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军
摘 要:通过对信息化一般规律的思考,结合三峡通航信息化发展历程,分析了信息化对推动三峡通航管理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以及当前所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在推进三峡通航信息化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三峡通航 人才队伍 信息化 管理模式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迅速而全面地渗入到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之中,也深刻改变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历史和现实清楚地向我们昭示:21世纪里,谁把握了信息化的先机,谁就将实现快速发展、占据有利地位。按照国家战略总体部署,交通运输部在“十一五”期间就加大了对信息化的投入力度。《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进一步强调将继续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交通运输科技含量和信息化水平。伴随三峡通航迅猛发展而兴起的信息化工作,抢抓战略机遇,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为提升三峡通航管理与服务水平注入了强劲动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何在现有水平上更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地推进信息化,关系到三峡通航乃至长江航运的发展大局,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三峡通航信息化历程
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以下简称三峡局)在1998年成立之初,就组建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由此开始到今天,三峡通航信息化已经走过了14年。14年的发展历程,由探索起步到简单应用,再到业务结合,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98年到2000年,主要围绕搭建组织框架、确定建设关系和开展信息化一期工程建设前期准备等工作展开。这一阶段,从开始对信息化认识的一无所知,到“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编制,走过了一个蹒跚学步、尝试探索的过程。
第二阶段从2001年到2004年,完成总投资460万元的信息系统一期工程,实现了主要办公节点的网络连接和宽带接入Internet,并以此为基础建设了办公自动化、工程图档管理、船闸工业电视远程管理监视等应用管理系统。这一阶段,通过工程建设搭建了网络主干和基础,使信息系统的应用成为可能,办公初步实现电子化、无纸化、流程化,更重要的是职工在使用过程中逐步转变了习惯、观念,为下一步信息化快速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第三阶段从2005年到现在,三峡通航信息化进一步理清了思路、加快了建设、提升了应用层次。期间,研究“数字三峡、智能通航”的概念,提出了建设三峡智能通航信息平台的构想,并初步反映在“十一五”信息化发展规划中。以调度、GPS、VTS、数字航道等为代表的业务应用系统相继建成,在实现工作流程的基础上,更是进行了多系统间的互联融合和智能应用,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模式也进一步优化调整。这是三峡通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阶段。
对信息化发展的认识
14年来,三峡通航信息化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弱到强,建成了覆盖全局所有基层站点的信息网络,各类业务信息系统广泛应用,改进了传统的工作模式,提高了三峡通航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为三峡通航和长江航运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14年的信息化实践,既有丰硕成果和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案例和教训,使我们对信息化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1、系统整合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系统理论和系统分析方法告诉我们,任何系统都是由数个子系统有机组合而成的,其自身又是更高一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反映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规律。而我们建设信息系统,往往以当时最直接、最迫切的应用需求为依据,这是由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局限性决定的。如此,就不可避免地造成系统在建设之初没有考虑到与其他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三峡局GPS系统和调度系统,建设之初各自有一套船舶数据库,系统之间也没有数据交换的需求,但在交管系统建设时,功能扩展就对这两个系统船舶数据的统一性提出了要求。交管系统统一了三峡局船舶数据资料,但是放到长江航运信息化的范畴,船舶数据资源统一共享又成了问题。
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需求的不断提升,系统整合问题也就不断浮出水面,这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要把已建系统整合互联起来。另一方面,还要让在建、待建的系统更好地与现有系统互连互通,避免造成“边整合边孤立”的情况发生。
2、建设与管理需要协调一致、同步发展
