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文言的情味

2013-04-29 08:30张明月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3年6期
关键词:情味项脊轩描述性

叶圣陶说:“把握住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才能辨别出真滋味来——也就是接近作者的旨趣的希望。文言文教学就是揣摩、品味古人(或仿古人的口吻写作的今人)的言语内容,品味他们言语情味,学习他们的言语智慧,这样才可能“接近作者的旨趣”。

1.作品中人物的言语情味

文言作品中人物的言语往往寥寥数语,人物的思想、态度便极其分明透彻,人物的音容形迹宛然如在目前。抓住作品中人物的言语,分析言语内容,品味言语的情味,就构成文言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在《项脊轩志》中,“大母”的语言最多,读之令人心痛。

(1)“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写出祖母对孙儿的期待,这种期待恐怕是独特的,是“这一个”祖母独有的吧。

(2)“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写出祖母对孙儿充满了信任和激励,一个“当”字,明显是一种“无理”的判断,有“强词夺理”之嫌,但在文中,却有“无理之妙”,它突破了生活真实的束缚,有悖于常理,却“无理”得饱含深情。正如巴尔扎克所指出的:“艺术的使命在于能找出两件最不相干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在于能从两件最平凡的事物对比中引出令人惊奇的效果。”

2.附着在人物言语上的作者隐含话语的情味

作者在引用或记述人物的言语时,务求最大限度地支持自己观点、反映自己思想或展现人物的饱满形象。而读者品味人物语言的时候,就必须更加关注黏附其上的作者的潜台词。

在《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引述人物的话,“妻子”的话最少,而“大母”的话最多。这绝不是量的简单分配,也不是感情厚此薄彼,而是蕴含着作者深意,或者心绪的无意识的外露。

归有光的祖上“虽无位于朝,而居于乡者甚乐。县城东南列第相望,宾客过从,饮酒无虚日,而归氏世世为县人所服,时人为之语曰:‘县官印,不如归家信。”作为“儿之成,则可待乎!”的归家的期望归有光,肩负着重振家族荣耀的那份沉甸甸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面对大家族的分崩离析、家道中落、“吾家读书久不效”的期待,中国传统文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的破灭,我们感受到的是归有光身上不能承受的生命的重量和一个士大夫的生命挽歌。

3.作者在作品中的描述性言语的情味

相较于前面“人物语言”和“隐含话语”的间接、幽微的特点,作者在作品中描述性的言语有着直接、明细的特点,它们能够更加具体、显豁地表情达意,这也往往最见作者艺术功力的地方,所谓“江山殊无异,留于有心人”。

在《项脊轩志》中,归有光描述性的语言很多,最为人称道的是:“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为这篇充满生命悲情和凄恻感人短文添上了难得的亮色。

然而细细品来,我们不禁生出苦闷和悲凉。宁静雅然、恬适静淡的意境不正传递了当时作者意气风发、意欲有所建树、有大作为的高远理想和壮志雄心,而这明亮的背后又何尝不是半世飘零、阅历人世沧桑、尝遍生活悲辛之后的无奈和辛酸呢?

4.作者言语营造的情境的情味

作为特殊读者群的学生,在学习经典文言作品时,除了增加文言、文学、文化的储备,还要学习古人的言语能力和言语智慧,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和人文情怀。

在描写亡妻时,寥寥数笔,极为简约,也极为浅近平淡。“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归有光已经没有秦女清和诸葛亮的自况,也没了“坎井之蛙”自我调侃和自嘲,剩下的只是静静的承受上天给予的一切。这种“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文风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是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处境中能够“安时而处顺”的坚忍和宽容。写作这篇补记时,归有光已经历人世种种变故,可以说是甘苦遍尝,心智早已成熟,不再有少年的幼稚,青年的冲动,他把一切辛酸苦楚深深隐藏起来,娓娓之中,波澜不惊,却自有别样的凄凉和惆怅。

归有光常常在看似无关紧要之处,着以几笔疏淡的勾勒,看似无意,“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表”。汪曾祺说归有光对他影响比较深,“觉得归有光是和现代创作方法最能相通,最有现代味儿的一位中国古代作家。”这段评论中“创作方法”“现代味儿”中我想不能没有关于“语言的情味”吧。

张明月,教师,现居浙江宁波。

猜你喜欢
情味项脊轩描述性
押题作文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虚构人名的内涵意义分析*——描述性理论面临的挑战和反驳
论《牡丹亭》的情味
——并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
浅谈《项脊轩志》的人性美
《项脊轩志》细节的秘妙浅析
现代笔法·古典情味·场上艺术——专访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教授、编剧颜全毅
浅析独立主格结构在大学英语四六级段落翻译中的运用
一种基于英文网页描述性信息的摘要算法
浅谈语文课堂中引读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