是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国民党反对土地革命的态度,1926年11月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七次扩大全会更是提出要采取夺取国民政府和军队的激进方式,为土地革命的开展奠定军事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不支持土地革命,并不能否定其反帝的革命性。伴随西方革命的逐渐消退,本应由欧洲先进国无产阶级肩负的反对本国资产阶级的革命任务(对于落后国家而言的反帝革命任务)转移到了东方落后国家革命者的头上。艰巨的反帝任务,要求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必须与资产阶级建立反帝的革命统一战线。

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建立就被共产国际看作是由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组成的四个革命阶级的反帝联盟。联盟内由于无产阶级弱小和群众运动的落后,强调反帝联盟意识、淡化联盟内阶级意识的结果是割裂了反帝反封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了国民革命与土地革命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开展土地革命就会导致民族资产阶级的反对,导致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的破裂,进而影响反帝国民革命的进行;另一方面,不开展土地革命,就不能获得农民阶级的真正支持,虽然可以暂时维持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但是国民革命的任务同样无法完成。

国民革命的胜利既需要无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结成联盟,并维护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也需要开展土地革命,实现工农联盟。如何解决中国革命特殊国情所产生的国民革命与土地革命之间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激化的矛盾,是摆在共产国际和中共面前必须解决的巨大难题。

二、共产国际解决国民革命与土地革命之间矛盾的策略演变

共产国际指导中国农民运动、协调国民革命与土地革命的策略,伴随国民革命发展的不同阶段而不断变化,大体经历了推动国民党支持土地革命阶段,以限制土地革命来服从国民革命需要的限制土地革命阶段,夺取国民党、为土地革命的开展奠定军事基础阶段,开展土地革命、发动革命群众夺取武汉国民政府和军队的土地革命阶段。

1.共产国际积极推动国民党支持土地革命

从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建立开始,共产国际在积极推动国民革命运动发展的同时,也把推动国民党接受土地革命作为重要的目标。鲍罗廷在这一时期多次向国民党建议在广东农民中实行分配土地和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也提出过将大地主所有者的土地收归国有的建议,以此积极推动国民党接受土地革命。

一直奉行孙中山平均地权主张的国民党,在共产国际和中共的推动下,虽然并未接受关于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但还是承认了农民有减轻田赋的权利。在国民党减租减息政策的支持下,广东等地的农民运动和减租斗争得以广泛地开展起来,从而促进了农民阶级革命觉悟的提高,促使农民建立了自己的阶级组织——农民协会。

可见,国民革命初期,由于共产国际和中共在国共统一战线内具有很大的政治影响力,再加上农民运动还没有突破反帝斗争的框架进入要求土地的革命阶段,因此,这一时期的国民革命与土地革命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并不尖锐,共产国际也能够有效调节二者之间的矛盾,其农民运动策略基本符合这一时期农民阶级斗争的实际和农民运动的阶段性特点,不但推动了中国农民运动的发展,也促进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2.限制土地革命以服从国民革命需要

1926年3月,蒋介石发动了中山舰事件,表明统一战线内各阶级之间的矛盾趋于激化〔2〕。此时,广东的农民运动已经发展到要求分配土地的革命阶段,不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就不能真正推动广东农民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就不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但是,如果继续组织农民运动,便无法制止农民为实现自己最迫切的土地要求而进行斗争,这意味着在农村必然发生内战,削弱国民革命的力量。

面对国民革命与土地革命的矛盾,共产国际没有支持广东省开展土地革命的请求,而是选择了支持北伐、扩大其他省份农民运动的策略,即“首先要吸引农民参加革命”〔3〕的策略。

北伐促使湖南、湖北和江西等省的农民运动迅速发展。但是,共产国际以扩大农民运动来代替农民运动的深入,并没有解决国民革命与土地革命之间的矛盾,反而使这一矛盾出现在更大的范围内了。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共产国际对土地革命的限制,使中共失去了通过土地革命建立工农阶级武装的最佳时机,给革命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3.夺取国民政府和国民革命军,为土地革命的开展奠定军事基础

伴随北伐的胜利进军,国民党内的右倾倾向日益增强。为抵制国民党的右倾,共产国际只能选择开展土地革命的策略。开展土地革命需要军队的保护,没有武装保护的土地革命是极其危险的。因此,只有首先解决军队问题,才能开展土地革命。