对应于14年来大量的信息化建设工程,以及数量、规模都迅速扩张的信息系统和设备,管理与维护这些系统和设备所需的人、财、物却没有及时地跟上,明显匮乏,较长时间地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部分系统的功能、作用没有发挥出来,没有达到建设的初衷,用户不满意、不愿意使用,同时降低了对信息化的信任和重视,并在后续的建设工作中体现出来,形成恶性循环。究其根本,建设和管理没有实现很好的协调统一,没有充分适应信息化以应用为本、需求为本的规律。
2007年,三峡通航信息化明确提出了“建管并重”、“强化保障”、“发挥系统功效”的科学思路,在明确管理职责、提供资金保障、引进专业人才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对信息化发展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推动作用。
3、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对信息化发展的影响巨大
信息系统和网络不仅要建、要管,还要用、要维护,这些都离不开人。人才是第一资源。一支过硬的人才队伍,将有力地推动信息化发展进程。这支队伍应该包含各个层面的人才,包括总体负责信息化发展战略的管理型人才、负责跟踪新技术明确战略与应用结合点的复合型技术人才、负责维护系统保证正常运行的专业型人才,以及熟练使用系统并不断提出明确新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等等。这四类人才,正对应着信息化发展的四个关键环节。针对三峡通航管理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培养人才和搭建队伍,要更加注重信息技术在应用层面的分析结合,对于研制开发和专业维修方面的工作,可以更多地借助社会专业资源去完成,突出重点,扬长避短。
4、信息化在改造流程、优化管理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大
在对三峡通航管理许多信息系统建设进行需求分析时,就发现了原有管理模式和工作流程中不合理的地方,或者说运用信息技术可以解决和优化的地方。有些已经反映到新建设的系统中了,有的因为涉及到既有管理模式和关系的变革而没有解决。实际上,运用信息化改造流程、改进管理,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也正是信息化发展的更高级阶段。因此,要使信息化发挥更加显著的作用,必须以创新的决心和勇气,用信息化主动影响和改造原有的管理。
推进三峡通航信息化科学发展的实践思考
以更加负责任和开放的态度推进信息资源的共享。要充分认识到三峡通航信息资源如同行业其他兄弟单位一样,是长江航运乃至整个交通运输业信息资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峡通航当站在推进全行业信息化进程的高度,主动提供必要的三峡通航信息资源,并按照“够用”原则明确提出与管理职责对等的信息资源需求。
在统一认识的前提下,更加重视信息化发展规划的提前编制和整体一致。用规划统一思想,指引信息化发展方向,更好地形成聚合力。交通运输部及其所属各级单位的规划,按照由高及低的顺序依次制定,分层明确,体现规划体系的系统性和一致性,形成信息化建设的有机关联。
探索形成更加高效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模式。比如,领导班子明确设定CIO职位,负责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决策、协调工作,并亲自担任重点建设项目的组长;成立独立的信息化建设、管理部门,把信息化从规划、建设到应用、管理更好地统一起来;为信息系统和设备的维护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有选择地、有针对性地、有步骤地实施专业维护工作的社会化委托,把工作重心更多地放在规划、需求分析、建设协调和应用管理上;跨单位的信息系统建设,由上级单位牵头,组成专门机构统一实施和协调。
加强对新信息技术应用的跟踪与研究。认真分析三峡通航管理业务中的现实需求,把成熟的新技术和应用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借鉴成功案例的经验,进行新系统、新功能的试验和开发。对未成熟的、发展中的新技术、新方向,也要加强预研究和可行性分析,注重跟踪技术发展最新动态。
进一步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根据不同层次的人才特点,制订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优化信息化队伍组成结构,提升整体素质,防止人才青黄不接。加大培养培训投入力度,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计划,加大跨行业的信息化交流力度,开拓眼界,启发思维,借鉴成功经验。
抓紧进行相关标准的研究、制订、完善与统一。在建设新系统、整合旧系统的同时,更加注重相关标准的研究制定,并在实施过程中尽可能地实现统一,在后续系统建设中明确标准要求。
根据信息系统工程建设的特点,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尝试。既要保证工程建设程序的规范性、合法性、效益性,也要根据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的特点,对相应的建设环节进行优化和改进,比如同类系统的招标环节,采取由部统一实行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唯一的中标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既减少了各单位重复招标的工作量,也保证了各系统的一致性和系统间整合互连的可靠性。
信息化建设更加注重契合信息安全要求。这是由三峡通航的地缘和政治特殊性所决定的,要时刻牢记信息化是一柄双刃剑,牵涉到国家安全的信息资源必须得到有效管理和控制。
结语
三峡通航信息化的实践,已经从一个侧面和局部证明,信息化是大力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重要动力。“十二五”期,三峡通航管理要紧紧抓住难得的战略机遇期,把实践中深化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以勇于变革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更好、更快地推进三峡通航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为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为实现国家交通运输现代化的总体战略部署贡献信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