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庭结构与功能的变迁审视家庭保障的地位

2013-04-29 10:35袁铭阳
关键词:社会保障家庭

袁铭阳

摘 要:在人类发展史中,家庭一直是人们生存发展的基本单位与重要保障。随着家庭结构与功能的变迁,家庭原有的部分保障功能逐渐被社会保障取代,但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仍会继续存在,家庭保障仍将发挥国民生活重要保障机制的作用。我们应当正视家庭保障地位,谋求其与社会保障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家庭;家庭保障;社会保障

中图分类号:C9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6-0064-02

一、家庭与家庭保障的概念

国内外学者关于“家庭”这一概念的定义大都倾向于将家庭看作一种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如“家庭是以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基本单位。”[1]人自出生起就生活于家庭,幼时依赖父母的养育和培养,成年后组建新家庭、繁衍后代,老年后与配偶相伴或依靠子女赡养。人要在家庭获得生理上的照顾和关怀、社会化训练、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等。家庭与社会又息息相关。

家庭保障是由家庭提供的对家庭成员的生活保障,它同样包括着经济保障、服务保障和精神慰藉等内容。其中,家长或成年成员充当着责任主体,但每个家庭成员均会有较为明确的分工,含有家庭成员之间长期互惠的内生机制[2]。在中国,自古以来,家庭保障一直是维系家庭成员生存发展的基本方式。

二、家庭结构和功能的变迁对家庭保障功能的影响

(一)家庭结构的变化对家庭保障功能的影响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家庭是自给自足的单位,其首要功能是经济功能。传统中国家庭的保障范围非常宽泛,保障功能也比较强大,为家庭成员提供包括养老、医疗、生育、救济和福利在内的全方位保障功能[3]。贫困者、流离失所者及灾民则要依靠官府等提供的赈济、抚恤,尽管到封建时代后期,荒政制度、灾害救助、尊老养老和扶贫济困制度有了一定发展,一些专门的机构也得以建立,如唐朝的居养院、慈幼局等,但因其保障水平低,且通常被视为“恩赐”,就其现实功能来说,对于保障百姓的基本生活条件和维系统治没有发挥太大作用。

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加剧了人口的流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家庭观念,离婚率增加、女性地位的提高等都造成了传统的家庭结构逐渐解体。处于转型时期的家庭日益向多元化发展,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和与之有关的各种社会关系、人伦道德等都发生了变化。古代几世同堂、人口众多的大家庭已随着家庭规模小型化、核心家庭化及多种家庭结构出现的趋势而消失。

(二)家庭功能的变化对家庭保障功能的影响

家庭的功能无外乎有以下几种功能,生物功能(生理需要满足,如生育繁衍,抚幼养老)、经济功能(物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政治功能(“小型政府”形式及家长权力)、心理功能(情感慰藉)、教育功能、娱乐功能和文化功能等[4]。家庭功能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育功能的削弱;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1949年前,妇女生育子女数平均数为4个,1982年及后降至1个。第二,家庭养老的弱化;当代中国,家庭仍是老人重要的生活依托,但其能力受到人口结构变动和社会发展的挑战,其角色应定位在帮助老人了解自身需要,寻找满足需要的社会服务[5]。第三,情感满足功能逐渐占支配地位;社会发展的复杂化、快节奏化使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压力,个人需要在家庭中寻求情感安全和心理稳定。家庭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生活共同体,而是家庭成员思想感情、经济、道德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体。

家庭规模缩小使其承担的部分职能必然被社会保障取代,但是家庭保障仍是社会成员一生重要的保障机制。在一些社会保障尚未建立或健全的发展中国家,家庭保障则是人们生存发展的保证。如在亚洲地区,家庭仍是社会的基石,在中国农村,家庭保障仍是农民基本的生活保障方式。

三、家庭保障存在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家庭保障丧失了部分原有的功能,但不是家庭“崩溃”。家庭保障的功能被弱化,但这一地位将不会被完全“取代”。

(一)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将继续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

