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百科之母的语文学科,历来有很多学生不喜欢。面对语文的“博大精深”,学生说高深难懂;直视语文的“包罗万象”,学生说无从下手。由此可见,学生的语文学习仍然处在被动中。究其因,初中阶段,如果用三年的时间仅限于六本语文教科书的学习,且不说容量小、知识面狭窄、缺乏趣味性,也更谈不上学生能有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提升了,学生天天重复着无可创新的旧事,厌学也是理所当然的。因此,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拓宽语文教学的新天地,已是迫在眉睫。要想让学生变“被动学语文”为“我要学语文”,我认为有效阅读是最为可行的途径。
一.提倡趣味阅读,让学生由心萌生爱语文
活泼灵动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如果他们每天只是抱着一本教科书翻过来倒过去地细嚼细品,当然会觉得索然无味。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自然生厌,他们也许永远不会对《傅雷家书》《朝花夕拾》《城南旧事》和游记等书籍感兴趣,更谈不上自觉阅读普希金、余秋雨和李白、杜甫了。这个局面是可以改变的,语文教师不妨从学生的阅读内容下手,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读的书目。如将幽默有趣的、引人入胜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易走近学生心灵的、有益于增长知识的、有助于激发积极健康向上情趣的书籍介绍给学生们。每读一个时段或一个内容的书,教师就应该在班上做个检测,集体交流所读所感所悟,尽量挖掘出学生们交流中的亮点和趣点,引导学生再次就亮点和趣点联系生活学习实际谈社会、谈生活、谈学习,也谈他人、谈自己。时间长了,课本外的阅读也许会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阅读会顺水推舟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也不妨灵活地做些知识上的迁移,把迁移点转向学生平时阅读的内容上来,这样使得教科书的阅读与课外读本的阅读和谐地结合起来,给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创造环境,这样师生间、生生间的思想也容易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课堂学生有话可说了,语文课堂学习气氛也活了,那么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也会逐渐的生发喜爱之感。
二.注重海量阅读,让学生拓展视野宽阔心胸
上述的阅读,都是极其基础的阅读,是学生们愿意读且能培养阅读兴趣的阅读。只要学生对读书产生了兴趣,语文教师就要顺势推进,向学生推荐一些名家大家的作品,以拓展学生阅读的广度。当学生由随心所欲的趣味阅读过渡到大师作品的审视阅读时,学生们所接受到的知识也就是多角度的、多层面的,有很多生活性的、精神性的知识和思想都会很合学生心意,也就更能激发他们心向往之的动力。这种海量阅读,对学生读得感得悟得的东西依然要做筛选、提升、迁移,仍然需要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收获做些及时反馈,更需要教师的导,而且是妙导、精导,这样就使得课外阅读体验与课内阅读指导有机结合起来了。在这种海量阅读中,学生们的视野广阔了,他们的审美能力、是非判断能力、正确的迁移运用能力和生活学习中的自我思想导向,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和提高,此时,学生们的心胸也会宽阔起来,我们教师也会惊喜的发现学生们在成长。
三.引导深度阅读,让学生勤写、乐写、擅写
这里所说的深度阅读也就是老生常谈的精读。只是这个精读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教科书上的好课文,可以是来自课外读本中学生欣赏的作品,也可以是教师阅读中发现的有价值的作品。对这些所选作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多角度品读文本:字词句的揣摩,作者思想内涵品悟,语言特色的赏析,作品利用价值的延伸,还有作品与社会与生活相接洽的发现。与此同时,学生对内容中的名句妙段美文,可以用情朗诵、用心摘抄,做大量的阅读积累;对特有感触的内容要敢于大发己见;对于观点看法不一的内容能大胆质疑、细致探究,可以展开辩论;对于与自身生活学习有联系的内容应有感有悟,可以随笔书写。这样就使得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技能得到随机结合和有效锻炼。常此以往,学生便在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的反复循环中,养成了乐读勤写的习惯,从而实现学生善思擅写的语文最高学习境界。
看来,要想学生在愉悦中轻轻松松地学语文,激趣阅读——海量阅读——读写结合是一项得力举措。在此过程中,教师只要适时地对学生做好激励、引导、促进和优化等辅助工作,让阅读真正有效化,我想既可以为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又可以积淀学生一定的文化底蕴,让学生在愉快学习与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并且能让他们受用终生。
隗传丽,教师,现居湖北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