1926年11月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七次全会把土地革命作为争取中国革命的非资本主义前途的保证,斯大林在会上指出了军队对土地革命的重要性,强调“通过革命军队来影响农民,使军队帮助农民,唤起农民参加革命”〔4〕。布哈林则直接提出解决军队问题的办法,“我们的政策是不断地设法夺取军队、政府及各省和中央国家机关中的阵地”〔5〕。

七次全会上,共产国际提出了夺取国民政府和国民革命军,进而开展土地革命的策略。与退出国民党主张相同的是,二者都把国民党看作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都准备结束与资产阶级的合作;与退出国民党主张不同的是如何结束与资产阶级合作的方式,共产国际和斯大林选择的是夺取国民政府和军队的策略,其根本目的并不是为了维护与国民党的统一战线,而是为中共下一步开展土地革命创造条件。

1927年1月共产国际通过的《关于中国共产党组织任务》进一步规定了中共夺取国民党和国民革命军的具体方法:中共党员和革命群众通过参加国民党的国民政府的方式,把国民党变成真正的人民政党;通过向各级政府机构渗透的方式来推进土地改革的实施,满足工农的迫切要求;通过向军队渗透的方式以便逐步占据其中的领导岗位、夺取军队。

共产国际制定的夺取国民党及其军队、开展土地革命的政策是脱离中国革命实际的政策。由于缺少代议制,国民党中的普通党员根本无法进入政府上层,共产党员也没有参加政府的可能性,“争取军队方面能够做的也只是希望将来利用各种机会通过工会招募工人入伍,通过农会招募农民入伍而已”〔5〕。夺取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政策是无法实现的,由此,开展土地革命的政策也没有能够实行。

4.开展土地革命以便夺取武汉政府和军队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不久,共产国际的土地革命策略又一次发生重大转变。斯大林要求把“全民族的联合战线的革命转变为千百万工农群众的革命,转变为土地革命”〔6〕。建议由革命的工人和农民组成可靠的武装力量,促使武汉国民党变成劳动者的组织,变成国民党和共产党人的联盟,在这个联盟中共产党人要起主导作用。同时要求在各省,特别是在广东省有步骤地开展土地革命,在共产党的积极参与下由农民实际没收土地。

1927年6月,在著名的“五月指示”中,共产国际一方面要求进行土地革命;另一方面则强调改变国民党目前的构成,更新国民党上层人士。坚持要求中共动员两万共产党员,再加上来自湖南、湖北的五万革命工农,组建几个新军;并利用军校学员做指挥人员,组建自己可靠的军队〔7〕。

不难发现,由于蒋介石背叛革命,促使共产国际的土地革命政策更加激进。在没有军队保护的条件下,共产国际决定开展土地革命以夺取武汉国民政府及其军队。共产国际主张以如此强硬的方式开展土地革命,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联共内部反对派的压力,也有不甘失败试图挽救革命的努力。但开展土地革命此时已不是共产国际的根本目的,其根本目的在于不惜一切代价地用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工农的办法最终实现争夺武汉国民政府和军队,至于武汉国民党和国民政府是否代表小资产阶级利益已经变得不重要了。

由于“武装工农的口号没有实际意义”〔5〕,土地革命缺少自己的武装保护,共产国际提出的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武装,进而夺取武汉国民政府的策略是极端冒险主义的策略,注定是要失败的。7月8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召开紧急会议,承认了开展土地革命策略的失败。最终,夺取武汉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目标也成为了空想。直至大革命失败,共产国际也没能解决国民革命与土地革命之间的矛盾,没能真正推动土地革命运动的开展。

三、共产国际的土地革命策略与中国农民运动的勃兴与限度

共产国际的土地革命策略一方面促进了中国农民运动的发展,但由于其错误的指导理论及策略,又为农民运动的深入发展设置了障碍,制约了土地革命运动的开展。

国民革命初期,共产国际指导实施的农民运动策略推动了中国农民运动的兴起和国民革命的发展。这一时期,在共产国际和中共的推动下,广东省农民运动得到了极大发展;北伐时期,湖南、湖北和江西等省的农民运动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农民阶级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建立起了自己的阶级组织,至“1927年6月,已有十六个省成立了各级农民协会,其中湖南、湖北、广东、江西和河南成立了省农民协会,湖南具有县级农民协会41个,区级农民协会638个,乡级农民协会13207个,位于各省之首,全省会员达451万之多,会员其次的省份为湖北、陕西、广东和江西,全国农民协会的会员总数高达915万多人”〔8〕。