一方面,信息科技提供的便利、就业和创业方式的多元化使人们有时在家就可以完成工作,竞争压力和身心疲惫使人们渴望到传统家庭生活寻找精神慰藉。另一方面,家庭观念根深蒂固。家庭组织的存在源远流长,一直是人们生存发展的基本组织形式。尤其在中国,“家本位”思想长久占主导思想。“家本位”强调家庭的利益、生存、意志和发展,个人服从家庭[6]。显然,这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是分不开的。在“家庭”方面,中国可以说是一个最具传统的国家,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家为邦本、本固邦宁”、儒学中“百善孝为先”等影响至今的思想便可略见一斑。由此来看,家庭会继续存在,并且向多元化的更高形态发展,而非“崩溃”或简单回归旧形式。

(二)家庭道德有利于弘扬社会道德

家庭伦理也叫家庭道德,是调整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社会伦理道德的一部分[7]。传统的家庭道德及社会伦理固然有愚昧落后之处,然而其精华仍被人们所继承,“亲情”、“互助”等精神的宣扬对于家庭生活和社会发展是极其有利的。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等法律均规定了家庭成员间的互助义务。

(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起步晚,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完善

在我国,虽然社会保障思想源远流长,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起步晚,1986年4月12日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中才首次使用社会保障制度这个概念,第一次提出“逐步建立改革各种类型的社会保险制度,改进和完善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与优抚工作,有步骤地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社会保障制度雏形”[8]。目前,我国正在按照市场经济要求逐步建立起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军人保障和其他制度在内的新型保障体系,但是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着覆盖面窄、法制建设落后、监管体系和服务体系欠缺、社会保障基金运营管理不完善等问题,因此,这一制度的有效性还有待提高。

(四)其他福利国家的启示

在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家庭保障功能。美国很多人认为是社会保障制度制造了越来越多的未婚母亲和不负责任的父亲,这种评价促使西方国家不断呼吁重视家庭的保障作用[9]。

此外,西方福利国家大都面临着社会保障支出增长较快、政府财政负担加重、社会保障水平过高而使国民过度依赖等问题,各国政府纷纷调整政策,削减福利支出、调整福利结构,甚至取消一些福利项目,间接地、部分地将保障责任转移到国民自身。而引人注目的智力养老金私营化改革更是将个人责任扩大到极大程度,虽然这一制度因缺乏互济性而饱受争议,但其转变政府角色、有效激励国民的部分理念未尝不能借鉴。

四、家庭保障与社会保障协调发展

经济社会的发展使人们面临着更多的自身发展机会,随之而来的还有各种风险,除了疾患、灾祸,日益凸显的人口老龄化、失业等问题也将会使人们陷入困境;同时在物质保障得到满足后,人们会转向对精神、文化和福利的需求,这些仅靠家庭保障是无法实现的。传统家庭结构的解体,单亲家庭、丁克家庭的出现,使家庭功能部分必然被社会化的保障制度替代。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就业压力大、老龄化加快以及贫困和弱势群体的大量存在等现实呼吁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10]。作为国家和社会负责的正式制度安排,社会保障制度以人道主义和公平正义为理念,发挥着“社会稳定器”、“经济调节器”、促进社会协调发展与文明进步和成员之间互助的巨大作用。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与各国发展实践,我们必须承认,家庭保障作为一种内生的、非正式的天然保障系统,对社会成员仍发挥着重要保障作用,而社会保障是根据社会需要充当着家庭保障功能弱化的一种手段,家庭保障功能的弱化是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动力[11]。正确认识、处理两者关系,对于建立健全现代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更好实现满足国民各种保障需求、增进国民福利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102.

〔2〕〔11〕郑功成.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3,32.

〔3〕祁亚辉.家庭在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中的作用[J].社会科学研究,2004(1).

〔4〕〔5〕邓伟志,徐榕.家庭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67,84.

〔6〕〔7〕潘永康.家庭社会学[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2.289,248.

〔8〕顾俊礼,田德文.福利国家论析——以欧洲为背景的比较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397.

〔9〕〔10〕郑功成.社会保障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169,7.

猜你喜欢
社会保障家庭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家庭“煮”夫
“家庭癌”到底是怎么回事
恋练有词
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启示
坚持就业优先 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
媒体募捐永远成不了社会保障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