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路上

2013-04-29 10:32唐亮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3年6期
关键词:母爱语文课语文课堂

面对着课堂上70多双清纯的眼眸,我经常问自己:我该拿什么奉献给这些孩子们?有人说,语文是古都洛阳国色天香的牡丹;语文是古道边长亭外无声的冷月;语文是夜空下静谧的荷塘;语文是晴日里宁静的地坛。是的,语文永远充满着魅力,但怎样才能让语文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怎样的语文课堂才算高效而完美呢?

教育家杜威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认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回顾以往的语文教学,确实存在着一些弊端和不足。

一是课堂主体性体现不足,教师充当主角,学生充当配角。课堂缺乏平等的交流,师生的互动,这样的课堂往往低效,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

二是人文性体现不足,语文课重知识传授,轻情感教育。对真的坚持、善的追求、美的感悟,是语文课人文性的核心体现,是语文课的生命。可如今,语文的工具性还在,可人文性没有了,舍本逐末,确实可悲。

怎样才能弥补这些不足,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语文呢?我认为应着重做好以下两个方面。

一、我的课堂我做主——把学生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语文课堂要少一点“一切行动听指挥”,多一些学生的自主参与。有人说:“在每个孩子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作为教师,我们都应该学会欣赏这“特有的音响”。而要实现这一理念,我认为较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小组建设。在教学中,我首先让课代表调查学生的成绩、个性特征、智力水平等,然后根据这些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一个班大概分为10-12个组,一个组由六人组成。小组分好后,最重要的是选一个学习成绩好、责任心强、性格外向的小组长,让他们与组员结成帮扶对子,确实做到兵教兵,兵强兵。教师这时也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例如我在进行“走进苏东坡”专题时,先引导学生全方位地阅读、理解,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对话交流。下面是交流的一组镜头:

第一组同学抢先发言:“我很喜欢苏轼那种坦荡的胸怀。听,‘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当时他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但他对自己的风雨人生潇洒镇定。”第二组同学从另一角度谈了自己的阅读体验:“苏轼对妻子刻骨铭心的爱拨动了我的心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一种思妻之痛,他的这种爱是超越生死、穿越时空的。”后面还有很多同学精彩的发言,课堂末尾我在同学们的基础上进行了总结:人,因为格外的痛苦,才有他伟大的成就。昔人虽已去,精神却永驻。在这个小组讨论学习的过程中,大家表露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同时又收获了别人的个性感受,多层次地获得了思想启迪。

二、春风化雨细无声——注重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我觉得,语文课堂中,师生的情感是流动的,变化的,它就像一首歌的旋律。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可以想象,一堂没有情感的语文课是什么样的。

因此在教学中,我也是积极去寻找文本与生活的关系,寻找走进孩子心灵的方式。如我在教史铁生的《合欢树》时,我抓住了文章的重点——感受母爱。我先引导同学们不断地朗读课文,深层次感受文中母爱的伟大,然后伴着《烛光里的妈妈》感伤的旋律,我轻轻地说:“同学们,母爱是毫不张扬的,是这个世界上最无私、最崇高的爱。它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母亲的眼泪中总是含着许多爱和希望,让我们对操劳了一生的母亲轻轻说一句:母亲,您辛苦了。”伴着我的话语结束,教室里出现了轻轻的啜泣声。我看出了同学们想要急切表达自己情感的需要,于是让他们随堂写下关于母亲的短文。学生的情感是真实的,学生朗读的声音是哽咽的,我们似乎真的看到了一个个不同母亲的形象。我被学生深深的感动了,课堂的结尾,我说了这样一句话: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努力,积极面对生活的挑战,只为了天下所有辛苦的母亲。同学们都在默默的点头,似乎在下决心,又似乎在许下一个诺言。其实这只是一篇普通的散文,但却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感情风暴。

所以我觉得当我们面对一篇篇血肉俱丰的课文时,我们要做的是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然后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亚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而高效课堂就是一个知识的超市,一场生命的狂欢。它应该充满活力,它应该激情四射,它应该优美动人。

唐亮,教师,现居甘肃会宁。

猜你喜欢
母爱语文课语文课堂
可怕的语文课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语文课里挣分忙
母爱大于天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母爱
母爱的另一面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