农民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又极大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平定刘杨之役、两次东征、平定南路和肃清反动派等方面都得到了广东农民的协助。北伐时期,湖南农民参加了北伐,湖北、江西等地的农民亦开展了减租减息、打倒土豪劣绅、支持北伐战争等革命行动。

但是,由于共产国际指导理论和策略上的失误,严重限制了农民运动的深入发展。根据列宁的统一战线理论,落后国家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统一战线的建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无产阶级必须在统一战线内占据领导地位;二是必须建立工农联盟的革命基础。无产阶级没有领导权,就无法解决统一战线内部出现的阶级矛盾;没有通过开展土地革命形成的巩固的工农联盟,就无法战胜强大的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代理人即封建军阀,就无法实现民族独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党内合作形式要求中共不但要实现在统一战线中的政治上的领导地位,甚至要掌握在统一战线内组织上的领导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协调国民革命和土地革命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农民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才能使国民革命与土地革命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由于无法实现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内的领导权,导致共产国际内“阶段论”思想盛行,斯大林和托洛茨基指导中国革命的思想基础都是“阶段论”思想。“阶段论”思想的核心是以革命动力来决定革命的发展阶段和革命的主要任务。共产国际根据“阶段论”思想指导中国民主革命时,以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为出发点确立革命阶段和任务,割裂反帝的国民革命与反封的土地革命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国民革命和土地革命作为革命的不同阶段来看待。以“左”倾的“阶段论”思想为指导的国民革命,是无法根本解决国民革命和土地革命之间的矛盾的,也无法在思想认识中真正理解开展土地革命的重大意义。因此,从推动国民党开展土地革命,到先夺取国民党、准备开展土地革命,再到开展土地革命、以便夺取武汉国民政府和军队的土地革命,共产国际这一系列策略与其说是为了协调国民革命与土地革命之间的矛盾,不如说是为了国民革命之后下一阶段所要进行的土地革命奠定基础和创造条件。因此,共产国际的土地革命策略严重束缚了中国农民运动的深入发展,并导致中共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产生和发展。1924年初,国共合作初期,共产国际没有能够推动国民党接受并开展土地革命;1926年初,北伐前后,广东省的农民运动已经开始进入要求分配土地的革命阶段,但共产国际借口开展土地革命势必引起国内战争,没有支持广东农民开展土地革命的要求。1926年末,国民革命的危急时刻,虽然共产国际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维护国共统一战线,但为了给中共争夺国民政府和军队创造条件,牺牲土地革命仍旧成了共产国际的策略选择。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共产国际试图以开展土地革命的手段夺取武汉国民政府和军队,但由于没有能力建立本阶级武装,土地革命仍旧是无法实际开展的。

可见,在整个国民革命时期,由于始终未能实现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共产国际无法正确处理国民革命与土地革命之间的矛盾关系,农民运动也就始终没能超越减租减息的斗争阶段,转入到全面没收地主土地的斗争阶段。即便是在国民革命危机时期,共产国际试图夺取国民党后开展土地革命的策略,也由于夺取国民党的目标根本无法实现而转变为单纯压制农民阶级的土地革命的策略,最终导致中共右倾机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彻底纠正了共产国际的理论认识错误,正确处理了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之间的关系,认为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这两项基本任务既是相互区别,又是相互统一的,从而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1〕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一卷)〔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254.

〔2〕刘涵.浅析共产国际远东局对中山舰事件的认识〔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35-140.

〔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三卷)〔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193.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斯大林全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330-331.

〔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四卷)〔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22,93-94,360.

〔6〕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六卷)〔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80-81.

〔7〕胡云霞,李绍华.论1927年共产国际五月指示的不可行性〔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09-114.

〔8〕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资料〔C〕∥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65-66.

(责任编辑:武丽霞)

猜你喜欢
国民革命土地革命共产国际
土地革命背景下农村婚姻关系的变迁与重塑
国民革命时期的冯玉祥与外蒙古
20世纪30年代 共产国际眼中的毛泽东
浅析大革命失败对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启示计
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廉政建设探析
土地革命时期苏区土地分配制度略考
中共在四大前对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探索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和土地革命
中共中央党校创办与共产国际
孙中山创立革命军队中的共产国际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