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逸
摘要:精干的短诗采用“整体反复”的教学方法,篇幅较长的叙事诗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
关键词:短诗、;整体反复;叙事诗;读写结合
有人说诗歌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非常灿烂耀眼,可是对众多的中学生而言,要读懂诗歌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老师在指导诗歌学习时要注意一定的方式方法。我认为一些 精干的短诗和一些篇幅较长的叙事诗,它们的教学方法就不一样,前者宜于采用“整体反复”的方法,后者却宜于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
什么是整体反复,“整体”,就是将一篇课文作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板块”来处理,在每一次阅读品析之中都是以“全文”的面貌出现。所谓“反复”就是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由浅入深 地多次地组织阅读教学。“整体反复”的主体教法就是诵读——以读带讲,读读讲 讲;以读带练,读读练练 ,在反复的阅读品析之中传达出课文的丰富内蕴。
如《天上的街市》的教学思路:
步骤一:听读,感受诗的内容。
步骤二:诵读,体会诗的节奏。
步骤三:诵读,表现诗的重音。
步骤四:听读,领会诗中的联想和想象。
步骤五:赛读,体会诗的意境。
步骤六:析读,品析诗的虚与实的构思艺术,用词与造句的精妙。
步骤七:诵读,理解诗的中心思想。
步骤八:背读,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全诗的教学以“整体”诵读,“反复”理解为主要手段,层次分明,内容实在,重点突出,教学效果显然 可见。
运用“整体反复”思路设计和组织教学,需要两方面的技巧:
第一,掌握节奏的技巧。由于“整体反复”式阅读教学思路强调“整体”的“反复”,如果调控不当,就会显得节奏单调,若干个步骤可能以同一频率共振,形成一种整齐而机械的律动,不仅表现出教学设计的呆板,而且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倦,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所以,教学中要处理好教学内容的疏和密,教学速度的快和慢,教学板块的长和短这三对关系,从而打破平衡,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艺术美。
第二,组织调动的技巧。“整体反复”的真谛在于让学生于“反复”之中从不同的层面加深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它强调突出课文的文学色彩,强调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诵读体验以及品析理解,强调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体活跃于整个进程之中。因此,教学之中必须讲究调动艺术,要处理好教学过程中听讲与诵读,听讲与思考,听讲与表达这三对关系,让学生在学习的每一步骤中都深深地进入课文,使学生在教学之中有听的热情,有思的激动,有读的酣畅。
再看《黄河颂》的教学案例:
一、听配乐诗朗诵两次,让学生体会诗歌表达出来的宏伟、雄壮的气势,想象黄河雄奇瑰丽的景象。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他们心灵的共鸣,从而激发并强化其朴素的爱国感情。(学生听读、欣赏进入意境)
二、师诵读,学生跟读一次,自读一次,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诗题,让他们明白这是一首颂歌,关键词是“颂”字。同时简单介绍作者、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诗歌歌颂黄河的主题。(学生听读、实践,理解)
三、全班诵读,分析领会:1、第一节中交代的“赞颂”原因,即“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坚强”。2、联系上下节的纽带,也就是全诗的过渡句,即“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3、抓住第 二节中的“望”、“啊,黄河”等明显的关键词语梳理第二节诗的层次。4、“颂”前的蓄势阶段是什么?(学生诵读、教师点拨)
四、男女分组诵读,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讲述下列词句的含意:1、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2、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3、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4、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5、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后能畅谈自己的理解,做到读、思、语相结合)。
五、自由诵读,体会第一节和第三节首尾呼应但着眼点不同的特点。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二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学生读、思考、表达)
六、听配乐诗朗诵,再次体会诗歌意境,共鸣其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学生静静地欣赏中,再一次升华自己的爱国感情,教师可稍事“松弛”)
七、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自由朗诵,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背诵。
八、教师小结并板书:
序曲 主体 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 望黄河—颂黄河 学习黄河的精神
从这个教例中,可以看出学生始终活动于不同形式的训练中,教学节奏张弛有度,课堂教学气氛活跃,不时有教学高潮出现。
“读写结合”原指以课文为例子,学习课文中的句式,学习课文中段落的结构方式或文章谋局的特点。通过“学”与“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既阅读了课文,理解了课文,又进行了写句构段,谋篇布局的训练。而我在本文中的“读写结合”主要取其“以写促读,读写结合”之意。达到提高学生思考想象的能力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请看《木兰诗》的教例:
第一步,突破若干疑难点。让学生初步熟悉课文,重点了解几个应该掌握的词语,如:“机杼、可汗、辔头、戎机、金柝、尚书郎”等。以及一词多义的词语,如:“市、将、帖、机”。还有古今异义的词语,如:“爷、走、但、迷离”等。然后理出诗歌情节,简单分析主要人物。
第二步,結合作文训练,以写促读。要求学生从原诗的后部分情节切入,以倒叙的手法着重叙述花木兰的故事,命题为《胜利归来以后》。指导学生进一步熟悉原诗人物的故事,展开想象,主要叙写三幅画面:1、胜利回家后,家人欢欣的场面,以及伙伴们的惊讶,从代父从军展开回忆。2积极筹办战具,告别亲人离家出征。3、详写木兰十年征战做了男子能做,甚至男子不能做的事情,要突出木兰巾帼英雄的形象。
指导学生注意叙述的时间、地点、场面和人物、动作、语言、神态要与原诗情节吻合,要表现出木兰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的奇女子形象。这样突破难点,点透为止。以写促读,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费时不多而效率高。
同一篇课文还可以这样设计,同样可以实现读写结合、长文短教。
一 、自读课文分拟标题
文章故事性强,学生借助注释和教师辅导读懂课文,依照情节发展拟出各部分小标题。要求简洁新颖,不求一律。(代父从军——十年征战——凯旋而归)
二、精研细读,改编剧本
要求学生再读课文,并把课文改写成剧本,以个性化语言刻画人物性格,人物语言使用现代汉语,结合想象,进一步补充细节,对情节可作适当调整,力求剧本能供简单演出所用。
三、品味鉴赏写出短评
可以评人,可以评一个人,也可以评几个人,重点评人物性格特征 。可以评事,重在揭示故事的社会意义。可以评艺术成就,如:结构、语言等。
四、再读课文,修改副本和短评
这个教学设计,化枯燥为活跃,迂遥远为切近,变空洞为具体,以写促读,读写双收。
以上关于诗歌教学的设计充分发挥了教师“导”的作用和学生“学”的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而且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作者单位:四川省凉山州冕宁县宏模中学 615601)