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
〔关键词〕 择校现象;透视;利弊;举措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6—0016—01
一、择校现象透视
所谓择校就是指家长在其子女接受基础教育阶段,违背教育行政部门做出的入学规定,擅自选择学校(园)就读的一种行为。例如,我市一所中学由于教学质量较好,社会声誉较高,自然成了学生及家长首选的理想学校。可学校面对巨大生源,不得不提高报考标准,报名时已有诸多条件限制,因此许多孩子被拒之门外。可见择校行为其实使孩子们失去了公平教育的机会。
择校现象导致上学难、上学贵,其实是一个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更深入地看是教育的公平性受到挑战的问题,也是如何實现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
二、择校产生的利与弊
1.给学生心理带来阴影。能够进入重点高中学习的学生大多对自己充满了信心,而进入普通中学的许多学生尤其是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心理上存在一定的障碍。可以看出,仅仅由于学校之间的差别,就造成了学生极大的心理差异。而那些学习成绩一般却择校上了好学校的学生在某种程度上也会产生疑虑和自卑,会在学习中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
2.加大了名校与薄弱校之间的差距。小学、初中的择校风愈演愈烈,生源无序地向名校流动,使得一些名校越办越大。择校生可以通过交赞助费的方式入学,有钱就可以上名校,薄弱学校的生源数量和质量大打折扣,学生越不愿报考薄弱学校,学校的教学状况也就越难以改善,导致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例如,我市某些名校一个年级多达20个班级,一个班级学生多达60—70人;而薄弱学校则因生源流失陷入困境,越办越弱。“薄弱学校吃不饱,名牌学校吃不了”的现象,深刻地反映了我市大部分中小学校招生中出现的生源不均衡的问题。
三、抑制择校行为的举措
分析了产生择校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政府部门应牢固树立“义务教育政府办”的思想观念,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政策到位,措施到位。从实际出发,制定义务教育的有关政策和发展规划,加强所有学校的标准化建设,不搞特殊化建设。逐步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调整教育投入政策,将人力、物力和财力向薄弱学校倾斜。
2.缩小学校之间除了硬件设施,更多是软件资源的差别,为每个适龄学生提供充分的、均衡的、优质的教育服务。要实现这个教育目标是十分艰巨的,但是这项举措是治理择校现象的最佳方法。坚持教育的均衡发展除了尽最大可能为每一所学校提供相同的办学条件、缩小校际之间的硬件差异以外,还应该加强学校的内涵发展,重视软件资源的配置,更新教育观念、创新办学体制、改革用人分配制度和师资队伍的建设等。不妨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例如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去支教,名校教师可以去薄弱学校带课,以城区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带动教育的均衡发展。
3.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调动学校的办学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丰富和发展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资源和办学经验,发挥每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只要转变办学理念,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薄弱学校也能开创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4.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改变当前的教育评价方法,不能只是以升学率的高低来衡量学校教育改革与质量的成功与否,而是尽快形成均衡发展的教育评价体系。充分考虑学校的办学基础、生源情况等,侧重于学校的发展速度和质量的上升幅度,以发展的眼光,公平、公正地去评价学校。我市教育行政部门在此方面做得较好,同类学校之间有相同的评价标准,对同类学校实行几年的成绩分析与跟踪调查,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做到经常宣传与鼓励薄弱学校。
择校是伴随我国教育体制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要想消除这种现象,我认为必须改革现行的教育体制,在合理均衡地分配教育资源、缩小各校之间差距的同时,家长要转变对子女的教育理念,正确认识和评价子女在社会就业中的能力与机会,减少择校的盲目性,使每个学生都成为有用之才,使择校现象销声匿迹。
?? 编辑:马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